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贴019】

重宇法律刑侦事务所之二
仿生智能人
文/吴振兴
人脑仿生技术成熟,随之出现了人类相似而优于人类的新新人类——仿生智能人。
2121年3月12日,台湾省,刚制造出来的一百个仿生智能人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一百套隐身衣。台湾省政府动用了所有人力、技术,查找了一星期,还是没有任何发现,只好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报告。
雄安,中国经济首都。
重宇法律刑侦事务所的总部于2040年,迁至雄安。
2050年首例智能人杀人案的成功侦破,重宇成为世界顶级法律事务所。

台湾,芯片技术一直紧跟顶尖科技的脚步。经过多方磨合,2048年两岸同意统一,组成政府,对外以台湾省称之。
中国联邦政府主席经仔细考虑,决定由重宇法律事务所负责侦破,通过量子电话向所长下达了命令,要求在建党二百周年纪念日之前破案,以免影响庆祝活动的举办。
重宇法律刑侦事务所的成员,有一半是中国共产党员。
所长马上用量子电话通知全球各分部,问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让我们同唱国歌,表达决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义勇军进行曲的量子纠缠,组成外界破解不了的密码,传遍地球所有角落……
此案破案的关键:隐身衣的破解。隐身衣的原理是在穿著者周围,制造出虚假生物磁场,使人的视线绕过穿著者。
经过重宇科学组的努力,在十五天后研发出隐身信息复原机。
赶工生产出足够的机器,动员了全球所有国家加入搜寻。
南极,6月二十八日,发现了失踪的仿生人。
他们,已准备逃离地球,前往π星座。那是一个地球人还没发现的星座……(597字)



[重宇杯大赛] 【“重宇杯”支持贴】重宇法律刑侦事务所之一智能人杀人案


吴振兴,笔名:屿上日光。福建闪小说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之一。〖中华文化传媒〗创始人、主编。中国厦门市集美区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华文化传媒】是【闽南原创文学社】的再出发!运行四个文学平台:二个微刊(闽南原创文学社,八闽作家);今日头条;都市头条;金榜头条。提出了中华新诗词的概念,也就是田园新诗。中华新诗词包括:五字诗,七字诗……等等。以诗句工整,优美新颖,思想进步,淡化韵律的诗意表达。也是对文学创作创新的一种尝试(不是古诗,可归为自由诗。给喜欢这类表达形式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发表的途径)
世间万事都在消长,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在变化,不断的有新文体出现,最近很火的闪小说就是例证。
无题
屿上日光
红尘有多厚?红尘是堵墙!
红尘有几薄?红尘是张纸!
朝中多少人,私囊情人顾?
落入染缸中,几人尚清白?
生活
屿上日光
人生不易活亦难,只好把盏问青天。
囊中无物空杯举,上苍无语星月稀。
天生我才又何用?明朝终南吟牧曲。
人间空逛这一回,漫漫长路何处尽?


