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乐》‖作者: 陈晓梅
出去,方见世界之大,吃过,方知食海无涯。
最多时候,食物是充饥的,给身体提供养分。但有时候,食物是既被欣赏,又被怀念的,不信,你品,你细品!
旅游大巴驶离最后一个景点,已经是傍晚了,顺着高速公路疾驰一路奔向海口市,在接近海口的一个岔路,阿辉驾车接上我们三人,说说笑笑直奔海鲜餐饮广场。
我们三人已经跟团走了整整四天,吃的是简餐,快餐,素餐,水菜,胃口被吊得馋馋滴,几日都没有大块儿朵颐了,这晚,坐下来享受特色美食,他乡久违的宴乐感,让人解困,解乏,又解馋。
他们四人是几十年的朋友,毫无生分感,我这个蹭游滴,蹭饭滴,也跟着混个脸儿熟。
一个人一生要吃掉几吨食物?我不太知道,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和口味,在食物中占比较大,我不是个爱吃海鲜的人,所以,冷不丁吃一次,还蛮新鲜趣味滴,那种手拽齿撕的快感,我们东北人最拿手。
海鲜美食广场是个高高的大棚子,四周开放式的围栏,中间儿横竖摆着多排餐桌,面积超大,灯火辉煌,气派非凡,当地颇有名气。当晚,就餐的人不是很多。
阿雪携带儿子和准儿媳早早选好位置,我们一到,就张罗点菜。东道主一家热情礼貌周到,把颇有特色的几道菜点好,就放话给我们爱吃什么就点什么,随便,于是,彬弟特意给我点一盘龙虾。我路上叨咕过,被他记得。
海南美食和我们东北特色反差极大。阿辉阿雪也是照顾着我们的口味和新鲜感去点餐,都是看着很有意思的东东。

虽然在内地吃过龙虾,但与海南龙虾对比起来,小巫见大巫啦,那两只龙虾做熟了足有一尺来长,头大身子小,卑躬屈膝,缩腿缩角,一端上来,它艳丽的外表就博人眼球,把旁物比的稍逊风骚,占据极致的诱惑力。满桌人都尊我年长,又初来乍到,首先分我一杯羹,总是坐享其成,先人一等。阿雪撕下最饱满的一块儿肉给我,外红里白的虾肉,香津津,甜滋滋儿,咀嚼起来不柴不硬,味儿极鲜美。拿起龙虾腿放到嘴边时,立刻想起纪录片《海南风光》里的镜头,时隔几十年,终于在产地吃到了真正的龙虾,一种满足感,快乐感,陶醉感,心愿以偿感,油然而生。
食物给人的快乐,是一个人最原始的快乐,吃着美食,我那种淡淡的生疏感瞬间分崩离析,一门心思全放在咀嚼上,没有什么饥饿是美食所不能搞定滴!

海胆蛋糕也是蛮有创意的烹饪法,海胆的外壳儿长满了尖尖的刺刺儿,不可触摸,像个工艺品小陶罐似的,锯齿似的口边,里面装满鹅黄色嫩嫩的蛋糕儿,蛋香里夹着海鲜味,卖相品相营养俱佳,又给人一种奇趣感,这才不愧为美食。
椰子饭更有地域特色,如果没有人给解释,真不知道它的前生今世是谁。这是完整的一个椰子打孔,把米粒儿装入椰果内,用椰果本身的水汁把米蒸熟,吃的时候切成橘子瓣儿形,象啃西瓜一样吃,既有米香又带有果香,软,糯,甜,既不过于浓重,又不觉得单一,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只有海南才能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就地取材,开发想象力,让我们这些外来人吃一顿就难忘今生!

