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柳青式的作家也富起来
——从影片《柳青》所想到的
文/董惠安
本文的题目原定为《让作家先富起来》,细一想,很不妥。一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已经在四十年前实施,该富的人群早已经富起来了。而这群人中好像没包括作家们,事实上作家们也就没在“先富”的行列,有路遥为筹措进京参加领奖仪式盘缠而感叹爆粗、陈忠实时不时想去“养鸡”的事实为证。二是喊出“让作家先富”口号,这是要招人骂的。社会早已为中国作家及文化人准备好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淡泊远志、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高尚格言,虽然马克思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多年前曾看到某市文化部门为作家艺术家分配房子而闹得沸沸扬扬,领导气得大发感慨:看看人家鲁迅,从来没要求国家和单位给分房子!我听到之后,对敬爱的鲁迅先生的崇敬又多了几分。我当时就想,鲁迅担任了十四年的国家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不要求国家单位分房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牛!可他是怎样致富的?为给父亲治病家财早就送进当铺啦,没多少遗产可继承,后来他在北京买四合院,一人养活两个弟弟及家人,是曾有过经济窘迫的感觉。可他的经济难题如何解决的呢?我请教过几位专家,专家语焉不详,只告诉我鲁迅的经验不可复制。后来听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曾怦然心动,也见过有的作家放下面子下海经商、摆摊叫卖的案例,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于是就默念着“安贫乐道”的格言,让自己的清贫着陶醉着乐呵着。而直到最近看了电影《柳青》,又动了“让作家富起来”的心思。
之所以把题目改成《让柳青式的作家也富起来》,是因为在网络中发现,新一代年轻作家群体已经通过如今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改编网络游戏——版税获利”的致富模式,搭上了文化市场的产业链,不少人和房地产大亨、当红明星一同挤进了富豪榜,远远地甩开了柳青式的土老帽“山药蛋”作家们。他们与生俱来地没有柳青、路遥、陈忠实式的使命沉重感,而多得是青春浪漫和创业励志豪情,与柳青作品的苦茶味道相比,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可乐雪碧、咖啡的爽口,或者是鸡汤的鲜美。与柳青式作品的驱邪疗疮效能相比,他们的网红作品更像是美肤养颜佳品;而与他们的经济方面的富足程度相比,柳青式作家们更像是“扶贫对象”。一些网红作家已经到达致富的彼岸,而“柳氏”作家们还在脱贫的河流中“摸着石头”呢。当然,与年轻的富豪作家们“穿越神剧”式的、“桃花春风”式的、“舌尖眼球”部位的娱乐作品相比,柳青们的作品更像是苦涩的入骨补心的灵芝山药;与他们林荫道漫步、迪厅狂舞式的创作状态相比,柳青们更像在无人的深山中的攀援、采撷和发掘,寂寞和艰险是注定的。而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征途中,还真需要有人穿着粗布草履在寂寞中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去品鉴苦涩,像屈原那样上下求索,像柳青那样身居破庙胸怀天下。这也是我能硬着头皮坚持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因和底气。
现在言归正传——先谈柳青式作家富起来的好处,除了他们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更好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之外,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先富带后富”。鲁迅当年扶持过不少青年作家,还给西安易俗社捐赠过五十块大洋。柳青几乎捐出了《创业史》的全部稿酬两万多元(顶如今的上百万元),帮助长安县农民搞水电。陈忠实也用自己的版税稿酬创办了“白鹿书院”,以扶植更多的青年作家。
以鲁迅、柳青、陈忠实等人为参照,看看作家怎样才算“富起来”?以我之见,作家的“富”,其要素应是多维的,简言之,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
先从物质条件说起吧:起码要有一日三餐之保障,有一个遮风避雨的窝儿,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起码有一台电脑并连着网。柳青创作时有座“破庙”,“庙”里有个马葳为他忙活三餐。陈忠实有座“原上老屋”,还有老婆定时送馍。相比之下路遥要恓惶得多,写《平凡的世界》时虽然住在煤矿招待所,但夜半肚子饿时想啃个馒头却是很奢侈的事。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亭子间没有出现过著名作家。鲁迅小说《幸福的家庭》中的那位经常受到柴米油盐困扰的青年作家,饥肠辘辘地构想“家庭幸福”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未成大器。
从精神层面上说,较为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文盲大概率地成不了作家。当年的那位写过“半夜鸡叫”的扫盲作家是例外中的特例。有位资深评论家说过,作家要有两种以上文化的撞击,譬如鲁迅从绍兴到日本,职业上从学医到写作,以及知青们由闯将变身为接受再教育对象,这就形成了“两种以上的文化”拥有者高屋建瓴的视角。而“两种以上的文化”就是他们宝贵的财富。不过获得这笔财富是要付出不小成本的。
此外要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说时间对于作家来说就是黄金。与之配套的是作家还应有丰富的经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必答,而“敢于冒险”“曾经沧海”是选答。
最重要的“财富”,则是作家高深的精神境界。这酷似武林高手的功夫段位,而这一条完全靠自己的修炼和悟性。很多作家在这方面分出了高下。
我认为,我为中国作家的归纳的“富裕”标准不是很高。曾经的专业作家们基本都能达到这样的条件——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住房,发表作品还有稿酬,可以经常被组织采风深入基层,甚至可以挂职副县长等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难达标。当然,业余作家们就得努力一把了。当作协不再养专业作家时,业余柳氏作家们的致富就得各显其能自创条件了。
可能有人对我的这番说法不以为然,有人认定贫穷才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不是最近就有“农村土猪要拱城市白菜”励志新口号吗?还有一个古老的“贫穷出作家”的经典出自西班牙的一位和塞万提斯同时代的国王。当一位到访的外国元首看到写出了惊世名著《唐吉坷德》的塞万提斯还屈身于一个下等小酒馆的楼梯下、在妓女赌徒酒鬼来来往往的环境中写作时,建议国王能从国库中拿出金币,帮助塞万提斯走出贫困,以写出更好的小说,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国王却说,塞万提斯得到金币后,只会花天酒地,就顾不上写什么小说了。外国元首叹息道,为了让世人能读到塞万提斯的精彩小说,还是让他继续贫穷潦倒吧!
