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中的韵文
——漫谈红楼之四
荣玉奇
所谓“韵文”就是押韵的文字,也就是诗、词、歌、赋一类,在古典章回小说中,韵文是经常出现的。作者往往利用诗、词、歌、赋来写景、写人、叙事、抒情,动辄就是“诗曰”、“词曰”或“有诗为证”,像《西游记》、《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是“诗曰”、“词曰”。但多数作品中的韵文水平并不高,读者读来没有什么兴趣,看到这里往往要跳过去,这样的韵文不但不能为作品增色,反而就成为作品的一个累赘,成为一种败笔。而《红楼梦》中的韵文,则打破藩篱,独辟蹊径,成为最最受读者欢迎的段落,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篇篇灿烂,几成经典,令人一读三叹,拍案叫绝,爱不释手。
据粗略统计,《红楼梦》中的韵文有一百七十多篇,这些韵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直接写的讽物喻世的评论性韵文,这类韵文在书中占得比例较小;一类是作者替书中人物写的抒情性韵文,包括诗、词、歌、赋、曲子、谜语等,这类韵文在书中占得比例大。
属于第一类的作者直接写的评论性的韵文,虽然不多,但都和全书的主题有密切联系,它可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思想内容。比如第一回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以及《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十分经典和精炼,读来朗朗上口,被千百万人所传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四段歌及注,虽然借和尚、道士、甄士隐口中说出,也是作者对人生总的看法,既有对《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概括,也是对《红楼梦》之外的整个人生社会的思考。有不少人说,读了《红楼梦》的《好了歌》和注,回味无穷,顿启茅塞,算是把人生看透了!第四回中的《护官符》:“贾不贾,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虽然只有四句,而且类似“俗谚口碑”,却及其形象地概括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荣华富贵。
书中第五回中韵文较多,作者用诗、词、曲等形式,十分巧妙地介绍了15个女子的命运,暗示了她们的结局。这一回在全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提纲挈领的作用,看《红楼梦》绝对不可不好好研读第五回,否则你就看不明白作者的意图。在“金陵十二册”题咏中,逐一介绍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晴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袭人;“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徒有“停机德”的薛宝钗和空怀“咏絮才”的林黛玉;“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贾元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展眼吊斜晖”的史湘云;“终陷淖泥中”的妙玉;“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贾迎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贾惜春;“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王熙凤;“势败休云贵”的巧姐;“枉与他人做笑谈”的李纨;“情天情海幻情深”的秦可卿。另外作者还用十二支曲子——《红楼梦十二曲》唱出了12个贵族女子的结局和命运:《终身悟》、《枉凝眉》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恨无常》写元春,《分骨肉》写探春,《乐中悲》写湘云,《世难容》写妙玉,《喜冤家》写迎春,《虚花悟》写惜春,《聪明累》写凤姐,《留余庆》写巧姐,《晚韶华》写李纨,《好事终》写可卿。
属于第二类作者替书中人物写的抒情性韵文,占得比例较大。这一类韵文是个性化了的,在揭示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韵文不仅此一人物与彼一人物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即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心情下写出来也不尽相同。作者虽然是“捉刀代笔”,却一点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十分巧妙地把它们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去。仅就之一点而言,在《红楼梦》之前的作品中是绝对没有的。
《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在其父母看来是个“愚顽怕读文章”的“混世魔王”,但有时他也能写出像样的诗句,第23回中他写的“四时即事诗”就是很不错的几首诗,也很符合他那种有闲阶级的闲情逸致。贾宝玉所有诗词水平最高的当数第78回那首《芙蓉女儿誄》,可以看作是他的叛逆性格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因为这时随着秦钟怀情早夭、秦可卿悬梁自尽、金钏儿含冤投井、尤三姐血染碧剑、尤二姐吞金惨死……等等事件的发生,在贾宝玉心中已经激起了层层波澜。特别是当他亲眼看到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后抱屈惨死的情景,他那被压抑已久的痛苦突然暴发,冲破一切堤坝,汹涌澎湃地奔泻出来,汇成了一篇洋洋1500字的祭文——《芙蓉女儿誄》,贾宝玉用了最精美的语言来赞美、歌颂、哀悼、怀念晴雯。比如文中有“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为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为其色,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的句子。这篇文章是《红楼梦》中最长的一篇韵文,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情感。
被作者赞美为有“咏絮才”的林黛玉,在书中是诗作水平比较高的一个,在诗社比赛中几次夺魁。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性格孤独,感情脆弱,她的诗词中充满悲凉、凄切、孤独、哀怨的情调。但最能体现她的心境和感情的,应该是第27回中的那首《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段韵文以奇特的想象、暗淡的画面、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文辞十分优美,感染力格外强,读来哀婉凄切,令人涕下。
在文采上可以和林黛玉一比高下的是薛宝钗,但由于她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她既没有叛逆性格,又很少有悲观失望的情绪,因此她的诗总是那么“含蓄浑厚”、“淡雅庄严”。比如她咏白海棠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第37回)由于薛宝钗一开始来贾府时,曾想走元春的老路,“待选嫔妃”,因此她一直幻想有一日身价百倍、富贵荣华,第70回中她那首咏柳的《临江仙》可谓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后两句道出了薛宝钗的人生目标,希望有一日能够飞黄腾达。
至于其他人物,像史湘云、贾探春、李纨等人的诗词,也都各有千秋、颇有风格,在这里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赘述。只是那位不通文墨的“呆霸王”薛蟠,有时也冒充斯文,吟过一首诗:“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第20回)极符人物身份,让人看后捧腹喷饭。
我们阅读《红楼梦》,不可不认真研读书中的韵文,这些韵文可谓全书的精华,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鄙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红学爱好者,粗读了几遍《红楼梦,不揣冒昧,写下点滴粗浅体会,难免贻笑大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