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神州风采文化传媒】编辑部
【神州风采文学社】编辑部
【风采文学】编辑部
审稿‖海梦‖中国黑龙江
作者‖刘志强‖中国黑龙江
音频‖刘羽‖中国北京
演唱‖刘羽‖中国北京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北大荒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作者:刘志强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坐落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的西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物相托,美丽壮观!园内展有北大荒各个时期所使用过的农机具150多台件和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是国内唯一的收集农机具最全、规模最大的以农机为主题的博览园。博览园的整体建设以深厚的农机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民族风情为底蕴,用铁的事实诉说着北大荒农机的发展由机械化向现代化转变,从现代化向精准化方向迈进的历史,是一部活的农机发展的历史教科书。博览园在向世人述说着北大荒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作者题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有幸拜访了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园内的150余台件农机机械,浓缩了垦区开发建设70多年来的垦荒史,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北大荒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坐落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的西侧,始建于2009年,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为35万平方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内展有北大荒各个时期所使用过的农机具150多台件和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是国内唯一的收集农机具最全、规模最大的以农机为主题的博览园。它集农业机械博览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北大荒精神教育园、生态森林植物园、青少年教育科普园、大学教学实验于一体,以全方位全视角展示了北大荒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恢弘篇章,其所展现的深厚的农机文化是北大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览园的整体建设以深厚的农机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民族风情为底蕴,用铁的事实诉说着北大荒农机的发展由机械化向现代化转变,从现代化向精准化方向迈进的历史,是一部活的农机发展的历史教科书。“马牛遍地走,锄头镰刀不离手!”这是对当时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最好写照。然而,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的诞生,让国人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曙光!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友谊农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前苏联政府援助全套农业机械设备2279台件和技术支持,经中苏人民共同努力而建成了2万公顷面积的国营谷物农场,并派遣一批苏联专家来农场担任顾问,这是中国第一个成套引进前苏联农业机械的农场。
因此,我们说友谊农场是中苏友谊的见证地!在前苏联赠送农业机械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1960年我国第一批产品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就给友谊农场装备36台,1970年又装备刚生产的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14台。这样,使友谊农场的农业机械由单一引进机型向国产化转变,田间机械化程度由1960年的40%提高到1966年的83%,至此友谊农场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同时引导着垦区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最佳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友谊农场自建立之初即以前苏联援建的农业机械为基础开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从全前苏联装备到国产机械,再到1978年率先从美国引进国际先进的成套的机械装备,从五十年代末期40%的农机化率到2001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精准农业试点单位,再到现在的农机装备总动力3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8.5%,友谊农场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谱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引领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以“创业”、“发展”、“振兴”三个农机展区为中轴,深入挖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配以品种丰富的植物园、碧波荡漾的观光湖和四座风格别致的休闲岛,使整个园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物相托、美丽壮观,功能各异、浑然一体!游客不仅能在此寻觅到北大荒往昔激情燃烧的岁月,更能领略到现代化大农业的磅礴大气与秀美风光,为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所震撼,所骄傲,所自豪!你若来到这美丽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无论从哪个角度取景,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卷,一道靓丽的风景!你一定会被园内的风光所陶醉,也一定会被那巧夺天工的现代建筑艺术所折服,更会被那不同时期的农机具在历史与当代的碰撞中所感慨!
