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移民文化 寻根问祖孝感乡
——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汉文化委员会赴麻城考察记
寻根问祖,勿忘祖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之一。应麻城市孝感乡寻根联络处邀请,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一行十人,在汉文化委员会主任刘文杰教授带领下,于5月11日赴湖北麻城孝感乡开展了为期5天的移民文化交流和考察活动,旨在加强两地文化互动,帮助四川宗亲寻根问祖。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原副校长(主持工作、正厅级巡视员)刘代银、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崇寿、诗人刘文水、刘汉朝等文化人士参加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3年前曾在麻城顺利寻根的刘文龙积极参与组织策划,并回老家扫墓祭祖;四川简阳市刘氏“简南堂”家族、眉山市天池塘刘氏宗亲联谊会、都江堰柳街镇刘氏家族等代表抱着寻根问祖的强烈意愿随行前往。
一
当天晚上,考察团一行抵达麻城,受到当地移民文化研究机构、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的热忱欢迎。在明清时期麻城对外移民的出发地——古孝感乡文化园,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麻城市博达学校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
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博达学校董事长)李尧东先生致欢迎词,充分阐释了麻城孝感乡深厚的移民文化历史,并为四川一行赋诗一首:
举水巫江移民泪,嵋山西岭肇基人。
孝感乡都常入梦,百年游子盼寻根。
朝辞天府成都站,一日千里回麻城。
相逢未必曾相识,家人月下共金樽。

副会长兼汉文化委员会主任刘文杰发言致谢,阐述了本次考察交流活动的意义,强调此行是四川刘氏第一次有组织地来到麻城,和当地移民文化研究机构积极交流互动,帮助宗亲寻根问祖,同时代表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汉文化委员会向东道主赠送书画作品。其中一幅作品由刘文杰赋诗、著名书法家刘崇寿题写:
蜀渝人家半湖广,一脉相承共沧桑。
九州四海遍地刘,川人最忆孝感乡。

向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赠送书法作品

向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赠送书法作品,作品由北京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唐龙代写

刘文龙向副会长刘自力赠送书法作品,作品由刘光元先生创作

向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赠送《天下一刘》

向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尧东先生赠送自己的著作《大新王莽》。
晚餐后,庆祝建党百年的舞蹈,国家级非遗节目采莲船、花挑迎客,麻城地方曲艺等等……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让四川赴麻城考察团感受到浓厚的麻城地方历史文化气息。


二
次日,考察团在麻城刘氏宗亲会会长等陪同下,参观了中共麻城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旧址、当地红色村——古城新村、龟峰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寺及唐代胜景柏子塔等。
中共麻城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旧址建立在徐家大院。据主持接待的刘明西书记介绍,徐家麟故居拥有几百年历史,徐氏是麻城本地有名的望族,为麻城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而川渝地区许多徐氏移民后人都为其家族后裔。参观中,考察团感受到了麻城名人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接受到了当地红色文化的熏陶。




麻城柏子塔为唐代建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耸立在北纬32度的九龙聚首之风水宝地,是麻城有名的历史建筑。
三
麻城是中国八大移民基地之一,为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重要发生地。历史上麻城孝感对外移民的外迁地,大多数都集中在当时的四川——当今的四川和重庆地区。“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孝感移民文化一直在川渝地区传承,许许多多的川人对“麻城孝感”至今仍耳熟能详。


5月13日上午,考察团在周馆长陪同下参观了“麻城市孝感乡文化公园”。公园占地1471亩,投资16亿,三条文化轴线昭示出麻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园区中的“谱堂”运用传统和数字化手段,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族谱资料,为寻根的移民后裔提供便利。展厅中充分运用了高科技的视觉艺术,把观众从远古“穿越”到了当代。