(壹)
仿生机器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目前在西方国家,机械宠物十分流行,另外,仿麻雀机器人可以担任环境监测的任务,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仿人机器人”将弥补年轻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家庭服务和医疗等社会问题,并能开辟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前途
首先,模仿某些昆虫而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并非简单。比如,国外有的科学家观察发现,蚂蚁的大脑很小,视力极差,但它的导航能力高超:当蚂蚁发现食物源后回去召唤同伴时,是把这一食物的映像始终存储在它的大脑里,并利用大脑里的映像与眼前真实的景像相匹配的方法,循原路返回。科学家认为,模仿蚂蚁这一功能,可使机器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具有高超的探路能力。
其次,不论何时,对仿生机械(器)的研究,都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既要发展模仿人的机器人,又要发展模仿其他生物的机械(器)。机器人未问世之前,人们除研究制造自动偶人外,对机械动物非常感兴趣,如传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现代计算机先驱巴贝吉设计的鸡与羊玩具,法国著名工程师鲍堪松制造的凫水的铁鸭子等,都非常有名。
在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时程中,就有人提出“反对机器人必须先会思考才能做事”的观点,并认为,用许多简单的机器人也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鲁克斯在学生的帮助下,制造出一批蚊型机器人,取名昆虫机器人,这些小东西的习惯和蟑螂十分相近。它们不会思考,只能按照人编制的程序动作。
几年前,科技工作者为圣地亚哥市动物园制造电子机器鸟,它能模仿母兀鹰,准时给小兀鹰喂食;日本和俄罗斯制造了一种电子机器蟹,能进行深海控测,采集岩样,捕捉海底生物,进行海下电焊等作业。美国研制出一条名叫查理的机器金枪鱼,长1.32米,由2843个零件组成。通过摆动躯体和尾巴,能像真的鱼一样游动,速度为7.2千米/小时。可以利用它在海下连续工作数个月,由它测绘海洋地图和检测水下污染,也可以用它来拍摄生物,因为它模仿金枪鱼惟妙惟肖。
有的科学家正在设计金枪鱼潜艇,其实就是金枪鱼机器人,行驶速度可达20节,是名副其实的水下游动机器。它的灵活性远远高于现有的潜艇,几乎可以达到水下任何区域,由人遥控,它可轻而易举地进入海底深处的海沟和洞穴,悄悄地溜进敌方的港口,进行侦察而不被发觉。作为军用侦察和科学探索工具,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仿生机器人
同样,研究制造昆虫机器人,其前景也是非常美好的。例如,有人研制一种有弹性腿的机器昆虫,大小只有一张信用卡的1/3左右,可以像蟋蟀一样轻松地跳过障碍,一小时几乎可前进37米。这种机器昆虫最特殊的地方是突破了“牵动关节必须加发动机”的观念。发明家用的新方法是:由铅、锆、钛等金属条构成一个双压电晶片调节器。当充电时,调节器弯曲,充完电了它又弹回原状,反复充电,它就成了振动条。在振动条上装有昆虫肢体,振动条振动就成了机器昆虫的动力,每次振动都会使这种爬行昆虫前进2毫米。通过一只“虫王”就可以控制一大群机器昆虫,由它以接力形式把控制指令传送给每个机器昆虫。应用这种机器昆虫可以在战场上完成侦察、运送物品,或在其他星球进行探路。
体系结构
机器人体系结构,就是指为完成指定目标的一个或几个机器人在信息处理和控制逻辑方面的结构方式。
基于功能来分解
基于功能分解的体系结构在人工智能上属于传统的慎思式智能,在结构上体现为串行分布,在执行方式上属于异步执行,即按照“感知一规划一行动”的模式进行信息处理和控制实现。以美国国家航天局和美国国家标准局所提出的NASR人MtI〕为典型代表。这种体系结构的优点是系统的功能明了.层次清晰,实现简单。但是申行的处理方式大大延长了系统对外部事件的响应时间,环境的改变导致必须重新规划,从而降低了执行效率。因此只适合在已知的结构化环境下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
基于行为来分解
基于行为分解的体系结构在人工智能上属于现代的反应式智能,在结构上体现为并行(包容)分布,在执行方式上属于同步执行,即按照“感知一行动”的模式并行进行信息处理和控制。以麻省理工的R.A.Brooks所提出的行为分层的包容式体系结构(SubsumptionArchitecture) 和Arkin提出的基于MotorSc hema的结构为典型代表。其主要优点就是执行时间短、效率高、机动能力强。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管理,很难适应于各种情况。因此只适用于在沐淘环境下执行比较简单的任务。
基于智能分布来分解
基于智能分布的体系结构在人工智能上属于最新的分布式智能,在结构上体现为分散分布,在执行上属于协同执行,既可以单独完成各自的局部问题求解,又能通过协作求解单个或多个全局问题。以基于多智能体的体系结构为典型代表。这种体系结构的优点是既具有“智能分布”的特点,又有统一的协调机制。但是如何在各个智能体之间合理的划分和协调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该体系结构在许多大型的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以上三类主要的体系结构之外,还有一些改进的混合式体系结构,如带反馈环节的行为分解模式、基于分布式智能的分层体系结构、基于功能分解的多智能体结构等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它们或是在功能模块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上不足,或是没能很好的协调慎思式智能与反应式智能,或是各层次间的交流机制不够完善。
控制体系
仿生式体系结构的思想原理
从本质上来讲,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以及分布式智能,都是对生物控制逻辑和推理方式的一种借鉴和仿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对生物智能的一种片面的、局部的模仿。本文的仿生式体系结构就是以前述的生物控制逻辑和行为推理为基础,充分借鉴基于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三种体系结构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针对机器人特别是未知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在控制体系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适应行为与进化能力的新的控制思想与理念。
借鉴分布式智能的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引人社会式行为控制层;
借鉴生物的自适应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本代内的由慎思式行为层到反射式行为层的学习;
借鉴生物的自进化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多代间的由反射式行为层向本能式行为层的进化(或退化)。
所以,仿生式体系结构共有四个行为控制层组成,即本能式行为控制层、反射式行为控制层、慎思式行为控制层和社会式行为控制层,它们并行接收来自感知层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各自作出逻辑判断和反应,发出控制信息到末端执行层,通过竞争和协调来调节自身并适应外部环境,从而按照目标完成工作任务。
实例
机器蝎子
长约50厘米的机器蝎子与其他传统的机器人不同,它没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机器蝎子几乎完全依靠反射作用来解决行走问题。这就使得它能够迅速对困扰它的任何事物做出反应,它的头部有两个超声波传感器。如果碰到高出它身高50%%的障碍物,它就会绕开。而且,如果左边的传感器探测到障碍物,它就会自动向右转。

