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华不注•孝子祠•洪家楼教堂
李晓梦 徐习 曾玲 刘世国
行走华不注,学识有进处
孟夏,万物并秀。 山东理工大学张玉霞教授“行走的课堂”来到了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华不注山。
在这里,张老师一行人了解了华不注山悠久的历史。
华不注山又名金舆山,是历史名山,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北宋以前,华不注山周围全为水域,称"鹊山湖",远远望去,此山像一支在水中含苞待放的荷花骨朵,神奇美丽。北宋文学家曾巩有诗言:“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更见华不注山的幽深静美。
在这里,张老师一行人探究了华不注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不注山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华不注山上有座华阳宫,它因位居华山之阳而得名。有史载于1220年,由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拓建。华阳宫古建筑群现存有华阳宫、泰山行宫等古建筑34座,殿宇林立,神像众多,被誉为“济南巨观”。
承厚重历史的吸引,深厚文化的感召,张老师一行人兴致勃勃,脚步轻盈,移步换景,续览华阳宫。

华阳宫主殿是四季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东配殿忠祠,奉祀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舍身救驾、效忠君主的逄丑父。西配殿孝祠,硬山布瓦顶,供奉的是孔子的学生闵子骞。
让张老师一行人印象深刻并备受震撼的是绘制精妙堪称一绝的古代壁画。
在众多的殿宇内,遗存有550平方米的古代壁画,其规模在济南地区位居之首,对研究济南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及社会生活状况,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在华阳宫内东西墙都有长约2.5米、宽约2.4米的壁画,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画作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细腻,栩栩如生。

张老师一行人走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慕名而来的道观里的道士,一起谈起了丘处机和道教文化,谈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置身千百年前的古战场,重温书本上的齐晋鞍之战故事,享受着灵动飘逸的壁画盛宴,张老师深有感悟:一次平常的华不注山之行却也是一场生动的文化考察之旅啊!不虚此行!!
随行人亦有领悟:学习书本知识不仅在书本上,也在我们踏过的每一寸山河。
悠悠千年齐文化,片片赤心伴师行。“行走的课堂”是老师将文化带向远方,更是我们积累知识的行囊。
观闵子骞墓,传承孝文化
五月的微风送来感念的味道。山东理工大学张玉霞教授“行走的课堂”来到了济南孝文化博物馆——闵子骞墓。
进门迎面新建的仿古庙堂内供奉的便是闵子骞像,慈眉善目。日光斑驳,香烟袅袅,仿佛一双沧桑却温暖的手轻抚面颊。
张老师向随行娓娓讲起了“鞭打芦花”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文化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生动地绽放。
闵子骞墓在庙堂北边。功德榜,石马、石羊、石人等石像立于墓道两侧,景致深沉肃穆。我们感慨不已,这哪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分明就是一位有血有肉“仁”“德”加身令人尊敬的孝子啊。
庙堂前张老师偶遇了正在调研的三位山东青干院的大学生,她们青春洋溢,来到张老师身边对张老师采访。张老师纯厚的嗓音,如涓涓的细流般向他们讲述了闵子骞的故事和传承孝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她说,自古以来,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为父母,大孝为国为民。二十四孝中的闵子骞是“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让我们在这位先贤面前表达子孙后代对他的尊敬与缅怀。
细雨微风洪家楼,天主教堂洗铅华
在细雨无声地飘洒中,山东理工大学张玉霞教授“行走的课堂”来到了洪家楼天主教堂。
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威严高耸;教堂内,中央通廊高大,两旁听众席的深红色联椅整洁舒适,与整个教堂相辅相成。墙壁上精美的图案和雕刻,神秘的穹顶,都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神圣之感。
一位白衣女教士正以柔缓的声音换取天主的福音。我们一行人在环境的感染下也一起交流探讨宗教文化的魅力,回眸远眺外来文化的入侵、渗透与流传。
钟声渐行渐远,只留不尽的思绪飘散在风中和雨中。最后师生一行在山东大学老校南门拍照留念,至此,这次“行走的课堂”圆满结束。
“行走的课堂”——在行走中感怀,在行走中领悟,在行走中升华,在行走中成长。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