公园里高大宏丽的“孝善楼”成为麻城的地标建筑,阁楼上悬挂着国家领导人撰写、著名书法家题写的作品。走进一楼大厅,一幅长篇大卷的《孝善楼记》投入眼帘,此作品正是考察团的崇寿先生几年前刊刻出来后亲自到这里嵌装入壁。此行,崇寿先生又为孝善楼挥毫献字,写下了“同宗共祖”四个大字,寓意华夏民族各姓氏都拥有共同的祖先。


接近中午,考察团来到博达学校,和麻城市文联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书画家等一起举行移民文化研讨活动,麻城市分管教育、文化的市领导周光辉、陈玉先生到场参加研讨并发言。
研讨会上,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尧东先生再次阐述了移民文化的精髓,并用“寻根、亲情、传承、复兴”八个字总结概括出移民文化的核心要义。

交流中,考察团一行了解到:麻城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包括移民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成立了移民文化研究机构,一直扶持和发展姓氏文化组织,开展和川渝地区的移民文化互动,并积极帮助川渝地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每年接待的移民后裔多达三四千人以上。目前,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正在和上海市图书馆合作,积极筹建数字家谱文献馆。
文杰教授、代银校长等代表对移民文化发表了感言,并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移民文化产业战略发展思路,建议麻城数字家谱文献馆可以作为政府的规划项目来推进。
研讨会结束后,著名书法家崇寿先生现场挥毫题写书法作品,深受当地文化人士的欢迎。
四
5月14日,考察团前往麻城市宋埠镇,亲身感受和体验刘氏庆三公家族的祭祖文化活动。
庆三公是孝感麻城移民后裔——现居成都的刘文龙的根脉所在,其入川始祖刘统300多年前曾在这里生活过。3年前,文龙在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以及刘明西等当地移民专家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根并认祖归宗。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文龙今年才再次踏上了重返宋埠扫墓的路上,心情格外激动。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古祠堂,参与了祭扫先人的全过程,深深感受到了庆三公家族的浓浓亲情。下午,考察团参观了当地民俗专家刘仕波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收藏品。

聚福食府;

二楼一个包间因文龙在这里寻根成功而改名为“成都厅”;

文龙和帮助其寻根的三位老会长合影。

2018年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庆三公家族和文龙聚会场景;

2021年5月14日,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庆三公家族和文龙在成都厅再聚首。
当晚,考察团代表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举行答谢晚宴,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刘良焱等会长、副会长,麻城市政协文史委钟世武主任(原史志办主任)、麻城市考试院许院长、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李尧东会长等出席。答谢晚宴选择在聚福食府“成都厅”,三年前,文龙认祖归宗时,曾在这里和麻城刘氏宗亲举杯共饮,此时再现相同的感人场面。
五
寻根问祖,是本次四川考察团的活动的另一个主题。随行的三个四川刘氏家族的入川始祖,都是明清时期来自麻城孝感,经过数百年风风雨雨,许多家族的历史根脉已经淡薄或者消失,有的族谱已经缺失,仅保存了老辈的口述史,有的族谱记载简略而不详实。这给本次寻根活动增添了难度。


考察团认真填写寻根信息表;

诗人汉朝和负责帮助寻根的副会长刘明西在徐家故居合影时,彼此还不清楚他们原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长期以来,为帮助移民后裔来麻城寻根,麻城市相关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法。考察团到达麻城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填写专门的寻根信息表。当地移民文化专家和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根据提供的线索,积极为寻根宗亲四处查找。
赴麻城的第三天上午,寻根的喜讯从天而降!根据诗人刘汉朝(笔名“清泉”)、都江堰市古建设专家刘琴忠两兄弟提供的寻根线索,都江堰柳街镇刘氏家族的根竟然就和帮助寻根的刘明西会长恰好是同一个家族——麻城孝感乡刘氏世高公后裔,这真是无巧不成书,让全体考察团成员感到格外惊喜!
5月14日,迎来了此次寻根问祖活动的高潮。考察团全体成员陪同汉朝、琴忠前往麻城郊外的七里岗社区(刘明西为社区副书记),参观了社区打造的麻城移民文化长廊。


