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酒装进新瓶——包装冯积岐
文/董惠安
冯积岐兄,今日想谈谈对您这位陕西作家领军人物的“包装”问题,较之前几日对您的批判一文,更显不恭,敬请谅解。其实对作家明星的“包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当年央视小品《如此包装》,已经通过搞笑的方式把对艺术家的“包装”问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再往远里说,我早年曾看到过一篇描写梵高时代艺术家窘态的作品,其中三个穷途潦倒的画家为了出名,让画作吸引眼球,竟然想出一个怪招,就是让其中一个人“死去”,画作成为绝版,整个社会果然都对这位被埋没的艺术大师深感痛惜,于是画作热卖,引来了大批收藏家。另外,我曾在一家制药企业就职,深知一种普通的成本很低的药品(当然疗效不错)在更换包装和品名之后,加上广告的渲染,身价飙升十倍的热效应。再另外,一些名酒经过豪华包装之后,如何如何地华丽转身、招摇过市的事例路人皆知,这里就不赘述了。说到底,我就想把积岐兄的“老酒”装进豪华的“新瓶”中。有人说了,有关方面没有对你没少包装,譬如给你开过多次作品研讨会,还给你弄个县长挂挂职,经常让你坐上主席台,够风光了,要是你再年轻十岁,稍微注意一下仪表形象,美少女早就扑到你怀里了。但我看来,对你的包装还欠火候,远没有达到精准到位、抓铁有痕的力度。下面对你的包装建议举措,有些苛刻,但话糙理端,需要你诚心配合,再次请你谅解。
一、修改名号。积岐兄,毫不客气地说,你的名字太土气了。也许你自己起这个“官名”(或者长辈给你起名)的时候,过多考虑对家乡故土传统文化的尊崇敬重,未曾考虑过未来社会的潮流走向以及对你事业发展的影响。名如其人,你人显得土气,名号更衬得你土上加土了。你看看人家冯小刚、冯绍峰、冯远征.......哪个尊名不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冯小刚名字虽显低调,但实则一“老炮”;冯远征一看就是志在冲天(据说还是司马迁家族之后裔呢!你也不妨以追溯一下族谱?)!如有可能,你改换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化名、网名也行,在这方面,柳青(原名刘蕴华)路遥(原名王卫国)、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等人在名号修饰定位方面都是很讲究的。还有老作家杨沫之子洪波,写过一本《血色黄昏》,本名原就不俗,但起了个笔名叫“老鬼”,挺吓人的,然而有冲击力。有时候起个好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仪表整容。按常理讲,工于人类灵魂的作家和成就非凡的科学家、军事家一样,多为内秀内敛,外简内丰之人,貌不惊人而胸藏乾坤。其实,据我观察,你眉间暗聚风云,目中隐射炬光,胸怀九天云水,实属当世文学真人高士,只叹芸芸众生之中几人能识英雄?更遗憾的是,如今业界成了作家+表演秀集于一体的时代。积岐兄生不逢时啊。你看看吧,明星为了锦上添花,都毫不畏惧、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地在细嫩的脸上、身上动动刀子(有演员为了瘦身竟敢锯掉几根肋骨),拼命地到健身房去哼哧哼哧练体型。何苦呢?为的是博人眼球,登台上位也。而在国外,演员竞选当总统的还真不少呢!所以,还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一句唱词唱得好:“为剿匪还需把土匪扮”!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洛阳纸贵,冲上银屏,造福社会,怎么样?不妨放弃清高,牺牲一把,照着哪个高大上的明星伟人模样整一整!
