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谜”说人品(相声)
文/朱双顶
甲:妙啊,妙啊!
乙:又感哪一门叹?
甲: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乙:怎么个博大精深?
甲:我最近对中国传统文化四绝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灯谜,太有趣了。
乙:还一番研究呢,你能研究啥?说说怎么个有趣?
甲:说说就说说。
乙:好啊,可别让我太失望。
甲:那我就说一段“谜”说人品。
乙:猜谜还猜出人品?还谜说呢!
甲:是啊,当然是!
乙:那我就来考问了。
甲:别客气。
乙:要说一个人暗里使坏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荆轲献图暗喜。
乙:怎么一说?
甲:笑里藏刀呗。
乙:有点意思,喜而露笑,图里藏刀。那要说一个人品行正派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每次上课都端坐。
乙:怎么一说?
甲:堂堂正正呗。
乙:还真是这么回事,“每次”确是“堂堂”。那要说一个人好学不倦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掌上非佛家典籍。
乙:怎么一说?
甲:手不释卷呗。
乙:说得过去,“掌上”为手,“佛家”即释家,“典籍”为卷。那要说一个人精于算计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来信剪一角。
乙:怎么一说?
甲:雁过拔毛呗。
乙:原来是这样,“信”为雁,“一角”=一毛。那要说一个人粗粗糙糙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兄弟情谊十分重。
乙:怎么一说?
甲:毛手毛脚呗。
乙:有难度,哦……原来是两个“十分=一毛”,“兄弟”为手足,足为脚。那要说一个人不听人劝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手握谜语猜不出。
乙:怎么一说?
甲:执迷不悟呗。
乙:有点味道,“手一握谜语”就成了“执迷”,“猜不出”就成了“不悟”。那要说一个人不管不顾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鹅毛枕头。
乙:怎么一说?
甲:置之脑后呗。
乙:真是那么回事,枕头确被睡在脑后。那要是说一个人盲目武断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色盲病人进医院。
乙:怎么一说?
甲:不分青红皂白。
乙:是这样,色盲的人不辨色。那要说一个人身处险境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险曹宫刑。
乙:怎么一说?
甲:累卵之危呗。
乙:够想像的,差点受宫刑。那要说一个人胆大妄为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和尚打伞。
乙:怎么一说?
甲:无法无天呗。
乙:是够难为的,既没有法(谐发)也看不到天。那要说一个人善于偷袭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客车放空。
乙:怎么一说?
甲:乘人不备呗。
乙:这么个转变呀,全部偷换,需要联想。
那要说一个人头头是道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东西之道。
乙:怎么一说?
甲:言之有物呗。
乙:有意思,“东西”是“物”,“道”却成了“言”。那要说一老人精神矍铄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珍爱吴钩少年时。
乙:怎么一说?
甲:宝刀未老呗。
乙:是这么回事,“吴钩”为宝刀,“少年”是未老。那要说一个人忧心忡忡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母大虫又怕长胖。
乙:怎么一说?
甲:顾虑重重呗。
乙:有意味,将《水浒》中的顾大嫂都扯上了,够胖的“母大虫”顾大嫂又怕长胖了,确是担心重了又重了(谐重重)。那要说一个人特立独行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毛遂自荐的独白。
乙:怎么一说?
甲:我行我素呗。
乙:好厉害,又扯上了战国人物,“独白”是为“我素”。那要有一个人极易叛变呢?
甲:容易呀,这不有——冒牌。
乙:怎么一说?
甲:不打自招呗。
乙:还真是的,自称“冒牌”那还用说什么了。那要说一个人看破红尘呢?
合:还是容易呀,这不有——茅台杜康实勘颂一一对酒当歌!这就是“谜”说人品。
二〇二〇年七月四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简评朱双顶老师的相声《“谜”说人品》。它符合相声的三个特点:雅俗共赏、机智灵活、寓教于乐。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而朱老师这篇相声,妙趣模生,朗朗上口,用大量的歇后语、猜谜语似的形式道出各种人性,人品,表达要阐明的观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这样易于让人接受知识,又觉得有趣味,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时,朱老师这个相声段子,是典型的老艺术家派的风格,而不是人们知晓DY社个别人的“骚浪贱”风格,这是值得肯定的。
朱老师的文学创作之路很广,什么体裁都能得心应手。写历史散文是拿手好戏,写现代诗也是行家里手,现在写相声也是杠杠的,这源于丰厚的文学底蕴和渊博的学识。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点评:陈晨)
相声是一种说唱曲艺,它来源于民间,扎根于生活,以说学逗唱的形式,风趣诙谐的语言,活灵活现的情态,深受大众的喜爱。谜语的语言生动、明快、有趣又富有韵律感,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用思维、推理、想象来推导结果的。朱老师用新颖的文学样式,说谜的方式,来弘扬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朱老师语言穿透力强,文史知识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故事、文章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谜”说人品》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在开心一笑中受到教育,语言活泼,感染力强,有浅显易懂俗语,又有地方区域的俚语土话,还有古籍典章的运用,朱老师这篇文章堪称多种语言“大荟萃”!一篇文章,一段相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把人性、人品的特征演绎的入木三分。在文学创作方面朱老师正用严谨的治学的为文态度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我们走文学创作的“一带一路”。感谢朱老师的引领与分享,赞!(点评:何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