在刘明西家中,家族联谊会的所有重要成员已经到场,麻城市政协副主席、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锦志先生、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会李尧东先生、麻城市政协文史委钟世武主任专门赶到现场,共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
认祖归宗现场,刘文杰教授和麻城市政协副主席王景志先生互赠作品。
寻根是一项庄重、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当地刘氏宗亲会会长刘为兵、副会长刘明贵以及四川考察团一行到场,开始了“会谱—确认—叩拜—把酒”的认祖归宗仪式。


“会谱”(即对谱)仪式由明西主持,把双方的资料当众进行仔细分析对比。会谱过程中,双方对接了迁徙地名、迁徙时间、入川始祖、字辈、始迁地名称,最后由双方同意确认后签字。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文杰教授一起参加考证、见证,并予在《寻根认定书》上签字。最后,《寻根认定书》由“麻城市孝感乡寻根联络处”盖章生效。整个过程严谨而庄重。
确认完毕,众人陪同汉朝、琴忠一起来到世高公祖墓祭扫。在雷鸣般的鞭炮声中,兄弟两人完成了“叩拜”仪式。


回到明西家中,众人把酒言欢,共同庆祝四川宗亲认祖归宗。汉朝和琴忠二人和世高公家族联谊会长老们同桌进酒,汉朝激动地说道:我们祖先入川后又从大邑县王泗镇迁到都江堰柳街镇,和麻城孝感乡老家的亲人失联了300多年,如今终于回到了老家!我们在都江堰的地名叫“七里村”,麻城老家的地名叫“七里岗村”,这中间难道是机缘巧合?此次认祖归宗,也是我们后人对祖先在天之灵的告慰。

认祖归宗仪式后的合影;

血脉相连的川鄂三兄弟。
汉朝为此次顺利寻根心情激荡,挥笔写下一诗一词,其中的词文如下:
行香子·岁月芳华
先岁膺图,今岁蹊梦,思重逢鬓已霜浓。虔麻城践,意境千重。應昔年结,昔年别,昔年容。
春红夏绿,芳华芳绰。叹人生行履如虹。乡愁眷念,今又回逢。面一湾水,一故地,一根同。
寻根问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候若干年都难以得到结果,有时候喜讯会忽然来临。明西会长告诉还在寻根路上的四川宗亲:寻根一定要持之以恒,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和祖地是大好事,没有找到也不要灰心丧气,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初心!努力了付出了,就是成功的一半。他勉励大家要不懈努力。
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培养出优秀的孝道文化,“有家就有国、有国才有家”早已深入人心,家国情怀成为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秉持的理念。毛泽东曾说: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毛泽东读书》1964年)习 近 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 近 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因此可见,深耕移民文化,开展寻根问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家国情怀和孝道文化,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文化传统。
5月16日上午,麻城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良焱、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应成等人专程前来话别送行,依依之情难以言表。
在麻城五天交流互动过程中,考察团一行收获满满,不仅深刻学习感悟了麻城市移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且参与和体验了寻根问祖的完整过程,感受到了麻城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川鄂移民文化互动的意义。书法家崇寿先生多次现场挥毫,留下了不少墨宝。代银校长、诗人文水、诗人汉朝等为此行屡屡赋诗。川鄂双方的交流互动中,考察团还对麻城孝感移民历史作了全面了解,弄清楚了麻城市现有刘氏宗亲约80余支,并成为麻城第二大姓氏,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西,基本上都是刘邦长子肥公(后世汾公)的后人(客家刘氏仅有一支)。除此而外,考察团还对麻城李氏、王氏、徐氏、颜氏、朱氏(为帮助乐山安谷三氏寻祖,特地和麻城颜氏、朱氏进行了交流)等其他姓氏的情况作了基本了解,这为以后四川姓氏文化研究提供了条件。
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
汉文化委员会
2021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