漫步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的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景观大道,它的北端矗立着20米高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的标志性建筑,那三面的钢柱体将现代化的收获机高高擎起,雄伟刚健,直入苍穹,好像在向世人昭示:“北大荒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北大荒谱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北大荒引领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穿过知青桥,看到一碧如洗的月亮湾湖横贯东西,巧妙地连接起了三个农机展览园。湖面的九曲廊桥,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妙趣横生,意味绵长。建在月亮湾湖畔的科普园,分别由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农机展区组成,这里杨柳依依,湖水荡漾。置身于科普园中,仿佛那凝固的历史又鲜活的浮现在眼前:人们仿佛看到,走来了王操犁、王正林,那是友谊农场的老场长,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带领大家正忙碌在田野中……人们仿佛看到,梁军带着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于1947年3月进入黑龙江省政府在德都县创办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习,1948年3月参加在北安举办的拖拉机手训练班,在70多名学员中,她是唯一的女性。1950年6月,在她的倡导下,以梁军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梁军女子拖拉机队”在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农场成立。在当时生产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作为队长的她带领11名队友驾驶着三台苏式“纳齐”拖拉机实现了当年开荒3400亩,播种小麦1950亩。开荒结束后,1952年2月“梁军女子拖拉机”队并入查哈阳农场。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950年9月26日,梁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在大会上梁军作为农业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0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传遍全国。1954——1964年,她三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图案中的女拖拉机手原型人物梁军,她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实践了她的诺言——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万顷良田,麦浪滚滚,这是英雄的北大荒儿女用威武的“铁牛”唤醒了千古荒原的沉寂土地。
梁军,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在北大荒广袤神奇的黑土地上播撒着绿色的希望和理想的种子……人们仿佛看到,走来了刘瑛,她是黑土地的犁铧,默默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里。1950年,刚满14岁的刘瑛带着对人生美好未来的憧憬,说服了母亲,告别了亲友,随着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繁华美丽的首都来到了神奇广袤的北大荒,用青春创造了那个时代的灿烂业绩。1954年,有着五年农机驾驶技术经验的刘瑛,作为农机战线的骨干力量从通北农场调入刚刚建立的友谊农场。为实现周恩来总理赋予“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光荣使命,在五分场十队开荒的日子里,她驾驶的AT-54-79号拖拉机创造出最高班次7.5公顷的好成绩,刷新了当时垦区开荒的最高纪录,成为著名的建场开荒模范。1955年,她被任命为五分场十队AT-54-79号拖拉机联合包车组组长,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联合收割机手。在同年麦收中,她带领包车组成员,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创造了班次收割小麦25.3公顷的全国记录。汗水与泪水交织,勤劳与荣誉共享。1955年她被评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1957年2月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她所在的班组被团中央授予“保尔·柯察金突击队”的光荣称号。她是50年代曾以“云雀姑娘”誉满北大荒的中国第一代女联合收割机手。刘瑛同志曾代表中国参加过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蔡畅同志当年曾亲切的称呼她为“北大荒女儿”!人们仿佛看到,走来了郝焕文,在1955年到1961年,他与车组的同志先后受到国家、省、地区、农垦总局和农场四十三次奖励,他曾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8年5月,郝焕文同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他被农场树为“五好”十大标兵之一,成为全国农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为垦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劳动模范郝焕文同志1954年11月来到友谊农场,分配到五分场一队AT-54-82号机车组,先后任驾驶员和车长。郝焕文同志带领他们的机车组在拖拉机的隆隆声中写下了他平凡而又壮丽的事迹。他的机车组自1955年春开荒到1965年,安全运转了22966个小时,共完成作业249617标准亩,平均每标准亩耗油0.785公斤,比其它机车组每标准亩节约油料0.115公斤,共节约油料28800公斤,节约修理费21786元,创造了九年只大修一次的优异成绩。1963年他带领全车组总结了九年的经验,成功地创造出了“四不”、“四要”、“五认真”、八项措施和五项制度。农场和上级业务部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拖拉机的“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农具“六不、三灵活、一完好”的农机具管理措施,并在全垦区推广,为当时提高垦区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探索出一条新路子。1958、1959两年,郝焕文同志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和全国群英会。
…………因为热爱生活而创造生活,当年那些钢铁战车,尽管曾经在开拓的路上一路高歌,如今已凝固成荒原的画屏!虽然当年的机械轰鸣声远去,但曾经使用过它的北大荒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这些辉煌的业绩,将与这些金戈铁马同在,永远铭刻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在向世人述说着北大荒儿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北大荒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作者简介
刘志强,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现居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文学爱好者,曾在《中国报告文学》《北方作家》《关东美文》《知青文学专号》《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工人报》《七台河日报》《七台河矿工报》《七台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
诗人海梦简介——
本名张家梅,六九生人,爱好广泛,喜书法,绘画,剪纸,厨艺,性格开朗,自由奔放,尤爱现代诗歌!作品《向日葵》《绿色情怀》《冬雪恋歌》等八首已被国家出版社出版,并被授予美国西部华侨联合会授予诗歌名家称号,有七首诗作被永久收入《金沙农场场志》,收藏于场史博物馆。多次获得奖项与荣誉证书,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和多家纸媒,中国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七台河作家协会会员,北国风文学社自由诗创作部副部长,
《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
【神州风采文化传媒】总社长 编辑
【神州风采文学社】总社长编辑
【风采之声】编辑,在线诗人,
现有诗作1400多首!梦想做一盏心灯,用文字点亮生命!
诗人于歌简介
风采文学★于歌
风采文学★飞翔
1963年3月5日出生于 吉林省 长春市
现居住在 辽宁省 沈阳市
大学文化
法学 经济 建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化领域创作者
诗人 作家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神州风采文化传媒】总编
【风采文学社】总编
【风采之声】总编
力主弘扬中华文化 挖掘草根原创作品 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满满的中华文化,努力将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座右铭是——诚信博爱!展翅飞翔!
无尽波涛学海泳
中华文明世永恒
浩繁铁卷如山阜
社会人生染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