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栖天台山》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选序言及目录


序一
坚守文化的高峰
具有独特审美气质与诗意禀性的江南文化浸透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作为浙江省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之一的天台山,无疑是江南文化的一座高峰。镌刻在天台山上,散落在天台山的文化瑰宝,浩如烟海,灿若星辰。
当鸿篇巨制《徐霞客游记》开篇选择了天台山,历史就预先为今日的盛会埋下了伏笔。两年一届的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评选活动固定在天台山举行,至今已经成功举行了三届,赢得好评如潮,这有赖于海内外广大热心于霞客文化和地质、地理、地貌等地学文学的评委、作家、诗人和潜心徐霞客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自然资源系统、文化旅游系统的工作者共同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从获奖的作品来看,满纸透着正气、朝气、灵气、大气、书卷气,不染一丝浮躁,无媚俗之态。有些作品洗尽铅华,立足于大地,让心灵在天宇中放飞;有些作品甘处边缘,如同优雅的散步,也像美妙的夜谈,从中呈现个人的思想见解、忧伤与希望;有些作品更接近于一个美丽的梦,充满想象与浪漫,包含追求与超越,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散发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体味这些作品的内在精华,进一步弘扬了徐霞客精神,挖掘和传播徐学文学特色,促进“文学、地学、自然、文化、科普、旅游、生活”的交相辉映,更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影响力。
只因志同道合,我们又一次相聚天台山。我们坚守文化的高峰,就是坚守文化的高雅、文化的格调、文化的严谨,也就是坚定文化自信。
(张国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会长)
序二
这里,有“诗和远方”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因“山有八重,顶对三辰,上应台宿,故名天台”。这里,有“八大景”:石梁飞瀑、赤城栖霞、华顶归云、寒岩夕照、清溪落雁、双涧回澜、琼台夜月、螺溪钓艇。其名其景,都是一幅幅精美的风景图画。而且,还有“大八景、小八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这里,有“十个地”: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五百罗汉应化地、济公活佛出生地、刘阮桃源遇仙地、唐诗之路目的地、羲之书法悟道地、霞客游记开篇地、诗人寒山隐居地、和合文化发祥地。每“地”都是一张张富含金矿的文化“金名片”。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唐代有300多位诗人慕名而来,留下了1300多首诗篇。孟浩然的“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李郢的“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刘长卿的“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王昌龄的“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元稹的“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特别是诗仙李白振臂高呼“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山因此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又被誉为“中华第一诗山”。我国历代王朝大多定都西北或中原大地,天台山属于山高路远的“远方”。天台山的神山秀水让诗人们向往倾倒、著诗礼赞,各路文人墨客、高僧大德、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或归隐修身,或寻佛问道,或著书立说。东晋大文豪孙绰在任章安县令时走访天台山,写下了“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盛赞“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此赋编入古代科举考试读本《昭明文选》,让天台山名声大振。隋代帝师智者大师在天台潜心研究佛法,创立了第一个中国本土化佛教宗派——天台宗。唐代三朝帝师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吸引了众多文人前来寻山访友、赋诗作画。唐代白话诗人寒山隐居天台山70多年,其自由奔放的个性成为美国“嬉皮士”的偶像;他与国清寺僧人拾得和合相处,被清雍正皇帝赐封为“和合二圣”。宋代高道紫阳真人张伯端云游四方后,回到家乡天台山桐柏宫,撰写了《悟真篇》,创立了道教南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游圣”徐霞客对天台山情有独钟,三度登临天台山,对天台山地理风景进行了全面的旅游考察,写下两篇《游天台山日记》,还把第一篇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参与“中国旅游日”的竞选。天台人士大声疾呼,建议中国旅游日应从徐霞客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中选择,促成国务院于2011年确定该篇记载的第一个日子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天台山因此成为中国旅游日的发源地。“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系列活动已是天台每年重要节庆活动。