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风景,敞开大胸怀
——对完善楹联河东流派的思考提纲
陈振民
关于楹联河东流派的话题,不少联家都写过文章了,可是我一直没接触过,现在也斗胆地谈几句。
一、楹联的河东流派被概括为“豪放、凝重、新奇、时尚”是有道理的。它是河东大地世纪曙猿、首创用火的最远的自豪,后土造人补天的最大的挣气,尧舜禹肇创文明的最早的聪明,以及关公忠义仁勇的最广的德风等等一系列传统精神氤氲孕育的结果;是中条抗日健儿宁死不屈而跳河献身之壮、吕梁抗日民众神出鬼没而使敌丧胆之智、黄河浩浩荡荡哺育中华民族之度、汾水曲曲折折装点山右大地之量等等,这些表里山河的禀性共同形成的正气、大气、灵气、锐气熏陶化醇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创新政治启发胸襟、鼓舞胆略而促進和带动的结果。总之它的产生是有自己的历史根源、地域根源和政治根源的。
二、楹联的河东流派所概括的四个特色,并未穷尽开创者自身和河东所有联家的艺术元素。四个特色可说是流派诸家主要作品或有名作品的特色,此外他们的大量作品却是多种风貌的。
比如被称为首开河东流派先河的前人乔应甲,他笔底就有——
绿竹含烟,参差不断风中影;
碧花吐露,点缀时来雨后声。
寂寂秋声,疏竹半窗横影;
漫漫冬夜,浓霜满院飞花。
世味觉从善处好;
冲杯每于闲中宜。
笑口难开,山庄殊苦知心少;
举杯称懒,棋客何妨见面频。
再看被誉为河东流派领军人的今人杨振生作品——
春波似酒,八方引得游人醉;
胜景如屏,匝岸围成图画新。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笑世间风韵事,偏出禅林。
小荷才露尖尖角;
云路已弥习习风。
书似青山常乱叠;
诗如红豆总相思。
请欣赏玩味一番,这些作品是豪放吗?凝重吗?我看不那么像。说它们分別是清丽的、淡雅的、峻峭的、幽思的倒满可以。
而且还应该看到其他广大联家的作品,像他二位这样的风格,也还不少。
三、既如此,楹联河东流派应树立发展观,避免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只要有这个前進、鼎新的意识,就不会拒绝异质风格的浸润,就会接受別样款式的妆扮,就会使自身的“豪放”有清丽帮衬,“凝重”有淡雅烘托,“新奇”有峻峭支撑,“时尚”有幽思增重。这样就必然会使自身原有的“豪放、凝重、新奇、时尚”更具艺术品质和美学风韵。
四、欲达此高度,楹联河东流派在顶层设计上,应有开放的胸怀和眼光,把河东流派办成一个开放的流派。哪么向谁开放?怎样开放?
一是向古人开放,比如清代联家李笠翁,其联句每多清丽——
风高秋月白;
雨霁晚霞红。
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
荒田五亩,归來独荷月中锄。
清代另一联家俞曲园,他笔下就有好些闲雅的作品——
书得灯边味;
人闻花下香。
白石清泉从所好;
和风时雨与人同。
这些举例在数量上是挂一漏万,在类型上是以点遮全。可以说,一般所谓的许多思想风格及艺朮特色,在他们的楹联作品中都可以找出一些作为例证。他们的楹联作品真像海洋般浩淼,森林般深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汲收其长。
二是向外地开放,有选择地吸收他们作品的特色因子;
三是向本地作者开放,向自己作品开放,保留他人和个人作品的多种姿容。
至于开放的方法,首先是打开大门,让他们都進來。其次是分人或分类地研究,取长补短。
五、采取优选法,不要怕变异。变异是事物发展中常见的现象,只要是良性的因子结合,总是会越变越好,会一代胜过一代。楹联河东流派也将如此。按以上说法发展下去,有可能外部形态上有异于以前,但内部本质上仍是原來的。因为我们的种种优选,是为了更好地武装原來的“豪放、凝重、新奇、时尚”,而不是否定、舍弃这种原流派特色。
这里索性以杨振生老友的著名作品为例——
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
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
此联无疑是口气极其豪迈的代表运城市形象的“市联”。而如果吸收了別种风格的词语,变成——
上下五千年,顺蔓摸根,华夏于斯开步早;
纵横三万里,闻香访秀,大河顾我掉头东。
这不就增加了一些色彩、动态而又不失原來的底色么?
再看一下何沁学的稷山板枣文化节一等奖联——
一颗映红中国梦;
千畴堆富稷王山。
联句虽短,口气却的确不小!但如果在传播中给他再加几个字:
那东西不敢小看,一颗映红中国梦;
这家伙真当大胆,千畴堆富稷王山!
这不是在原作豪气干云的基础上又添了点群众口语式的幽默?
以上两例只是简单地给原作加词句。另外还可能将河东流派和其它流派结合成上联是你、下联是他的夫妻品种;甚至水乳交融成既像你、又像他的儿子品种等等。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行家参考。谢谢。
(此文是应振生老友之约而写,发去后老友曾以 “真知卓见,有胆有识” 回复。为广闻众议,作最后定稿,还企行家共鉴。愿讨论者,公聊私聊均可。)
202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