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政者,善用人;明智者,不争功
【原文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这一章讲的是子游做官以后孔子问他是否及时发现重用人才的事情。武城是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焉尔乎” 三字都是语助词;“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也是孔子的弟子;“偃”是子游自称。子游当了武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回来看望老师并向老师汇报工作。我们以前讲过,孔门师徒是一个组织很严密的政治团体,弟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向孔子报告,孔子也会经常的寻找机会过问弟子们的社会生活,尤其关心其政治作为和政治生活,这是一条不成定律的定律。子游当了一个地方的首长,主持了一段工作之后,就来看望孔子,同时汇报工作。孔子问他到任以后,是否注重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看,现在,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任职以后,首一件事情就是人事调整。为什么要调整呢?从积极的一面来讲,是为了整合人力资源,培养骨干,调动活力,当然,对于那些野心家和腐败分子来说,无外乎是为了笼络人心,培植心腹等等。但不管怎么讲,从政当官,用人是关键,区别无外乎是用人的动机而已——出于什么动机用什么人!不会发现人才、不会用人才,就什么事都干不成,此所谓“为政之道,用人之道也”,古今如一。这就是孔子在弟子作了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最关心他是否注重人才的原因。所以,他问子游:
“你到那里以后,发现到人才没有?”
子游回答说:“发现了一个人才,叫澹台灭明。这个人很有个性,表面上行为作风看起来很不着调,但为人很正直,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行不由径”传统的解释是按朱熹的注解,将“径”解释成“小路”, “行不由径”就是“不走小路”走大道的意思,引申为“不走邪路”。对这个解释,我认为似为不妥。为什么呢?试想,假使一个人“行由径”,即走的是小路、邪路,那么,此人的道德品质就成问题,何谈人才?反过来,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走的是“大道”,即大家都走的路,那这些人不就成都人才了?更何况,是正道还是邪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上去评判别人走的路是正道还是邪道。所以,把“径”解释成“小路”是不通的。
其实,“径”就是道路的意思,联系下文,这里可引申为“常规”——即一般人在处理事务时的做法和行为表现。“行不由径”就是日常行为表现和做事风格很特别,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点很“另类”的味道。比如,别人都在想方设法与领导接近,争取领导的信任与重用,而他,却“无事不登三宝殿”,非公事,不到领导的房间来,更不必说奉承、巴结了!子游因此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
子游为什么会认为这么一个不主动接近领导,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是“清高、狂傲”之徒的澹台灭明是难得的人才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基于对官场腐气的认识。其实,古今官场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不民主、不科学的制度下,有些人,为了在政治上谋取出路,千条百计,挖空心思地走上层路线,于是,就造就了一些不谋正事专营巴结奉承上司的政治投机钻营分子和心术不正的政治流氓。唐代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将那些投机钻营,为个人飞黄腾达而不惜卖身求荣,“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的丑态揭露得入木三分。在这样的风气下,澹台灭明却“非公事,不到领导的房间来,”更不会背地里搞小动作,保持了一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正气,足见其为人正直,所以,子游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据说,此人后来也做了孔子的弟子,而且道德学问很高,在南方一带很有影响,名动公卿,成了很了不起的人物。

讲过了如何当官主政,接下来就讲如何在政治生活中立身自处的问题:
【原文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是鲁国大夫,名侧,在鲁哀公十一年“齐鲁之战”时,是鲁国军队的统帅之一。这场战争鲁国打了败仗。“伐” 是居功夸耀的意思,即自持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与“矜”不同。“矜”是眼高手低却自命不凡的意思。这两个字在古代常常连用为“矜伐”,表示两种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
孔子说,“孟之反不伐”,就是说他有才干、有功劳但绝不自我夸耀。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低调、不张扬。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他率军作战,当作战失利,军队败退时,他就殿后,担任阻击敌人追击、掩护军队撤退的任务。“奔而殿”的“奔”是败走的意义,“殿”就是挡在后面阻击敌人追击。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战争失败,军队撤退时,在后面担任阻击是很危险的任务。能够有效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成功撤退是非常大的功劳。每次战争结束,不管是胜是败,都要论功行赏,为此,也往往会在内部争得面红耳赤,有些将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会在战后因与同僚争功而引来杀身之祸。这是很残酷的,比起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来,更是一场令人揪心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搞不好会引起内讧,引发新的政治危机。而且,历来的官场上都有党同伐异、嫉贤妒能、互相毁谤的陋习,一个人,一旦有才能,干出点成绩,就往往会引来同僚的妒忌,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嫉恨,就往往会被别人当做仕途升迁中的“绊脚石”而想方设法铲除,这便是“枪打出头鸟”的原委。我们读韩愈的《原毁》,看士大夫之间嫉贤妒能的丑恶嘴脸就能体会出政治斗争的残酷。因此,在处处暗藏杀机,险象环生、深不可测的政治生活中,如何明哲保身,争取与同僚和睦相处,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维护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不仅是一门很深的处世学问,更是一个人德行修养和政治智慧的体现。

孟之反之所以会受到孔子的称赞,把他作为弟子从政的榜样,原因有二:一是他勇于担责。在战败撤退时,能够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掩护军队安全撤退;二是谦让不居功。当快进城门时,便用鞭子打着自己的马,边跑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马跑得不快”,拱手将功劳让给别人,不与人争功。“策其马”的“策”,是动词,用鞭子抽打的意思。
他这样做,从道德上讲,是谦让,是一种美德,从个人立身自处的角度讲,是一种很明智的处世策略,能够避免别人的妒忌和排挤,求得安宁,难怪孔夫子会如此称赞他。人在现实中生活其实是很难的,不可能象在桃源一样与世无争——你不与人争,保不住别人不与你争。象孟之反这样,既能做到勇于担责,又不居功自傲,谦让自处,实在不容易。修养不到家,心态不淡定,是很难做到的。古人说:“不遭人嫉是庸才,能受天磨真铁汉”,个中韵味,就像一坛老酒,只有细品慢饮,方才能品出孔夫子给弟子讲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欢迎批评纠正,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