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水人家
文/ 任正义
北水屯位于济源市城东区,是济源市玉泉办事处的一个小村庄。村庄有430户,1430口人。
以前,我曾经来过北水屯,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低矮的民房,狭窄的土路,遇到阴天下雨,道路泥泞,人们出行非常不便。这里的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日出劳作,日落收工,辛勤耕种。

时隔多年,我再次来到北水屯,村中的变化,令我惊叹不已!村口,修建了观景水车,一大一小的车轮,在水池中卷起一圈圈的水,甩出一串串白色的水花。那水花有节奏地响着,似在唱歌,也似在娓娓叙述着北水屯的过往。
村口的门牌上刻着“北水屯"三个金色的大字,在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副标写着:“铭记文公导水开济源航运,永怀成季护航兴源地水屯。”
走进屯水街,处处彰显着村中的水文化。村口的一条小石渠,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村中央修建了“福寿双至池 “连心亭" “连心渠”,逢重大节日和游客前来参观时,“福寿双至池”中的喷泉,喷薄而出,水花四射,十分壮观。连心渠”中的石臼、石磨、石槽泉水翻滚,时而形成高大的水柱,时而形成涓涓细流,错落有致,变幻莫测。池内布置的霓虹灯,夜幕中和喷泉交相辉映,更是五彩斑斓,美轮美奂。

路两边, 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房,白墙黛瓦,干净整洁。家家门口花红草绿,葡萄缠藤。走进村民蔡红超家,竟如走进了小花园。院内摆放着几十盆盆景花草,小院充满温馨,充满情调。女贞、橘子树、发财树、棕竹等几十个品种,生机勃勃,绿意葱笼,占据了院子的大半面积。一个个青涩的橘子镶嵌在绿叶中,常青藤扯着长秧挂满在假山上,上水石上,绿草点缀,生机盎然。几个鸟型的根雕更是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蔡红超说:“这些都是他从山上寻来,亲自精雕细琢而做成的。他喜爱花草,喜爱根雕艺术,闲暇时会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蔡红超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他勤劳朴实,刻苦勤奋,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庭院。因此他家被评为五美庭院。在村中,像他这样的庭院还有很多。

北水屯,因济水故道流经于此而得名。是一个以泉而名、以水而兴的街道。是中国古代的渡口,三河交汇的鱼米之乡,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至今村中还保存三眼自流井。村中有句土话,叫“改沟不流″。寓意是村中能够屯水,即便改成沟,水也流不出去。也正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村里一直以种水稻为主,一望无边的稻子,金黄灿烂,因水质好,收获的大米远近闻名。位于济水畔,伴着清泉水,北水屯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种植大棚菜,依然生机无限。
村里的大棚菜远近闻名,从1986年的第一代竹木结构蔬菜大棚,到第四代现代化薄膜连栋温室,从单一的黄瓜、芹菜种植,到温室瓜果、葡萄、花卉的交相辉映,从当年的一家种植,到目前的多家种植,目前村中大棚已发展到一千余座。北水屯农民靠大棚菜发了家,致了富,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好日。

北水屯有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家家户户尊老爱幼,孝敬为先。百岁老人王春娥,家中四世同堂,生活幸福美满。几个儿女每天轮流照看老人。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自理,从来不愿给儿女们添麻烦。她常高兴地说:“儿女们守着我,孝敬我,对我非常好,我现在很知足了,这都是党领导的好。”
在北水屯,处处彰显着这个小村庄的文化韵味。走进村史馆, 这里是济水文化集聚的中心。墙壁上挂满济水文化的有关图文,文中详细介绍了济水的发源地,济水的流向以及济水文化的渊源流长。其中有古代诗人李白、文彥博、白居易关于济水文化的诗篇和济源水神一一温造的详细介绍。济水河畔的济渎庙,堰头、西水屯、北水屯、南水屯、罡头、马头等几个村庄的图文都展示在村史馆内。

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秧歌队和腰鼓队,在重大节日中,腰鼓队和健身秧歌队的成员,用欢快的腰鼓声,优美的舞姿,为节日增添浓浓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北水屯村民的情操,增添了村民的情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北水屯,这个原来并不出名的小村庄,现在已是全市有名的“文明居委会”和“先进居委会”,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示范村。文字村标,水彩墙画,文化墙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站在屯水街中,两边青砖瓦巷,绿树荫荫,花红草绿,流水依依,环境优雅谥静。正如门联上写得:“汇绿居安烟蒙屋后清风竹,衔溪抱翠雾绕街中凉心亭″。
北水屯,以她独特的风貌,借着改革春风的浪潮,展现着她别具特色的美!

作者简介:任正义,女,河南省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爱读书,喜花草,平平静静做事,默默无闻做人,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