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最优秀的人中间去
洗耳翁
“大咖文化”盛行以来,听到了好多新鲜的词汇和新奇的说法,让我瞬间感觉自己孱弱渺小、愚昧无知、卑微猥琐。“大咖文化”是我臆造的一个短语,特指那些行业翘楚等成功人士生发的文化,他们的成功案例和响亮说教,是他们的文化核心。他们发表了一系列经典的“正论”,从价值观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人性的层面,从心理层面,从哲学层面……层出不穷地推出最“实用”的指导,让许多后学受益匪浅却又自叹不如。抛开过于高大上的文化形式,我们来关注其中的一个我们勉强能懂得的理论体系——圈子,即人脉、合作、团队等领域的文化学说。这样的话,可能你听多了,也听腻了吧:你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你置身什么样的圈子;要和优秀的人、杰出的人、高品位的人在一起,你成功的几率就更多……而让我最为费解的是这么个意思表示,即一个人必须近密接触和联系比自己“高”的人,这个“高”,可以包含高明、发达、成功……也可以囊括精明、博学、睿智……话里话外的还隐含着“拒绝混同下等人”“莫与不如己者为伍”的意思。听到这样的教导,我有点蒙圈,质疑其用意的同时,更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
我们乡间有俗话,叫做“跟着好人出好人,跟着王八跳枯井”,类似的还有,“跟着好人出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跟着乞丐学要饭,跟着账房打算盘”……无非是喻指耳濡目染的影响效应罢了,我应该能明白一点。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我理解并悦服孟母的果敢举措,为又一位圣人横空出世而欢欣。可是,孟母最后落脚的所在虽然不错,乃“学宫之旁”,日夕见闻的是“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而孟子接触的人物,不过是些儒生,也不见得就是高不可攀的圣贤,不见得都比那时的孟子强。倘若孟母一味追求“胜过”儿子,而日后的孟子也一样秉承“交友需胜己”的法则,在学习进步中纷纷斥退“不如己”的师友,那他的学养终究会老早停步的。确实,《论语》中有“无友不如己者”的话,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阐述,看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博学多闻固然重要,而其广泛交游也不可或缺。假如始终坚持“向上看、向上靠、向上走”,人会很快陷入“无上、无下”的窘境乃至绝境,道理很简单:那些不如自己的,被自己“甩”了,而对于胜过自己的,往往是很快被人家“甩”了,自家终究会落得个孤家寡人,还能奢望什么成功。譬如参天大树,陡然拒绝起阳光雨露和空气泥土来,那他其实是在自讨“枯”吃,不要说继续成长,怕是离死不远了吧。
大咖们的说教,主旨是让人“离群”,怂恿个人失去团队,完全背离了孔子的修为本旨,也与孟母三迁的愿望格格不入。从理论上将,人的成长进步,讲究的是“渐化”,这个“渐”,不光要时间方面的“渐进”,也需要人文环境的“渐浸”,因此就跟需要土壤和平台。特立独行、孤芳自赏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结局就是产生“怪”,所谓“素隐行怪”,所以孔子告诫高足们,“吾不为之矣”。试想,连孔子这样的大贤至圣,也要谦和地向老子讨教,也要时常参与政治,也不想脱离学生这个群体,我们有什么理由费尽心机地“向上巴结”呢。
理论之外是现实,现实就是“美得你!你够格吗?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

作者简介:许茂生,男,笔名遁魔、洗耳翁等。河北省涿鹿县人。县文化局工作。已出版多本作品集。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涿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收藏家协会理事。涿鹿秧歌角研究会理事。热心于推广和研究本土文化。文笔优雅细腻。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