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由深圳市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导并策划的“学习东纵史 永远跟党走”教育宣传纪录片经过月余时间的采拍,已于近日“杀青”。

近一个月来,我们摄制组采拍了24人,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目前,该片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预计下月初将与观众见面。
罗湖,东纵人留下的历史印记
说到东江纵队,大家记忆犹新:坪山和大鹏新区的土洋,那是东纵人最活跃的地区。那么作为毗邻香港的罗湖又有哪些印记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挖呢? 罗湖对当年的东江纵队有何影响力?
罗湖,是中国最早一个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一个城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红色资源”红色印记底蕴深厚的一块土地;而东江纵队的星星之火,是从罗湖这里开始燎原。

为了追寻先烈足迹,寻找罗湖的历史印记,讲好罗湖故事,我们摄制组一行第一站首先来到罗湖桥。 
改革开放40多年,罗湖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罗湖桥焕然一新;新建的罗湖口岸和海关大楼并肩而立;深圳火车站广场树木葱翠,花果飘香,霓虹灯闪烁,繁华似锦,人海如潮涌。具有百年历史的罗湖桥,见证了深圳河畔历史的变迁。 
它是深圳最古老的一座桥,也是中国第一条可以通往世界各地的“桥”。虽然早就没了当年的沧桑痕迹,但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硝烟弥漫的烽火,听到了东纵人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前赴后继,听到了英烈们冲锋陷阵的号角;罗湖桥,象征着一座历史丰碑,一座令人神往的桥,一座英雄桥,她,见证了东纵人,从戒备森严的罗湖桥跨过香港的那段历史,她,催生了一代抗日志士。 
坐落在东门老街的思月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东江纵队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是我们摄制组还原那段烽火岁月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节点,也是东纵故事的起源,当我们走进这座300年前的古建筑时,透过历史画面,我们领悟到了这里依然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以及朗朗的读书声。 
广东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早在1924年广东农讲所的学员就来到这里,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 
1925年6月,省港工人举行大罢工。6月19日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来到罗湖,在思月书院秘密集中。每日由罗湖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就有上1000人之众。当年东门老街各大小商号以及各乡的村民,也积极置办茶水和米粥,欢迎香港工友。罗湖、南塘、水贝、黄贝岭等村的居民还将自己的房屋腾出来,给工友临时住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下的罗湖,成为广州与香港工人运动的联络点和第二战场。罗湖东门老街“思月书院”在香港海员大罢工和党所领导的省港大罢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东门老街的变迁,1996年,思月书院被拆除。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在随后的老街改造过程中,特意在“老街风貌街区”重建占地200多平方米“思月书院”,成为一间历史博物馆,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真没想到,这座饱含腥风血雨、沧桑岁月已有300年历史的书院,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东纵以及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后代依然选择生活在罗湖这片热土。
当我们问到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为什么喜欢罗湖? 
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们几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爱这里的人民,是因为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之所以爱这片土地,我们曾经出生入死,为这片土地奉献了青春和流血牺牲,我们舍不得离开这里,是因为我们的初心使命。多么朴素的语言啊,令摄制组所有人感动。
寻找罗湖籍东纵老战士
罗湖,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地方。如何挖掘更多的历史题材,讲好罗湖故事,是本片主导策划的一个初心。
4月20日上午,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何朝阳亲自带领拍摄团队,首先来到罗湖籍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林忠阳家中采拍。
林忠阳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有点狭小,甚至连放两个三角架的地方都很难腾出来,但他说,这样的居住环境,他非常满意,因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东门老街,就能听到当年冲锋陷阵的号声。 
林忠阳是湖南永州人,是革命烈士亲属,两个姐姐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他告诉我们,每次姐姐秘密回乡发动群众,鼓励乡亲们闹革命,说的最多一句暖心的话,穷人要想翻身当家做主,就要闹革命,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为了继承两个姐姐的遗志,1948年10月,才16岁的林忠阳依然报名参加了粤赣湘边游击纵队,接过姐姐的钢枪,成为一名坚强的游击队战士。
林忠阳今年已93岁高龄,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对参加革命后那些战斗故事的记忆,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说,他这一生最大的荣幸,就是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闹革命;而他这一辈子最难忘的,是他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了1949年10月国庆节天安门大阅兵,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检阅;而又令他这一生最骄傲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强国面对面的展开生死搏击。
听他讲过去战斗的故事,我们感动的眼含泪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
离开林忠阳的家,我们依依不舍,他的目光里同样充满了深情与依依不舍……
今年90岁的李育良老战士的故事也非常感人。李育良面对镜头,深有体会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育良,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李育良6岁母亲去世,8岁没了父亲,成为一名吃百家饭的孤儿,从小靠给有钱人放牛、割猪草求生活,但依旧吃不饱穿不暖。1949年5月,他参加了粤贑湘边游击纵队。
他说,当年就一个想法,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消灭剥削阶级,打倒地主。
李育良感慨地说,通过多年党的教育和培养,他重新提高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
1951年10月,李育良参加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美军打了3年,立下了许多战功。1960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人,这是他人生中最终的目标。
李育良深有体会地说,自从罗湖区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局,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他们都很关心我,除了节假日,平时也来看望我,问寒又问暖的,感到罗湖很安慰很有爱心。所以,他平时也去参加一些活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说着说着,李育良给摄制组的同事们唱起了歌。
我们久久地沉醉在这首歌词中,为了不打扰老人的兴致,摄制组一行默默地静悄悄地离开了李育良的家,透过楼层,仿佛那歌声还远远地伴随着我们……
下午3时,我们摄制组准时来到刘文例家里采拍。 
刘文例是广东增城人,也是当年东纵游击队比较活跃的一个地区。受东纵游击队革命思潮的影响,1949年4月,刚满15岁的刘文例便加入了粤赣湘边游击纵队。由于他机灵,很快成为团部通信员,曾两次荣立战功:一次是机智“躲”过国民党的盘查,及时把情报送了出去;一次是主动请缨,机智勇敢地侦察村里敌情,获得第一手情报,为东纵一举歼灭国民党顽敌立下赫赫战功。