机械蟑螂

仿生机器人
不只是蝎子,就连蟑螂也能给科学家提供设计的灵感,科学家们发现,蟑螂在高速运动时,每次只有三条腿着地,一边两条,一边一条,循环反复,根据这个原理,仿生学家制造出机械蟑螂,它不仅每秒能够前进三米,而且平衡性非常好,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远的将来,太空探索或排除地雷,就是它的用武之地
机器梭子鱼
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梭子鱼,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自由游动的机器鱼。它大部分是由玻璃纤维制成的,上覆一层钢丝网,最外面是一层合成弹力纤维。尾部由弹簧状的锥形玻璃纤维线圈制成,从而使这条机器梭子鱼既坚固又灵活。一台伺服电动机为这条机器鱼提供动力。
机器蛙
机器蛙腿的膝部装有弹簧,能像青蛙那样先弯起腿,再一跃而起。机器蛙在地球上一跃的最远距离是2.4米;而在火星上,由于火星的重力大约为地球的1/3,机器蛙的跳远成绩则可远达7.2米,接近人类的跳远世界纪录。因此它不会再像2007年的火星越野车那样在一块小石头面前一筹莫展了。
机器蜘蛛
这是太空工程师从蜘蛛攀墙特技中得到灵感而创造出的。它安装有一组天线模仿昆虫触角,当它迈动细长的腿时,这些触角可探测地形和障碍。机器蜘蛛原形很小,直立高度仅18厘米,比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蜘蛛侠”们不仅能攀爬太空越野车无法到达的火星陡坡地形,而且成本也经济许多,这样,一大批太空“蜘蛛侠”就会遍布在火星大地的各个角落。
机器金枪鱼
机器金枪鱼机器金枪鱼是麻省理工学院自“查理”之后在机器鱼研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这个新原型拥有柔软的身体,体内只装有1台发动机以及6个移动部件,使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模拟真实鱼的移动。
机器人壁虎
珠海新概念航空航天器有限公司李晓阳博士和他领导的研究组,2008年11月15日研制成功仿生机器人壁虎“神行者”。仿生机器人壁虎“神行者”作为一种体积小、行动灵活的新型智能机器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广泛应用于搜索、救援、反恐,以及科学实验和科学考察。据李晓阳博士介绍,这种机器人壁虎,能在各种建筑物的墙面、地下和墙缝中垂直上下迅速攀爬,或者在天花板下倒挂行走,对光滑的玻璃、粗糙或者粘有粉尘的墙面以及各种金属材料表面都能够适应,能够自动辨识障碍物并规避绕行,动作灵活逼真。其灵活性和运动速度可媲美自然界的壁虎。
机器水母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研制一种“机器水母”,它可用于监测水面舰船和潜艇,探测化学溢出物,以及监控回游鱼类的动向。这些机器水母是由生物感应记忆合金制成的细线连接,当这些金属细线被加热时,就会像肌肉组织一样收缩。
注:这与我的构思是有不同的。
(贰)

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2个领域。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码、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技术等等;量子计算主要研究量子计算机和适合于量子计算机的量子算法。

