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芝元
湖南湘潭人,易俗河文艺评论协会、舞蹈指导。爱好文学,把文艺作为一生追求的梦想,在文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我不是诗人,更谈不上作家
风彩

早几天,我在一个文学平台看到收集某某格律精品,出于好奇,由于本人也热忱于文字,就打开了网页,说实话,有几位老师的作品写得还真的非常的好,也震撼到了我。但是,有的作品……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真的写得有点糟糕,连起码的平仄韵律都没有调理好,怎么与精品一起混谈呢!我虽然是局外人,对文学只是爱好,追求完美……,应该是受我师傅的影响,就当场指出了作品的不足,却被一个叫作“会长”的人通骂……联想到自己都是五十的人了,对文字半通半解的人来说,实在谈不上什么建树,心里着实惭愧。无独有偶,昨天,正在办公室处理厂里的一点小事。就有一位师傅称我为作家,搞得我诚惶诚恐,不知所措。答应吧,我真的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还真怕辱了“作家”这神圣的称呼。不应吧,怕别人背后说闲话,写得几个文字就得意忘形,目中无人了。后来,面对别人的称呼,我都婉言相劝:我只是喜欢写几个字而已,谈不上好,岂能与作家相提并论?别人也似乎感到了我的真诚,又以名字相称。
说实话,要成为作家,我相信是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当然也包括我。可作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能随便写上几个文字的人不计其数,可要把文字写得鲜活、写得出神入化的却寥寥无几。
在我的心目中,作家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接受批评,谦虚做人,待人接物都要有崇高美德的心的人。试想,一个能写几个字,就傲视他人,那么他会从人群中失去尊严,人们对他也就失去了信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充满了厌倦、反感他人,埋怨社会。又怎能拿起笔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呢?即便是写,也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写些反社会,反人类的东西。这样的人不配称为作家,只能视作文字的叛徒。只有热爱生活,崇尚美的人才能写出美丽的文字。音乐是用声音传递美感,书画用色彩呈现他的壮观,而文字的美是内敛的,含蓄的,无声无色的。它用最真实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前几日,我把鲁迅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又细读了好几遍,拜读着优美神韵的文字,畅游在山巅之峰之间,这种美是幽远的、深入骨髓的。
作家必须是一个热爱文字、敬畏文字的人。这种爱是藏在骨髓里的,不是朝三暮四,见义思迁的,而是一种酝酿持久的甘蜜,坚定不移的爱。这种爱也不是夹杂任何功名利禄的东西,必须是纯洁高尚、一尘不染的。只有对文字注满了情,才能去亲近它,理解它,运用它,才能用笔编织五彩斑斓的文化之花。有人说:作家对文字的情感好比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倾尽了全身心血。文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作家必备有一种敏锐洞察的眼睛和情感细腻的心。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自己要有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别人眼中的光怪离陆,如何去揣度花草树木、世间万物的内心世界,只怕这些只有真正的作家才能回答出来。
当然我喜欢一个人清心寡欲,甘愿寂寞。古往今来,大多文学大师都是一些修为素养极高之人。在物欲横流,功利泛滥的社会中,那些对功名所惑,为利禄所动,怎能修心养性,一心从事创作呢?比如司马迁,在被贬官获刑后,仍然坚持着对文字的执着与敬畏,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我不是诗人,更不是作家,只是热爱文字,对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用文字记录着。对有些不正之风作公平的批评与指正,我本无墨水,又何谓称之为作家呢?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理。“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佳句,多看一些古典,也许还真的能妙笔生花。
比起真正的诗人和作家,我还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对文字的感念是我一生的爱好吧,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写写画画!不求奢望去感动别人,只求心里舒服,更不期许能够感动别人!纵然不能成为文字的拥者,那就让我心甘情愿地去做文字的奴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