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秘 十 二 盘
文/丁 晨
十二盘在哪里?十二盘是个啥样?
这是坐落于秦岭北麓深处、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原陈仓区)天王镇的一个小山村。十二盘名字的由来,一说是这个小山村里有12个磨盘,因而得名;一说是从天王镇政府,要翻越12个弯弯山道,才能到达这个村。12个磨盘早已荡然无存,而不知弯弯绕了多少个山道,才终于到达十二盘,确是如此。
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地图上找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十二盘小山村,怎么一下来看望、探访和观光、休闲的人,竟然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我一直困惑而好奇。
53年前的一个寒秋,宝鸡市上马营铁路中学34名中学生,翻山越岭,来到这个遮藏在秦岭深处,不通电 、不通公路、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从此,这个十二盘小山村一下翻腾、热闹和变动起来。
公元1970年下半年开始,十二盘村插队的知青陆续招工返城走了。可有一个人,在当年的政治气候下,由于所谓“家庭问题”,直到1972年招工,才最后一个离开了十二盘村。
就是这个最后走的,在十二盘一呆就是四年的知青,从此和十二盘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十二盘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反过来影响了十二盘的变革和面貌。十二盘因他和他的努力而名声大振。不知什么时候,他书写的“十二盘”三个鲜红大字,挺拔、劲瘦,就像他的身形和气质一样,永远地矗立在山道弯弯的十二盘村口。他的人和他的心,也就永远地和十二盘联系在了一起。
他,就是当年那个十六七岁的孙树淦(作家本名),即从十二盘村走出的、著名的陕西唯一的集作家、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莫伸。
我认识莫伸要从40多年前算起。要从阅读1977年他发表在《陕西文艺》(后改为《延河》)上的《人民的歌手》和1978年发表在开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上的《窗口》两个短篇小说开始。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那真是文学的春天。特别是短篇小说,像初春时绽放的迎春花,像仲夏季突然响起的惊雷,以“井喷”的势头,磅礴而出,蔚为壮观。那时风清气正,每年的短篇小说奖都是采取“群众与专家评委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全国读者投票推荐,然后专家评委根据群众投票推荐的情况进行评选。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一旦获奖,立马在全国引起轰动,甚至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哪像现在一些文学作品的评奖,就靠几个所谓的专家评委一鼓捣,就评选出来,获奖的作品已经越来越没有含金量。
莫伸这两篇短篇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给《窗口》投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庄严”的一票。最终《窗口》果然获新时期,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大奖。
之后数十年,我一直关注并阅读着莫伸的作品。有缘的是,近30年来,这个叫“莫伸”的真人,中国新时期陕西出道最早的获奖作者,竟然和我成了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50多年了,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真情永驻。莫伸,他真的把十二盘村当作第二故乡了,半个世纪的岁月不能说短,但他却每年都注定要回十二盘村去看望探访。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什么样的人间情愫?又具有一种怎样的知青情结?
