


灵寿傅氏石牌坊之渺思
作者//人生
中山故地,人杰地灵,
牌坊古遗,名‘震古今,
天下仅一座半,半在北京城。
地表高耸12米,横宽8米势长雄。
淡青石料精工雕琢,
人文传承历史远深。
“皇恩宠锡”御赐竖匾高悬居首,
“三世中枢”巨大楷书居中横陈,
貤赠册封三代爵显诰命,
恭书镌刻了然三层。
蟒、鹤、狮、雉井然有序,
流云相伴栩栩如生,
天工巧夺,剔透玲珑,
秀简附有,不一详陈。
叹遗迹精美绝伦,
思建树万千怀萦。
牌坊为明思宗崇祯帝嘉奖
吏部尚书傅永淳于崇祯十一年敕建,
崇祯在位十七年,
更换宰相50名,
永淳是唯一三疏恳辞,
挽留不得的宰相。
史评崇祯帝:“高智商、低情商、
分不清好赖人、生性多疑、
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然则给予傅永淳如此厚遇,当值深考。
傅永淳官至左都御史,
一品吏部尚书,
大清编纂明史何以无载?
其长子付维麟任明史编修,
避讳赞誉之嫌使然也。
野史零星,
粗览傅氏家祖传记,
网阅明末史料佚闻,
浅以作记转叙。
灵寿傅氏,锦衣公始传承十六世,
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
文治武功,代不乏人,
中进士、举人、拔贡计50余人,
朝廷命官县令以上20余人。

淳生于丙戌(1586年),
天性聪颖,阅书一览不忘,
天启壬戌(1622年)举进士,
任职湖北房县知县,
建书院,兴水利,
息讼事,正民风,
离职之日,
士民攀车号泣,不得行,
遮送汉水三百里,
创建生祠祭之,
可见其德望之一斑。
继补晋芮城令,
时民为盐业所累,
其减派丁、免差役,
抚民生、重教育。
历两载,崇祯帝召其为河南道御史,
离职之日,一如房县,
百姓祀仪不衰。
履职河南道监察御史,
弹劾不避权贵,群阉侧目。
时浙、楚、东林三党角立,
皆欲私交其结党,
淳秉公屹然不为所动。
值陕西流寇蜂起,
乃举荐淳为巡按御史,
明以辅之重任,阴为除却异己。
其单车入秦,达朝邑,
遭数万流寇围攻,
淳率士民坚守,
相持七十余日,
计破流寇,斩首数千,
夺回男女数千口,悉遣还其家,
流寇败走终南山。
甲戌(1634)年,
崇祯帝以都御史陈奇瑜总督秦、
晋五省军务专办流寇,
时流寇悉遁终南山,
闻奇瑜入关,
皆走栈道,欲往汉中。
值汉中阴雨连绵两月,
流寇受困于车厢峡,
数日不得食,力促求抚,
淳语奇瑜:“贼驽解、刀锈、马蹄穿、
衣甲坏、扑灭之功在今日矣。
”奇瑜曰:“俟雨晴,贼出栈耳。”
淳曰:“雨晴出栈,尚可剿乎?”
义军阴赂奇瑜左右,
奇瑜固有怯战之意,许以招抚。
淳争曰:“贼数十万众,
既就抚,何以帖置?
且未经大创,能保革心耶?
此机一失,天下事将不可为!”
奇瑜坚以不听淳言,
继而上疏兵部议抚。
兵部尚书张风翼与奇瑜一党,议遂得旨。
流寇从容出栈道,
与官兵欢饮数日,
夜忽鼓噪,
而西破凤陇诸郡县,遂不可制。
永淳痛哭拜疏弹劾,
胪列奇瑜溺职玩寇、
党恶欺君数大罪。
崇祯帝震怒,
诏逮奇瑜问罪,
张风翼戴罪自赎。
崇祯八年,功绩有睹,
“入京畿道,擢太仆寺少卿,
拜左通政使,寻迁太常寺卿,
晋兵部左侍郎”。
时左都御史有缺,
吏部推荐十三名官员补缺,
崇祯帝皆不用,
于宏政殿召诸大臣问都察院职掌事,
永淳应对有方,
上嘉称是,委以任之。
淳修宪纲、定差规,
秉公职守,却权贵请托,
御史不称职者即劾去,
谏诤条议百余疏。

