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才实学走天下——君子之道
【原文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音tuó)”,卫国大夫,字子鱼。此人很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担任掌管卫国宗庙祭祀典礼的礼仪官员,并常担任外交使节出使诸侯间的国际社会,充当首席谈判官员角色。
“宋朝”,宋国的公子朝,此人以貌美著称于世,并因“貌美”给卫国和他自己惹来两次严重的祸端。
“佞”通常被理解为一个贬义词,即能言巧辩之意,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据《说文·女部》:“佞,巧调高材也。”可见,这个字本意是指口才好,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贬色彩。一个人语言表达上的才华,其实是其内在学识智慧的反映,更是一门很实际的学问。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周恩来谈判桌上风光异彩,义正言辞,历史上的这些名儒贤相,哪个不具有令人叹服的高超口才?哪个的智慧不令人钦佩?孔子教授弟子的课程中,不就有专门的 “语言科”吗?这岂能说孔子鄙视有口才的善辩之士呢?
不过,“佞”作为一种才能,也就有用的“当”与“不当”之分。腹有真才实学且能用于正当的事情上,就是“善佞”,相反,本无真才实学,靠花言巧语忽悠别人,或者动机不端,用“佞”的才能为自己的过错乃至邪恶行为狡辩就是“奸佞”。所以,邢昺《论语注疏》卷五在解释“佞”时称“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祝鮀是也;为恶捷敏是恶佞,即远佞人是也。”
其次,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祝鮀和宋朝这两个人的历史作为。
从《左传》等史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祝鮀作为卫国士大夫,精通史籍,机智灵敏,是个不可多得的才智之士,在当时纷乱复杂的国际事务中,他以其精湛的外交辞令和智慧维护了卫国的国家利益,捍卫了国家形象。而宋朝则不然,他除徒有一个绝美的外表外,不仅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的德才表现,反而还因为其德行修养欠佳,常给国君戴“绿帽子”招是惹非。《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有他以美貌淫乱宫廷而惹祸的记载。说是在昭公二十年,他在卫国做官,便与卫襄公夫人宣姜私通,后因害怕东窗事,便串通齐豹、北宫喜、褚师圃等人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而逃。过了二十六年,卫灵公在宠姬南子的蛊惑下,又将他重新召回卫国,他于是又和南子私通,在朝野绯闻不断,太子蒯聩深感耻辱,就试图谋杀宋朝,结果未遂逃亡国外。这次事件在数年后导致了卫国一系列宫廷政变,孔子弟子子路就是在为戡平蒯聩发动的一场政变中壮烈牺牲的。
显而易见,祝鮀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和卓越的智慧给卫国的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宋朝虽是个相貌英俊的美男子,但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孔子岂能鄙视祝鮀的“佞”?事实上,孔子对祝鮀的人格、才具等是非常肯定的,在《论语•宪问篇》中,就称赞祝鮀及仲叔圉、王孙贾三人忠于国家,兢兢业业。所以,孔子这里的“佞”, 当是指其才华,没有贬损之意。
所以,这一章应作如下解释: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才华和智慧,仅靠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这个社会是难以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的!”

孔子是用祝鮀和宋朝这两个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典型人物,来告诫弟子,君子的做人之道是靠真才实学。内在的修养不到家,靠外表的华美与虚名,只能短暂地哗众取宠,不可能建立真正功业,最终会导致欺人自欺的失败结果。
照此思路,下一章就很好理解了:
【原文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有的人就不想走这条道路呢?”
告诫弟子,一个人,要想取得功名成就,有所做作为,就只能走踏踏实实做学问这条道,就好像人要出门,就必须经过房门的道理一样。同时批评有些人不想靠真才实学获得成功,而是一门心思投机钻营,搞邪门外道,企图通过走“捷径”而获得成功的自欺欺人的做法。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