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友会上的真情表白
作者:王昌宁
公元2021年,鲜花盛开的五月,古老美丽的重庆荣昌,迎来了一群来自甘肃、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攀支花等全国各地的客人。他(她)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10团后勤处卫生队的军医、药技师、检验师、卫生兵、勤务兵、担架兵、炊事兵,男男女女近百人。
芳华年代,他(她)们朝夕相处。光阴荏苒,时光逝去。从那场边境作战之后,各自相继一别就是几十年,最长时间42年。如今重逢,相互握手、拥抱,拍照,老泪纵横,欣喜若狂,无比激动!大家一起唱《军中绿花》、《绒花》、《怀念战友》;一起游“万灵古镇”、“安陶小镇”;一起参观边境作战的图片展览;一起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活。三天时间的相聚,大家互诉衷肠,其真情表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刘明江:我在110团当了8年团长,深感卫生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战斗的集体,在79年边境作战和87年防御作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两次战役中,我们团的伤病率、重伤率都是较低的。特别在老山战役,卫生队经常熬制中药汤给大家喝,加强了防疫措施,撤离战场时,我们的官兵没有一个是被担架抬出来的,而是雄纠纠气昂昂从猫儿洞里走出来的;“两管五改”工作受到了总部的肯定和表彰,成为全军的示范团;申宗建、陈俊、卜显云等这几个当年的卫生兵,为了屏边烈士陵园的烈士有一个好的环境得到安息,他们四处奔波,据理力争,每人捐献私款几十万、上百万元。与相关人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屏边烈士陵园公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正是因为卫生队这些突出的表现,所以,这次卫生队战友会一请我就来了,之前,有很多战友会请过我,我都没去,在此也表示歉意和感谢了!

胡元俊:这次战友会的主题是“回首峥嵘岁月,增进战友情感。”非常感谢刘明江副军长的光临;我们的尹远发队长、李吉泉指导员都是80多岁的人了,一直惦记着大家,心中始终装着卫生队,李指导员千里迢迢只身从攀支花赶来,尹队长腿脚不方便,临时取消了行程,汤正才主任不顾年迈也从重庆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我在卫生队呆了20年的时间,有幸与大家相遇、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10团、卫生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很多同志从卫生队走出去后,都发展得不错。据了解,在军队享受副军待遇的有3人,正师的4人,正团副团的8人;转业退伍到地方后,有的成为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有的成为国家优秀公务人员、企业老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成为作家、书法家、美术家等行家理手,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回忆往事,我们永远难忘,从战场上抢救、运送近三百个伤员烈士下来,卫生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担架排荣立集体二等功,我们每一个同志为此无尚荣光,并载入了110 团和我们个人的人生史册!因此,我无比热爱110团!热爱卫生队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热爱曾经一起战斗、工作、生活的兄弟姊妹!

张具元:本不打算发言,但有几件事总是浮现在脑子里,促使我想讲一下。从团里调师卫生科工作不久,赶上了打仗。战斗打响,全师各阵地伤员陆续集中到了师医院各救护点上,我们按战前制定的方案迅速展开救治和转送后方医院。每天从天不亮忙到夜晚,在施救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和留心从110团送来的伤员和烈士。一天,有人跑来告诉我,说发现110团一名烈士还有一点气息,我急忙赶到现场竭力施救,并及时组织用直升机送往后方医院。这人就是110团传说从死人堆里刨出来的“活烈士”五连排长梁峰。为了争取时间,我曾带车队上到前沿阵地,经过危险地段,有人害怕了,停滞不前。我毫不犹豫地举着枪喊到:“给老子上!”,保证了任务的完成。还有一次,我用三轮摩托车从阵地上运下一名伤员,刚把伤员抬到救治点抢救,停在不远处的摩托车就被敌一颗炮弹击中,驾驶员被炸成重伤,我用了很多急救包去堵他流血的伤口,类似这样痛苦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心情十分沉重。这些伤亡的官兵,大多20岁左右,家里父母承受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有多么的伤心和痛苦啊!回到营房后,我在把握好政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伤残官兵办理伤残证书,110团办了1000多份,应该是很优待了。那时,只要是咱们团里送来的,一般我是很快就批发了,特殊情况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特殊办理。前不久,在家里还搜到咱们团里上报的三份办残表格,我准备做最后的努力,通过地方有关部门,为这三个战友争取到待遇。

徐德明:我是1978年底从潼南入伍的,走进军营被分配到了担架排一班,很快就上了战场。那时,我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每天跟着战友翻山越岭,冒着枪林弹雨抬运伤员烈士,想方设法完成任务。打完仗后,我当了文书,上了军校,在军区联勤部、贵州省军区工作,最后在凯里军分区退休。几十年过去了,然而,在110团卫生队、在担架排那些日子总是时常浮现在眼前,感恩的念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这次出发前,我和闵学清医生通电话,可他因病参加不了,十分遗憾!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很久,情意浓浓。我从潼南家乡到了卫生队,到了人生启程后的第一个站点,那时的领导、干部就象自己的父母、兄长,无微不致的关心我们。记得有一次从璧山送报表到江津师部晚了,张具元科长热情地把我带到他不太宽敞的宿舍,让我住一晚第二天返回。那简单的话语和每一个细微的安排,都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感动了一辈子。我的人生从卫生队出发,一路走来,正是有那么多象张科长一样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才使我由一个担架兵成长到今天。在此,我要向张科长和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恩人深深地鞠一躬!