庚辰(1640)年擢吏部尚书,
淳上疏恳辞:“臣樗栎庸才,
起家下吏,屡蒙圣恩,
洊简西台,谬司风纪,
人微地重,如蚁负山............”。
崇祯帝批曰:“卿清慎端亮,
统钧重任,特前简界,
已有成命,不必恳辞。”
淳乃拜职,清理积案二百余事,
又上《铨政十事疏》,
崇祯帝嘉许采纳。
时有礼部主事吴昌时,
阿附宦官,南党中最称阴险,
见上重用永淳,
携金币、舞姬六人,
融通永淳,以求改吏部。
永淳峻言拒绝,
昌时遂怀恨于心。
恰逢大学士薛国观因忤犯宦官王化民等,
王化民等阴侦其私,
予以中伤,
崇祯帝责府部议罪
,永淳度其为朋党勾心斗角之争,
未决极刑,
崇祯帝怒其轻。
吴昌时伺帝怒之机
唆其党袁凯、黄云师等,
共指责淳为九卿之长:
“国观当会议之先,
浼中书舍人王陛彦、
典籍梁维枢谒冢臣,
所以议从轻。”
崇祯帝亲查未有王、梁拜谒之据,
且素知淳之秉公廉洁,遂不责问。
薛国观终被崇祯帝处以自缢极刑。

履职仅九月,冬十月,
淳引疾乞归,
初辞告疏曰:“微臣报主有心,任重无力,...........。”帝不允。
二辞告疏:“今臣年近六旬,精神消耗,............
去年冬月强半卧床,
至今两胁剌痛未已,
若不及为调摄,厥疾难瘳。。。。。”
二次辞疏帝仍不允。
复三疏再请辞:“今群口交攻,
尽抹生平,恣指之为私人、
为大奸、为骤躐好官,
甚至举皇上用人之权而指之为揭荐、
为援引,
臣不知纶扉邃密,
乾纲独操,
何人敢为援引?
又何由得知其为揭荐也?
此而可诬,孰不可诬?
臣自此始有性命之忧矣。..............”,
帝视其去意已决,无奈允辞。
挽留不得,放归山林,
治国功德,朱评难尽。
赐以敕建牌坊以示嘉奖,
牌坊之立昭然若揭矣。
身疾或有,心疾疴沉。
“归之日,杜门却扫,
谢人间事,或独步林麓间,
乡人不知其为旧冢宰”。
家居四载,次甲申春(1644年),
闯王攻陷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
淳北向痛哭,
携家避海岛(不详当是今日海南或台湾)。

大清定天下,淳自海岛归,
顺治帝召见,知其廉洁清正之行,
欲以重用,
永淳怀忠臣不事二主之念,
以病躯托词婉拒,得谕旨放归乡里。
自奉俭素,终其一生,享年82岁。
淳之清廉,
在高阳大学士李霨为其写的墓表中
言其辞归之时,“半肩行李,策蹇言归”,
或有文誉饰美之嫌。
然做为朝庭一品大员,
遗无豪宅甲舍,其清廉日月可鉴!
知朝纲之痼疾,晓君王之昧明,
察国运之衰兴,远愚忠之咫尺,
其隐退更是超凡脱俗、
大智大慧之云举,
安然乡野,休享清风,
胜范蠡退隐于商贾之万千。
若其不然,
崇祯煤山自缢之日,
当是其国殇之时,
安有南山驾鹤至善其终。

今日石牌坊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其意义远非仅珍玩之赏。
历经四百年保存完好,
是其华显珍稀所致还是
人文品德感念后人予以加护,
当以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毕其一生,聊以联记之:
立牌坊封显爵,精雕细刻,
遗存景物千秋万代。
居陋舍做高官,俭素平生,
彰着修廉亮节清风。


高中轶,河北省灵寿县人,1955年出生,会计师。
古诗词业余爱好者,2013年始习作古诗词,2015年进入吾爱网站学习,已在吾爱网站习作古诗词700余首,老有所乐之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作品收录于中华诗词《沧浪一路诗怀》第八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