我也曾是“老三届”知青,也在当年宝鸡县固川乡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了两年。我插队的枣园村也是没有自来水、不通电、无公路,连架子车路也没有,劳动强度忒大,生活极其艰难穷苦。我在那里,同样度过了难忘的蹉跎岁月。我们也和当地农民老乡,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和联系。我返城后也多次回到插队的山村,也参与并组织过知青回固川的多项活动。但是,我心里压根也没有把固川山村当作我的第二故乡,我怎么也做不到,每年都回固川山村看望和造访乡亲们。
我和莫伸结识近30年来,作为作家的他,组织过许多文化活动和聚会,凡他邀约的,我都召之即来,踊跃参加。我也组织过许多交通采风和文化活动,他同样有求必应,积极支持,准时参加,并还撰写了许多有分量的交通文学作品。
莫伸为人真诚、友善、正直和执著。他的人品、作品,在作家圈、朋友圈、知青圈和读者群里,有口皆碑,因而他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他组织的活动中,除了老知青外,还有我省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资深媒体人、主持人、企业家、文学爱好者等等,都热情地前往过十二盘村。譬如:著名作家和诗人子页、和谷、商子秦、朱文杰、渭水、傅晓鸣;著名主持人陈爱美、著名播音员海茵、著名书法家王正良等,包括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张艳茜、《延河》杂志副主编姚逸仙、太白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党晓绒、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黄和英、中铁电化公司群工部长倪树斌、著名知青企业家王克良、王农;陕煤化职工作协主席亚东、作家胡君;资深媒体人石玉国、青年作家徐伊丽、省社科院文学博士韩红艳、齐安瑾、李蔚等等,其中省作家协党组书记、著名作家赵熙;省委组织部《当代陕西》杂志社长、总编张金菊;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冷梦等人,都不止一次地来到十二盘。这其中,仅我就应莫伸之邀,赴十二盘村先后探访三次。
不仅如此,80岁出头的铜川市原党校校长杨彦芳、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梦熊等也专程来到十二盘。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副主任也与莫伸相约,要抽时间去看看这里。这些去过十二盘的人中,有年龄大的,也有年轻人,也有没有下乡插过队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过农村的。有的已去过十二盘多次。
因《挂甲屯的爱和恨》诗作而驰名的诗人渭水,已经记不清来过十二盘多少次了。
而年龄稍轻、身居宝鸡的赵莉渭女士,她从没有在山村插过队。她完全被莫伸一次次地去十二盘,为农民乡亲们办善事、好事所感染,于是,她也一次次地追随莫伸去十二盘。她用自己的写作特长,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为十二盘创作了许多动人的篇章:《美丽十二盘》、《感怀十二盘》、《浓情十二盘》、《夏日十二盘》、《十二盘漾水崖的传说》……这些散文和图片,在媒体和微信上广为宣传,提升了十二盘的知名度。
一个深山里的小山村,吸引了这么多的人,确实令人惊奇!
我在想,莫伸一次次地回十二盘,甚至一年回十二盘几次,而且还带动并影响了那么多人去十二盘。问起他回去的原因,他说他既是去散心和消遣,又不是为散心和消遣;既是为了感恩和回报,也不单纯是为了感恩和回报。那他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中间有什么奥秘呢?
莫伸是位平民作家。他不是政府官员,不可能给十二盘拨来项目;他不是企业家,也不可能给十二盘带来资金投入。但十二盘村的乡亲们,却早已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和亲人,他也把自己当做十二盘村人中的一份子。在这里,他可以倾听到真话,了解到真情,感受到人间烟火。他已把这里看作是他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他感受并观察中国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
作为作家,他能做的,就是用作品发声,用作品说话。十二盘村就是他的创作基地和创作源泉。他创作的不少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山路蜿蜒》、《沉寂的五岔沟》等,从中都可以寻觅到作家和十二盘人的身影。
莫伸自1978年出道以来,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尘缘》、《权力劫》等;长篇纪实文学《大京九纪实》、《东欧纪实》等。也自编自导了电视连续剧《东方潮》、《郭秀明》、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古路坝灯火》等。其中多部影视剧、广播剧作品获得全国性大奖。他曾先后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现是省作协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的一级作家。其多部作品译有英、日、西班牙文版本。
特别要指出的是,已经饶有成就的莫伸,始终不忘自己是从山村走出来的插队知青作家。他一直关注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他耗费了巨大精力和心血,创作出版了一部6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一号文件》。在这部书的封底上,赫然印有他最喜欢的歌曲——《多情的土地》: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过的路上
阵阵花香鸟语
我耕耘的田野上
一层层金黄翠绿
……
而另一首他最喜欢的歌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透过这两首歌,我们不难窥见作家对他脚下的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怀有怎样的一种情感!