争取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进教材。经过五六年努力,该篇被编入全国高中教材,从2021年秋开始,全国每年近千万高一学生将因此知晓徐霞客,霞客文化种子将播进一批批学生心中。联合评选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这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和天台县联合评选的奖项,是一个弘扬霞客文化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征文活动。两年一届,每届的颁奖典礼固定在天台山举办。而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评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一届获奖的优秀作品选《霞起天台山》已于2019年出版发行,第二届获奖的优秀作品选《霞栖天台山》已编辑完毕,即将出版发行。《霞栖天台山》中,有“诗”,有“远方”,是当代“李白”“徐霞客”的传承者、爱好者、“粉丝”们的优秀作品,通过诗歌、散文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就是讴歌、弘扬徐霞客精神。我们期望,霞客精神之“霞”光能够在天台山栖息、流动、传播,为天台山增色添彩。我们也盼望,组委会、各位专家和评委及世界华人追着“霞”光,情“栖”天台山,像徐霞客一样常来天台山,继续描绘这“诗与远方”的圣地,让从天台山涌起的“霞”光传遍全国、传向世界。
序三
霞栖天台山外声
文题,总要开宗明义。用“霞栖天台山外声”作题,一是以书之名让意更远;二是表述徐学(徐霞客研究之学)研究之大之宽之厚之渊源流长的研究之风,已不单单局限在《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天台山这一“象牙塔”内,“徐学”之春风,早已拂绿大江南北,早已根植沃土,染香大地;其三,正如第一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集书名为《霞起天台山》,第二届优秀作品集用《霞栖天台山》一样,组委(编委)会之初心,是想让徐霞客学术思想之“霞",如漫天朝霞,在初起天台山,源起天台山,落户天台山,飞扬天台山之后,走出天台山之"庙堂“,让“徐学之‘霞’”传遍四面八方,传播五湖四海,得到更深更地光大发扬。
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省天台县人民政府承办,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协办,两年一届的“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简称“徐奖”)已进行到第三届,“徐奖”与“地学诗文创作基地”的主、承办方也早已签定协议,将此永久地落户在十大名山之一的天台山下。作为本书主编和“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的学术顾问,应该将策划与运行的一些情况报告给大家,以作“徐奖”的史料留存吧。
2016年5月,我主持《关睢爱情诗》刊、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台州市文联、天台县委宣传部等主办,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学术指导的“首届全国诗文大会与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颁奖大会,谢冕、晓雪、叶延滨、黄亚洲、吴思敬、吴传玖、温远辉、祁人、胡弦、康桥等文坛诗坛名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诗人、作家与会。采风天台山巅,漫步云锦杜鹃与茶林山径,与一干文友及地方领导海阔天空,敞怀交流。天台山秀丽的山水,天台山"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天台山的“古、 清、奇、幽”、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秀色、琼台月夜等绝佳美景,令与会的骚客、名家为其倾倒。作家们诵诗命笔,高歌吟唱,自然成就了《"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作品选》的成书出版。也于天台山巅华顶古径,与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员(时任该局副局长)王俊友和在该局工作的作家王楚健等相伴同行,聊之浓处,俊友局长问我可否策划一个将徐霞客文化与地学、文学等结合在一起,可以永久落户天台山的专业性更强的文学奖项,那时,由于成功策划举办过几届“地学诗歌大赛”,编辑出版过三部“地学诗歌大赛大型文集”及几卷《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等活动与书籍出版的经验,故建议设立“中国徐霞客地学诗歌散文奖”,后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长王宝才、秘书长顾晓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副主席兼诗词楹联委主任刘扬正、副主席兼诗歌委主任胡红拴、副主席兼散文委主任周伟苠、副主席兼秘书长徐峙等主席团成员,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巡视员(时任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国斌,以及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天台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和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中国徐霞客(地学)诗歌散文奖”正式起动、运行。"徐奖"开展以来,已在文坛产生广泛影响,叶延滨、常江、吴传玖、陈国栋、李少君、温远辉、鲍十、陆春祥、简明、谢有顺等名家出任评委,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作家们踊跃投稿参赛,来稿中,更不乏已名满当代诗坛、文坛的名家与佳作。
