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冷峻、犀利的社会解剖刀
——《足迹》序
缪荣株
滨江靠海的启东市同时任过两个高三班语文教师、高级编播员的周平先生发来36万字自传体纪实文学电子稿,嘱我为之序。
我跟周先生从未谋面,经在上海的湖北省《速读》射阳站花林春站长介绍于微信上认识。周先生读了我的一些散文,并写了读后感发表在湖北《速读》杂志上,因此,我两文字交往甚密。
周先生的《苦旅》掏心掏肺,将他的人生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读之让我震憾:中国底层知识分子怎样逆来顺受,继而发愤图强,顺应时代生存的?还是让我们翻翻周先生的简历吧。
1959年周先生小学毕业,虽是班级学习委员,三好生,却被拒在普通初中大门之外,逼得上了农中,几经周折好不容易上了民办初中。后考入启东东海中学读高中。1965年高考时,他高考作文题猜了个准,事先写好了作文《给越南人民一封信》。参与10多次高考阅卷的语文老师说,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篇作文分不少于85分。
他高考后与本生产队的同届同学对考题,两人保守估算各科成绩都在85分上下。在省招办的一位亲戚查询他的分数,不出所料果然在85分以上。周先生本组的同学后来被北大录取,而且是江苏报考北大成绩最好的一个。
这年,他班上70%的同学都录取了高校。他在校是三好生,学生干部,按照成绩是可录取北大清华的,因父亲所谓的政历问题,名落孙山。初中、高中两次被推荐入团均被打入冷宫。
周先生1965年高中毕业后,先后被两个小学相继聘用任代课教师,上班只一个星期,都被辞退了,只因有人举报说他是四类分子子女。后来他好不容易当上代课教师,工作10多年,勤勤恳恳,业绩突出,连个民办教师也转不上。
1977年恢复高考,作者三个原因未考,一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离不开;二是担负两个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责任心离不开;三是1965年极左路线阴影笼罩,怕因父亲的所谓政治问题再度名落孙山。
就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暑假,县教育局决定对全县民办教师进行上岗证考试,经过培训,通过考试,成绩合格的可以继续教书,不合格的要辞退。周先生这个连上岗证考试资格也没有的代课教师,却被选为乡60多名民办教师培训班的语文老师,1978年又被选调南通市高考阅卷老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周先生告诉我:“1978年,我们乡有20个高中班,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公办和民办教师,文化程度有老高中生、师范生,还有大学生,其中代课教师就一、二个,但县区乡统考,我所教的班语文平均成绩一直名列第一,还超过了永和中学(县办)快班。我主要是做到三个切透:切透国家教学大纲对各学级知识点的要求,切透每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切透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
其次,每学期末,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我都有重点地编写复习题纲,同时辅以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抓住重点知识点,复习迎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有一次县统考,120分的语文试卷,我班60多名学生,平均成绩竟达到108分。每学期末,都编写复习题纲的,这在全乡是没有的,其他学校语文老师也向我拿去复习题纲,可仍然考不过我班。大概是我教的语文成绩比较好,所以乡教育管理委员会叫我去参加高考阅卷的。这年,我班高考语文成绩比全乡平均成绩高出8分还多,全乡考取唯一一个应届大学生(本科),就是我班的。”
1978年,南通高考阅卷选调连民办教师资格也够不上的代课教师周平参加,不是高考阅卷人员奇缺,而是周平语文教学水平的权威,如此反差,天下奇闻。南通地区高考录取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启东中学曾经有一个毕业班50多人录取清华。就在这光鲜的背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
更让人痛心的是,周先生儿子分数超过启东中学高中录取分数线,他也不得不因政治阴影作出错误的选择,让儿子读中技。极左路线害得周先生一家好苦啊。
从1970年到1980年,周先生一直是个代课教师,直到40多岁才在广播电视事业系统转正,真让人感叹吁唏!周先生父亲的表兄是中共地下党员,已打入顽乡政府任职。周父由他表兄介绍,也打入顽乡政府食堂当炊事员,协助其表兄一起搞地下工作。不久,在新四军夜晚攻克该顽乡政府时,由于新(四军)、顽(军)激战,炮火猛烈,其父竟意外遇难。这成为作者政治上永远的阴影,上学、工作的绊脚石,甚至影响儿子的前途。
在文学作品中,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读到因为父亲未搞清的政治历史问题对一个少年直至40多岁时的前途如此致命的打击!
《苦旅》在解剖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前途影响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不正之风对正直、厚道、忠诚,勤勤恳恳做事的老实人的伤害。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极左路线和不正之风对正直人们的伤害,周先生对这段伤痕的叙述一带而过,却浓墨重彩地告诉读者:社会基层机关仍然活跃着一批对事业忠诚,正直无私,主持公道正义的领导干部,他们是事业的主心骨,是社会的主流!
在面临多次有机会转正的情况下,周先生放着人脉资源不用,多次克己让人,把已到嘴边的“肉饭碗”拱手让人。所以当他40多岁在广播电视系统转正面临危险的情况下,镇党委四位主要领导主动相商,集体出马,在暑热夏天骑着电瓶车,自掏腰包买了水果去市人事局和广播电视局集体打招呼,给这个工作一贯认真,成绩卓著的老实人予以关爱,奋斗到40多岁终于成了广播电视事业编制人员。这是周先生对同志,对亲人,对学生,对尊长谦和、厚道、克己让人,这是他在背父亲政治黑锅情况下,适应生存环境,社会关系融和厚实的应有回报。
读其书,我看到了一个品德优秀,发愤攻读,敬业报国的知识分子高大形象,读者受其感染,自然会学会怎样做人,提升品德。周先生对跟帖的我和其他人说:“谢谢缪老师、陆老师、李老师和花老师等大师的抬爱、鼓励和鼎力帮助,我将终生铭记。我写自传,并非是为名利,主要是我的人生经历太曲折,受到的委屈太多了,真所谓饱经风霜雨雪,尝尽五味杂陈。然我不向命运低头,‘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在领导、同事、同学的帮助下,我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负重进取。在社会生活中,我关心和善待每一个人,那怕曾经多次在背后害我的人,所以才有了今天较好的结果。我把人生足迹记录下来,把旅途疏影编辑起来,这些对读者,特别是对我的子孙有所启发,唯此而已。”
周先生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昂扬向上。这根源于他身上浸透了中华黄氏(周平随继父姓)家族家风、家训、家规的精髓,根源于他不信命运,在贫困泥潭里的拼命挣扎的坚强意志。无论在代课教师的岗位上,还是在广播电视事业岗位上,无论退休后续聘在关工委秘书的岗位上,他都干出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省市多次表彰和奖励,写出了近300篇散文、诗歌、新闻作品,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由于作者一直在所在乡工作,没离开过家,因此对家乡的事耳闻目睹,《苦旅》既是优秀的纪实散文,也是珍贵的文史资料。他比我小一岁,可以说,他那个年代经历的事我都经历过,读其书稿身临其境,特别亲切。
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缪锦国看了周先生《苦旅》《不辱使命》一文后说:“周平一生印证了这句话:无需仰望他人,自己亦是风景!”
作者晚年专心致志陪读四年级的双胞胎孙子读书,殷殷寄托黄家的一切期望。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的,信然!
周平夫妇和儿子一家在南通狼山合影
缪荣株简介:1944年生,江苏泰州市姜堰区人。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江苏省作协会员,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姜堰名人》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出版小说、散文集5本。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周五读书栏目定期发表,至2021 年 5月 21 日,已发表 17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