吃了几十年的地瓜,从来不知道地瓜茎儿也是一道青菜小炒,既有绿意,又有口感,爽滑的口味像极了我们吃的菠菜,也许,我们的大北方不产地瓜,对它的作用知道的也不多吧!
此外,还有当地焗鸭,点心,豆角儿,烤饼等,除了大虾,烤饼我们东北常吃,其它都是初吻,尤其那个豆角,长的实在不像个豆角儿的样子,被切成片片儿来加熟,过后,我才知道那叫龙豆,真是豆角儿界的佼佼者!
校友相见,欢喜逗阵,笑逐颜开,谈工作,谈地产,谈人生,更少不了展望未来,很晚了酒足饭饱才回阿辉家休息。
第二天阿辉全家又专程驱车带着我们去澄迈吃桥头地瓜,对于吃货儿来说,这是一次高品质的食尚之旅和热带农业之旅。与我们北方撸串,烤肉,涮火锅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富硒地瓜第一村,中国绿色名县,澄迈桥头地瓜绝对是有身份的地瓜,它天然,有机,环保,无公害,大名鼎鼎,有“长寿瓜”的美誉,出口到国外。如果,阿辉不带我们去,我哪能知道这些信息啊!
海口市到澄迈桥头镇,驾车约一个多小时,路况较好,道宽车少,自由奔放。两侧的街景椰树让你目不暇接。一路阿辉边开车边讲当年闯天下的故事,人情冷暖,世道艰难,悲欢离合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感人至深,也令人敬佩。
车子拐进一个深深的院落,一处简易的筒子房旁停下,外表看,这里绝对没有出彩的地方,就是普通的简易房。进得屋来,也没有豪华的摆设,只摆放约有五六张圆桌子椅子,基本上屋里不装修,桌子也不漂亮,属于隐形的农家乐,专门接待城里人。路上阿雪就打过电话点了餐,我们刚一落座,菜就一包一包的上来了。
原来这家农家院远离闹市,以泥巴坑烤为特色,招揽生意,差不多每种菜都是锡纸烫,这样另类制作方法,也是我首见。

锡纸鸡块,锡纸猪排,锡纸虾爬子,锡纸茄子等。打开都还烫烫的,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一看就有食欲,反正男士们驾车也都不喝酒,大家抄起筷子就开吃,口味极佳,所有的营养都被锁住,肉有肉的软烂,虾有虾的鲜美,青菜有青菜的淡爽清脆。
最引人注目的是竹筒饭,与椰子饭比起来,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儿在心头啊。

圆圆的竹筒放上米肉,豆,果脯,调味料,上锅蒸熟,把竹筒壁削去一边儿,就顺利地吃到饭饭了,肉的嚼劲儿,米的糯软,加之竹子的清香,让人味蕾大开,口腹心怡。
最后压轴的当属桥头烤地瓜,一端上桌,阿雪就分我一枚,形状与普通地瓜无二样,略带忧郁的紫红,烤的胡巴的,掰开果肉露出黄色沙瓤,一看就面乎儿,咬上一口细腻沙滑,甘甜软绵,含怡带香,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瓜界的“劳斯莱斯”啊!
我们常吃的挂浆地瓜,烀地瓜,蒸地瓜,铁炉烤地瓜和桥头土窑烤地瓜相比,就是不一样。阿辉两口子这样犒飨我们,让我们倍感荣幸。
请你吃饭的人,不是他们闲的没事,也不是因为他们钱厚,而是他们拿你当朋友,当亲人,用他们的一腔热情尽地主之谊,把他们认为最好的呈现给你,宴请你的同时,他们也一并快乐着!
澄迈桥头镇是国际认定的“世界长寿之乡”,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净土”,桥头富硒地瓜,是澄迈主打农副产品,沙土地富含硒元素,对人体功能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慕名而来,带动了整个绿色农业产业链,百姓,也跟着富起来!
饭后,站在农家院看过去,四周都是绿荫荫的果树,菜地,服务员用蹩脚的方言和我交流,我才知道那棵挂着果子的树,是潘石榴树。后院不远处的墙角有个一人来高的黄泥抹过的土窑,那些锡纸菜,就是从那里制作出来的。这是人类美食制作的原始发明,古今合璧,传承创新,人类在吃食物中,总是那么不拘一格!
屋后挨着后山墙有棵小青橘,一米多高,果实累累,有的呈黄色,有的还绿着,还有的掉在周围一圈的地上,很是好看,心想,掉在地上怎么没有人捡呢?多可惜,于是我捡了几个带回了宾馆。后来,阿雪给我讲,海南人是不吃工业醋的,他们都是用小青桔来当醋做调味,真是走一处学一处啊!
临走,我们和老板娘要了电话号码,打算回家让她邮寄桥头地瓜。
回到东北,果然吃到了海南空运来的桥头地瓜,面的程度,得就水吃,不然它噎!
时隔两年,无论吃过多少次地瓜,最怀念的还是桥头地瓜。无论怎么宴遇,也忘不了海鲜宴,还有那么热情的海南一家人!
真的是:朋友遍天下,琼海有故知!

作者简介:
小美,原名陈晓梅,肇州县托古乡人, 1980年高中毕业于肇州县第三中学。毕业后至1995年秋在村小学代课。离职后举家迁往哈尔滨,现属自由职业者,愿在业余时间里,在平台上与文友一起提升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