量子信息技术
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贝尔纳曾说:“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今天,倘若我们要追溯风靡全球的信息化战争之科技源头的话,无疑是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所开启的电子信息科技革命。然而,这一曾彻底颠覆机械化战争图景的电子信息科技,在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前行了数十年之后,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系列问题日渐凸显:电子计算机的极限运算速度是否存在?越来越一体化的电子信息网络如何应对“网电空间战”?等等。对此,近年来不断突破的量子信息科技正在开启新的机遇之门,势必在未来重新涂抹战神的面孔。
量子计算
曾创作出《侏罗纪公园》和《失去的世界》等作品的著名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科幻小说《时间线》中曾尝试用文学的笔调来想象量子计算的神奇。其中,一家名为国际技术公司的经理们如此推销其眼中的高新科技:“普通的计算机用电子的两种状态计算,这两种状态被定为0和1。但在20年前,理查德·费曼就提出,有可能利用电子所有的32个量子态来进行快速计算。现在有诸多实验室正在试图制造这样的计算机。它们的优点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
作为科幻作品,克莱顿的小说中充斥着“量子多宇宙”“量子泡沫虫洞”“量子运输”“量子纠缠态”等令人既感新奇又感陌生的词汇,书中之“电子的32个量子态”说法也并不科学。然而,克莱顿预言的量子“并行计算”的强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如今却正在现实世界一步步得到印证。
具体而言,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针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每18个月计算能力翻倍”的摩尔定律。然而,由于传统技术的物理局限性,这一能力或将在未来10~20年之内达到极限。据保守估计,2018年芯片制造业就将步入16纳米的工艺流程,业内专家则认为,16纳米制程已经是普通硅芯片的尽头。事实上,当芯片的制程小于20纳米之后,量子效应就将严重影响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单纯通过减小制程将无法继续遵循摩尔定律,而突破的希望恰在于量子计算。
从理论上讲,一个250量子比特(由250个原子构成)的存储器,可能存储的数达2的250次方,比现有已知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数目还要多。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在具体算法上,量子计算都是超越性的。因此,对量子计算的相关研究及量子计算机的具体研制已成为世界科学领域最闪亮的“明珠”之一。比如,美国国防部对此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专门制定了名为“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计划,其对外公开宣称的目标是,若干年内要在核磁共振量子计算、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谐振量子电子动态计算、光量子计算、离子阱量子计算及固态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贝尔纳曾说:“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今天,倘若我们要追溯风靡全球的信息化战争之科技源头的话,无疑是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所开启的电子信息科技革命。然而,这一曾彻底颠覆机械化战争图景的电子信息科技,在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前行了数十年之后,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系列问题日渐凸显:电子计算机的极限运算速度是否存在?越来越一体化的电子信息网络如何应对“网电空间战”?等等。对此,近年来不断突破的量子信息科技正在开启新的机遇之门,势必在未来重新涂抹战神的面孔。
量子密码
构筑“数字城堡”的铜墙铁壁
近年来,谍战剧热播我国荧屏,围绕着夺取情报、破译密码,一个个斗智斗勇的故事,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密码通讯正在迎来划时代的变化,一种永远无法破译的密码或将在不远的未来登上军事斗争舞台。
具体来说,密码大都采用单项数学函数的方式,应用了因数分解或其它复杂的数学原理。例如,在互联网上比较常用的RSA密码算法,就是应用因数分解的原理。因为要计算两个大质数的乘积很容易,但要将乘积分解回质数却极为困难,这就使得密码很难被破解。然而,美国科学家皮特·休尔却提出了“量子算法”,它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可以快速分解出大数的质因子,这意味着以大数因式分解算法为根基的密码体系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不堪一击。
差不多同时,另一个著名的量子算法——“量子搜寻算法”也被提出,用该方法攻击现有密码体系,经典计算需要1000年的运算量,量子计算机只需小于4分钟的时间,从而使传统密码领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致有科学家宣称:“其意义不亚于核武器……一旦有些国家拥有了量子计算机,而另一些国家却没有,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这就犹如一个瞎子和一个睁眼的人在打架一样,对方可以把你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而你却什么都看不到。”
当然,量子计算机的出现虽然会对传统密码产生颠覆,但是量子信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守护神,即一种理论上无法破解的密码——量子密码。由于采用量子态作为密钥,具有不可复制性,因而无破译的可能,量子密码的出现也因此被视为“绝对安全”的回归。2003年世界第一套商用量子密码机NAVAJO在美国诞生,世界各国纷纷将量子通信纳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之中。如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就在研究量子局域网的密码体系和自由空间量子密码。此外,英国国防部及欧盟各国也启动了类似的量子密码研究计划。
量子通信:“超光速”联通一体化战场神经网络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超时空隧道”吗?对此,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伴随着量子信息科技的持续发展,未来这一幻想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一说法今天看来依然不无夸张,但其所谓的与“量子纠缠”密切关联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则正在变为现实。
通俗而言,两个相距遥远的陌生人不约而同地想做同一件事,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绳牵着他们,这种神奇现象可谓“心灵感应”。与此类似,所谓量子纠缠,是指在微观世界里,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距离多远,只要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就能立即使另一个粒子状态发生相应变化。量子通信正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此种通信技术若能得以实现,其影响将是划时代的。
在时空方面,由于量子通信属于超光速通信,不仅是“最快的通信”,而且有穿越大气层的可能,从而为基于卫星量子中继的全球化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日前,德国物理学家就正在利用量子纠缠效应打造量子互联网,其研究人员称:“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量子网络原型,在节点之间完成了量子信息的可逆交换。此外,还可以在两个节点之间产生远程纠缠,并保持约100微秒……未来人们通过它不仅可以进行远距离的量子信息沟通,而且还将使大型量子互联网完全实现成为可能。”
显然,这一量子通信技术在军事应用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广阔前景,量子隐形通信系统将建立在各类作战指挥控制体系之间和各种侦察预警系统、主要作战平台以及量子微空间武器系统之中,构建出量子信息化战场的通信网络,以其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等特性,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亦正因此,近年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启动了多项量子通信方面的相关研究计划。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都将量子通信技术纳入议程,对其开展了广泛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