1953年22岁的刘文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几十年,我对党对人民都是忠心耿耿。1964年转业,1979年就当上了深圳市商业局局长;我到过43个国家,但我一直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今年已94岁高龄的何鹏飞,1947年参加粤赣湘边游击纵队,是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曾经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重要媒体采访,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老革命。 
我们原以为他年事已高,不会再接受采访,当我们在电话里说明我们罗湖拟拍一部反映东纵精神的教育宣传纪录片时,何老当场欣然答应。 
4月21日一大早,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何朝阳与我们摄制组一行数人从罗湖古玩城按预约时间驱车准时赶往何老在龙华的家中。 
听说何老一早叫女儿为我们摄制组一行准备了最好的茶水和水果点心,平易近人的他,令所有在场的拍摄团队成员感动。他的口述历史不减当年、老当益壮,铿锵有力。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他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发扬东纵精神,传承红色血脉,1988年,我们61位东纵(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在深圳围岭公园建起了很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东纵果林场”;最近,我们在笋岗街道田心社区又建起了一座历史丰碑,“初心公园”!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我们把“初心”二字刻在石头上,目的就是时刻警示广大党员干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如磐石,始终不变。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东纵史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东纵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罗湖,最有影响力的是发动了省港工人大罢工,成为了广东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而东纵最有影响力主要是营救了一大批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友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800多人,大营救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让东纵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今年年初,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就开始着手谋划并拟拍摄一部反映东纵人精神的教育宣传纪录片《学习东纵史 永远跟党走》,到了3月底,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采拍人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东纵史?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班子成员与摄制组主要成员在探讨会上,提出的第一个关键词。
首先,我们要找到当事人,找到红色血脉传承人,这是我们要深入挖掘东纵史的初心使命,了解当年东纵人艰苦卓绝的战斗史、奋斗史,而罗湖唯一见证,是罗湖桥和东江纵队抗日游击队指挥部东门老街“思月书院”旧址一块牌子,而罗湖桥今非昔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旧貌变新颜,没留下任何丝毫战斗痕迹,这是我们摄制组最感头痛的一大难题。因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摄制组必须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拍摄方案。
到了4月2日这一天,我们在东门老街举行一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活动中有了重大意外收获,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终于觅到了我们要采拍的理想人选,原来,东门街道辖区居然居住了好几位罗湖籍、曾荣立赫赫战功的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和抗美援朝女兵。
考虑到这些老兵都已高龄,行动不便,但是为了能把这些老兵的故事深挖出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朝阳局长亲自主持与我们摄制组共同研究了几套采拍方案,最后确定由釆拍人自由发挥,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且我们还根据采拍人员个人具体作息时间要求,决定上门采拍。
4月20日正式开机拍摄到5月13日下午拍摄完毕。我们先后采拍了24人,其中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战士5人、抗美援朝女战士2人、对越自卫还击战战斗英雄2人、基建工程兵4人以及2名参加了国庆70周年阅兵的现役军人和新时代退役军人9人。
通过采拍、我们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罗湖故事:从传承东纵精神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的拓荒牛精神再到新时代最美退役军人新时代军人的新使命,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
该教育宣传纪录片主题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站位高,落地实,意义重大。主要是通过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老英雄、抗美援朝女战士、对越自卫还击参战英雄、基建工程兵优秀代表、现役军人模范以及新时代最美退役军人等讲述战斗史改革史创业史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故事,鼓励和促进党员干部和驻区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学习东纵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筑牢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东纵史的重大意义
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我们拍摄这部宣传纪录片目的,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全面动员和部署要求,如何从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精神力量,通过学习东纵史,能够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在东纵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注入无限生机和新的活力,在引领发展中切勿迷失初心使命方向。
他强调指出,通过学习东纵史,以史鉴今,立党治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她对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建设学习型政党,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执政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他表示,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学习, 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需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他强调指出,认真学习党史,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如何教育引导退役军人牢记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发扬东纵精神,是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喜迎建党10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他表示,接下来,我们还要组织辖区党员干部、以及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中小学生进行专场观看,通过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和联合企事业单位深学深悟的同时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宣传报道,加深党史学习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在罗湖掀起一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热潮。
(撰稿:刘爱平)
(编审:刘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