申宗健:这一次战友会在我的家乡荣昌召开,我谨代表所有荣昌籍的战友欢迎大家!又是许久没见面了,有的战友是分别几十年后今天第一次重逢,太高兴了!看见你们就使我想起那如火如涂、战火纷飞的岁月。当年我们入伍本是去乐山50军的,后因边境战事,被临时截下到了13军,走上了战场。这就是命运和缘份,这也是我一生的光荣和骄傲!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记得部队到达屏边驻训时,那晚我值班,亲眼所见团特务连送来被地雷炸得遍体鳞伤的班长王载友,说是在地雷教学过程中,为保护战友而受伤的,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这是我在卫生队担架排见到的第一个烈士,说实话当时还有点害怕,后来在战场上就见惯不惊了。那时,我们每天从团救护所出发,前往全团各阵地,逢山越山,遇河过河,穿越丛林,披荆斩棘,抬着担架,来回奔波。一次,在120高地阵地前沿,为躲避敌火力压制,在坑道内,我把伤员平放在我身上,以睡姿的动作,一点一点的移动,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把伤员移送到安全地带救治。还有一次,我带民工上阵地转运一名烈士,走近发现遗体已变腐发臭,就戴着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将烈士装入烈士袋。38师郭春生师长带着警卫员路过此地,见状给了我两包烟压惊。为此,我对首长感激万分,肃然起敬!几十年后,我通过他儿子再次相见,彼此交谈格外亲热,最后成了“忘年交”。难忘啊!首长和战友们!难忘啊!红河岸边的激浪;璧山军营的军号声;卫生队那个小院、那个葡萄架、那两棵白玉兰树、那片菜地······

裴顺兰:这次战友会让我感动!让我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高和云战友在战场上的经历可以写一本小说,拍一部电视剧。那天,高和云随卫生队从浮桥上抢渡红河,刚刚跑到红河南岸,就被敌人密集的炮弹震晕过去。当时,过桥的部(分)队很多,卫生队不能在岸边久留,战况紧急,胡元俊副队长迅速组织抢救,并派担架将昏迷中的高和云后送师医院。当高和云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后方医院时,心想战友们都在前方战斗,我怎么还躺在这里呢?就豪不犹豫地自行离开医院,踏上了寻找部队的路途。一路上,她四处打听,跟着一群支前民工朝前走。正在这时,几辆坦克开了过来。坦克兵看见一女兵夹在这群民工中,耽心其安全,便停车问明情况后,即决定带高和云找部队并拿出干粮给她吃。告别民工,吃着干粮,随坦克小分队前进,在轰鸣的马哒声中,高和云抑制不住情感,悄悄地哭了。坦克小分队的目标太大,途中遭敌袭击,被敌炸毁一辆。高和云躲在坦克内有惊无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部队。战争本应让女人走开,而我们卫生队的女战士李树萍、高芳、陶丽、李君、高和云、袁晓梅,却与坦克为伴、与猫儿洞为伴、与伤员烈士为伴,用热血书写了战斗的青春。我因读军校,虽未能与大家并肩战斗,然而,战友们的壮举却一直感染和鼓舞着我。不是这次战友会上亲耳聆听真情表白,我难以置信担架排的小战友们,当年用柔弱瘦小的身子象电影中的“小花”一样,有时跪着从阵地上抬下了那么多的伤员和烈士,膝盖鲜血长流,身体受伤,衣衫破烂,全然不顾,一切为了抢救;难以置信申宗健、徐德明,一个企业老总,一个军分区政委,这两个白面书生曾经是驰骋沙场的担架兵。还有和我一起合影的女兵们,看着你们当中一些新面孔,我的心就有一种隐痛,我知道你们是接枪妹,更深知你们背后的眼泪和痛苦!让我们和你们一起缅怀你们的哥哥吧!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我们心中永恒的怀念!
米增田:这次战友会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申宗健、徐德明、胡元俊、田治毅捐钱捐物捐美酒,刘跃中、胡荣、罗晓武、周洪建等荣昌籍战
友策划演出,提供保障,付出了辛劳,倾注了心血,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友之间的情深意重!品着“全羊宴”、“全鹅宴”,让我们感受到了荣昌的繁荣昌盛和战友的热情大方;穿着“胡队衫”、端起“陶瓷杯”就会使我们想起荣昌,想起战友来。战友万岁!
结束午宴上,余萍、赵徽平主动演唱《我不想说再见》,把战友会推向高潮,引起全场共鸣。是啊!我们不想说再见,我们现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战友在一起的时候。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