《一号文件》是一部被称作“一部用良知和真诚写就的开启一代新‘国风’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部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国农村变迁史、中国农业发展史”。它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很快荣获了当年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至今《一号文件》书已经再版了7次。
这部鸿篇巨制,初稿写了近70万字,其中自然把作家数十年来对十二盘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思考和变革,真实地反映进去。为了求得作品的真实、具体和生动,他往返十二盘多次,把初稿有关章节,读给农民老乡听,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如此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近两年,莫伸又以陕北延安退耕还林、由黄变绿为题材,创作完成了具有厚重分量的长篇纪实文学《天之道》,等待出版。
当我撰写这篇文稿时,他的另外两部长篇作品正在出笼,一部是反映陕西苹果种植和发展的长篇小说《高天厚土》;另一部是反映一家民营机床制造企业的长篇纪实文学。据莫伸说,这部作品投入了他巨大的精力,目前已经三易其稿,他仍然不出手,仍然在修改。
去年11月,在乡亲们的热情邀请下,莫伸在十二盘村建立起“莫伸书屋”。他表示,之所以把书屋设在十二盘,一是对这里的山水和人有很深厚的感情,二是愿意在繁冗的写作之余有个清净的读书写作之地。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书屋的落成。
“莫伸书屋”就设在当年他来到十二盘村插队时的老房东刘雪海家里。刘雪海是村里的老会计,如今已经86岁。当年莫伸来到十二盘时,刘雪海的儿子刘文忠才出生几个月。如今的刘文忠也已53岁,他继承父业,继续担任着村上的会计。
53年来,憨厚淳朴的文忠见证了十二盘村的发展与变革全过程,也见证了莫伸与他家、与十二盘村的绵长情谊和点滴传说……
文忠和妻子巧彦,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刘卓,女儿刘姣,都已经是被莫伸称作孙辈的年轻人。多年来,莫伸一直鼓励并教诲两个孩子努力上进,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如今刘卓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已经在广州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女儿刘姣毕业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宝鸡市金宝贝从事幼教工作。两个孩子考上大学,莫伸都在生活上给予资助,给每人买了一台电脑,并教会他们怎么使用。一家人的生活和谐而幸福。
文忠告诉我,莫伸一直牵挂着十二盘的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和孩子们的学习问题。为了早日修通天王镇至十二盘的公路,他帮忙找人设计,争取资金。他组织力量,为十二盘村民捐赠了10个太阳能热水器。为十二盘村小学,他从西安筹集来电脑,捐赠图书,建立了学校电脑房和图书室。
从天王镇到十二盘村虽然早已通了公路,但,那是27公里的山道弯弯的盘山路,开车也要一个多小时。莫伸没有私家车,也不会开车。每次他从西安往返十二盘村,都很不方便。但是他从不在乎,也早已习惯了,他总是坐火车到宝鸡,再从宝鸡坐班车到虢镇,之后从虢镇坐通村客运班车到十二盘村。返回西安,出山有时赶不上客运班车,就只好坐村民的小车,送出山了。一次他从虢镇坐班车回十二盘,看车上都是要到十二盘的人,他自己干脆给一车人全买了票。车上的人,当时敬叹不已!
如今的十二盘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已经甩掉了昔日闭塞落后和贫瘠穷苦的帽子。
(作者和十二盘房东文忠)
今年5月底,当我们又一次来到十二盘村时,看到了一辆辆私家车顺着蜿蜒的山路,拖家带口,来到这里观光、休闲和乘凉。而十二盘村似乎还准备不足,应接不暇。当我们集体返回西安时,莫伸却独自留在了十二盘。我知道,他写的那部反映中国机床制造的纪实性作品,正处于紧张的收官阶段。他是要留在这里,闷在这里,拔除一切干扰地完成这部作品。
莫伸说,如今他每次写一部长篇,都是在进行一次新的长途跋涉。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作到了今天,不仅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他人,而且要对得起自己。如果写不好,作品无意义,宁可不出版。这是他怀抱的信念,也是他写作的宗旨。
莫伸,这个从十二盘村走出的知青作家,已是古稀之年龄了。但是,他没有去封笔止步,享受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乐,而是义无反顾,将赓续沿着他自己选定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我衷心地期待着,也衷心地为他祝福。
(4790字)
2021年6月9日
丁晨,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原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协主席、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已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