“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的运行,丰富了天台山及徐霞客文化之文学,更让二者以当代新的文学方队形式列入当代文坛文学方阵,更多的新的天台山与徐霞客文学作品与符号的建立,为不朽的天台山,为不朽的徐霞客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
“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的运行及优秀作品选的编撰出版,组委会、编委会与主、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各级领导与工作人员均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初、终评各位评委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别是组委会办公室与王俊友、王楚健、林国干、孙大顺等副主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徐奖”与《霞起天台山》《霞栖天台山》之繁星更加耀眼,更加明亮。
此届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诗人们诗心独步天河的轨迹诗记。“梦游天台山”,“天台山居图”,一幅幅诗画的勾勒,如彩云巡天,似天马行空,诗行的跳动,让美不胜收的天台山美景,如长翅雄鹰,遨游天际。生长于洞庭之南三湘四水之畔的刘卫,是位出道颇早的女诗人,印象中,十五年前的贵州铜仁宝石文学奖颁奖会上,组委会安排我点评过刘卫与汪洋等三人的诗。刘卫的诗多有潇湘女子辣而婉约的味道,其诗歌的气息沉稳贯通,境界开阔,流畅而不失温和空灵,清澈而又张弛有度,细腻而又兼具丰厚的人文关怀,一组《登临天台山》,征服了众多名家评委,让其登上"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一等奖的领奖台,千年唐诗路,悠悠天台情,朗朗诗语,淙淙溪水,禅云缭绕,诗味醇醇。
在一个崇尚天人合一的国度里,人与自然是声息相通的,美丽的天台山可以赋予诗人无限的遐想,同样也可以变成诗人心灵回归的初始之地,二等奖获得者诗人许军的组诗《从江阴到天台的诗意穿越》,用简约朴质的语言,古典唯美的情思,构筑一条明亮芬芳的精神通道,完成了一次大地上的美妙而诗意的自然穿越。
诗人镜子的诗作《诗路天台山》获得本次大赛的二等奖,明亮智性的语言,在山水草木间闪闪发亮,禅意山居的人生体悟,让人豁然开朗,为内心真正回归安静澄明的境界,留下了淘洗万物的启示。
英伦的组诗《新天台山游记》,扎实灵动文本,舒缓有致的节奏,对地理场景的巧妙运用,源自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体悟,这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更为饱满精炼的元素,增添了细腻的纹理与严谨的美学呈现。
出众的语言控制力,精微的词语调度与契合,让陵少的诗歌充满独特的精神气韵与阅读快感,让人感受不一样的天台山,如“一叶扁舟里流出来的溪水/被母亲缝进被子里”“ 河流上空,隐喻/展开水鸟的翅膀,让我/在河蚌的躯体里/化成白云”,像这样视野开阔意绪纷呈,把人与自然智慧融合与升华的诗歌,是这届参赛作品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中散文题材非常广泛。本届参赛、获奖散文作品,有游记散文、乡土散文、生态散文、文化散文等样式,创作风格多样,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洞察历史,观照现实。如一等奖《大漠天涯人,古道边关情》,作者肖元恺以上世纪80年代修复长城的庞大工程为背景,描写一户戴姓人家世代在嘉峪关以古建筑为生的故事,抒写了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各族裔混居于西北河套疏勒河畔,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形成生命共同体的历程,从一个小切口,反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等的大背景。全文语言洗练、精彩,开头是这样写的:“翘如沟月的悬檐,盘虬曲伏的瓦脊,苍浑古朴的砖壁,尽管有榫卯咬合的支架遮挡,在夕阳西下的灿烂余晖中,依然展露出威仪八方的庄重气势,在辽阔广袤的西域圣土,张扬着万国来朝的大汉华风。”非常引人入胜。结尾:“西北河套疏勒河畔是各族裔混杂交居之地,长久以来难觅纯粹血缘,都已是中华民族一员,形成生命共同体。历史大戏于此轮番上演,戴相岭们就是里面各具擅场的主角,晕染成嘉峪关风土的底色。”读之回味悠长。
二是展现美好生活,讴歌新时代。如叶浅韵的《人意山光俱喜态》,在寻访徐霞客遗迹的过程中,来到“游圣”曾经路过的云南曲靖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由此将徐霞客当年的跋涉与自身游览穿插,情感升华,得到感悟。
三是追寻理想,思考人生。如王童的《汉阳造出的天地》,带着历史浓烈感、沧桑感,感情真挚,思想深沉。
四是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辉。如王海滨的《北京的树》,以描写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和新栽的苗木,来展现北京城市绿化的成就。
五是体现异国风情,文字优美。如修成国的《两洋风光一望收》,贾志红的《沿河而行,去芹苴》,缪玉的《遗世天堂,爱妮岛》等无论笔法和描述的景物,均带给人新鲜感,身临其境感。
《霞栖天台山——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之大幕已徐徐开启,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的颁奖大会也即将召开,期待新作,期待佳作,期待千年唐诗路上新的诗文名篇的时代放歌,期待着天台山禅乐新语的钟鸣慧声和徐霞客文化新径新的征程,期待着…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
2020年12月9日于羊城菊味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