当然,具体怎么整,那要费一番思量。我想还要因人制宜,修旧如旧,依据你的身形容貌气质稍加雕饰,并配以得体的服饰行头,而让你顿有黄袍加身、羽化登仙之感。我查阅中国十大元帅照片,发现你和其中的几位开国武神都撞了脸,如果让你穿上一身元帅服,你准能成为某几位元帅的“模仿秀”,完全是“天然去雕饰”的感觉。这仅仅是一种思路。只要你同意这种想法,就会有办法。
三、口音矫正。坦率地说,积岐兄你的西府方言太重,这当然便利于你原汁原味地吟诵《诗经·秦风》,但很不利于你当今时代与媒体及各界的沟通交流。当然,这种口音尴尬很多名流都遭遇过。从远的说,伟人如毛泽东早年刚到北大当图书管理员,也因方言太重而被人歧视。从近处说,不仅陈忠实有过这样的尴尬,让一位东北女记者听不懂他浓重的方言闹出误会而发飙,就像贾平凹也多次因丹凤方言而闹出尴尬,据说他已经痛下决心研习普通话。
让你到这把年纪再去咿呀学语,摈弃了大半辈子操作的方言,对你来说有点晚,但不是没有补救措施和变通方案,譬如弄个美女或帅哥代言人,也不失为一种思路。
四、学会乍势。据我观察,你身为陕西作协副主席,在一些场合表现出的存在感很不强,没有释放出应有的强大气场,反倒是一些帮闲宵小争抢镜头,引人注目。咱当然不需要争什么风头,但你必须精神上抖擞起来。我建议你几句:一些场合,可以不强势,但要强烈地刷出存在感。瞅准机会抛出几句语惊四座的话,然后淡定沉稳,不动如山,坐看风云。如需表态发声,“哼哼”几声即可,表现得要有城府。另外,著名喜剧作家霍秉权说过,钱袋消瘦的作家踏上豪华酒店台阶时腿总是不由地发抖,这岂能写出让读者精神富足的作品?作为经济上已经脱贫的陕西作协副主席的你,此境此地你的腿完全可以不抖,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出殿登堂,藐视一切。那些威武生杀的酒店保安、靓丽多情的前台小姐,都是躬身为你服务的,你有一百条理由挺直腰杆,昂首阔步。而面对谦称自己是“公仆”的官员,你也不要客气,就认定他是“公仆”,对他们不卑不亢,甚至可以颐指气使。建议你此时“本色”出境,不必西装革履,干脆来他个传统的对襟粗布汉装,脚蹬布鞋,身边跟几个毕恭毕敬的美女帅男,如此这般,酒店保安眼光灵得很,绝不会把你当成讨薪的民工,而绝对会把你高看成煤老板、玄学大师、武林教父或者上海垃圾分类大师沈巍什么的。这不是开玩笑。你看人家霍秉权,登殿入堂腿不抖了,腰杆直如天安门华表柱石,作品《张三其人》一下子就抖上了央视春晚,一夜爆红名扬天下。
五、来点绯闻?这是目前业界包装明星的惯用套路。该不该给你套用,我拿不定主意。一些急于出名的准明星或者一些即将过气的明星,往往用这招儿,很损但很顶用。按常理讲,你生活严谨,洁身自好,远离女色,出现绯闻的几率极小,但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舆论中真的来一点(即使是造假),轰动也是必然的。只是看到嫂子对你一辈子情真意切,风雨相随,很不忍心来这一招儿。那就这一条作为备选。
六、配合炒作。但据我所知,我对你的“包装”建议,是不屑地,也是不情愿配合地。但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你不为难地配合一下。我先讲一个段子。我有个朋友,因违规将被单位严厉处置。管理层中有人忽然联想到他和高层某领导同姓(这种姓氏较少见),便好事地猜测他们是不是亲戚本家?调查不得要领。问我朋友本人,某领导是你的什么什么人?朋友坦诚什么也不是。但问题来了——我朋友过去经常爱故弄玄虚,是不是这次故意说反话?最后组织竟然内部结论:此人和某某领导似乎有一定关系。于是处置之事不了了之。积岐兄,我要操作的是,就放言说你同某权贵某超重量级人物是本家或者什么特殊关系。当舆论开始关注你时,当有关方面笑微微甜蜜蜜地找你求证时,你只管实事求是地坦诚地说不是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有人此时会忍不住破口大骂我:你出的啥馊主意?这不是作践老冯同志么!一位领军式的作家难道需要这样炒作?羞先人哩!
我也很惭愧。可是,我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董惠安2021.5.27
作者简介:
董惠安,陕西作家、资深传媒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在宝鸡电台、《法制周报》《城市金融报》《新西部》杂志担任编辑记者或特约撰稿人。担任过西安银行宣传主管,著有长篇小说《神泉》《斜谷》。目前在《西部学刊》担任论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