我不知这种理论是否可以和中国清贫作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知道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在被追债被羞辱的过程中产生创作灵感的经验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只知道,中国有“饥饿生盗贼”“愤怒出诗人”的说法,饥饿中的塞万提斯嘲讽的是“末代骑士”,而被频繁追债的巴尔扎克揭露的是法国十九世纪的“人间悲剧”。我想我们当今火红的时代实在不需要过多的饥饿型的、愤怒型的诗人和作家,他们整天肩上扛着一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在讴歌生活方面总是缺位或言不由衷。
再次言归正传——让作家富起来的理论观点有了,现在就谈作家如何富起来的可操作的路径问题。在致富的途中要“摸着石头过河”,该摸哪一块“石头”呢?
就我个人的“作家梦”的体会而言,认为还是先谋求一个较为稳定的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为好。我个人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只算是个省作协会员证的拥有者。俗称“领证”了的。我对于天上掉作家致富的馅饼是不抱幻想的,因为我记得鲁迅早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就谆谆告诫过——
从前海涅以为诗人最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在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上帝请他吃糖果。在现在,上帝请吃糖果的事,是当然无人相信的了,但以为诗人或文学家,现在为劳动大众革命,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一定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说:“我们的诗人,请用吧!”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实际上决不会有这种事,恐怕那时比现在还要苦,不但没有牛油面包,连黑面包都没有也说不定......
于是我放下文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所谓“尊严”,游走于媒体、民企之间,最后落脚于某金融机构,经济上逐步脱贫:起码工资月月按时发(不存在讨薪问题),相当于八斗米的薪资(值得为之折腰),有一个安静的工位隔断,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加上金融机构漂亮女孩多,挺养眼的,偶尔在大街上见到美女,也不至于很丧眼地死盯着看。再加上单位经常在大酒店举办活动故而出入这种场合也不腿软,自我感觉还有点绅士风度,从物资到精神都挺富足的。虽然周围同事对我的这种自我陶醉感到莫名其妙,虽然受到学金融起家而坐上金融高管大班椅上的同龄人的颐指气使甚至羞辱,虽然离致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我心中还是时时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而且是个温饱型的作家并且醉在其中。然而当我清醒的时候,还是能意识到,作家要自费出书,要自我包装吹捧,钱袋还是瘪瘪的,经济上还是有致贫风险的。
我有时想,柳氏作家们能套用个体户发家致富的路子吗?难。加上已经过了那个允许摆摊的年代机会窗口期。“互联网+”的时代要摆摊也只能开网店。这对于快要拿老年机的柳氏作家们有着不小的障碍。
靠稿费致富只是一个梦。在稿酬明升暗降,有的刊物甚至没有稿费了的情况下,稿费增幅远远追不上物价增幅的情况下,这块“石头”还是摸了白摸,不摸也罢。
版税制是一条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作家有此中大奖般的幸运。能切到版税蛋糕的,一是你的作家名气要很大,大到不管你写出什么书都像张艺谋的新片一样引起热追,给出版社带来滚滚财源;二是你是突然冒出的横空出世的新锐,作品刚在网络上贴出,就被影视星探发现,砸下重金购买版权,你和出版社一起分享豪华蛋糕。可惜柳氏作家群体中还没见到有如此的鸿运。
若论柳氏作家们的优势,书画作品乃一强项,以书法养小说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所以,作家群体中书法家浩浩荡荡,也就不难理解了。我的同学实力派作家方英文认为,文学与书法原本是和睦的夫妻,不知何时离散了。他用毛笔书写长篇小说《群山绝响》历时三年,一朝引起小说和书法界的轰动,极受收藏家青睐,已开始坐地升值。后来他又以《复婚》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优美而和谐地描述了作家和书法破镜重圆的故事,为作家卖字卖画的合理性呐喊了一把。于是,柳氏作家们不是在售卖书画的现场,就是在奔向售卖书画的路上。
当然,有纵横捭阖手段和智慧的作家们还可以开办文化写作公司或工作室,专给企业家、老革命写报告文学、回忆录、红色家史等等,或者某些企业需要一个文胆,机会也不要轻易放弃,就权当作家在某行业的一种“潜伏”,当做一种“认识社会”的机会。这些都是涉过致富河流时可以摸到的“石头”。
当然也有来钱快的路径,比如炒股,鉴于目前股市低迷,这种思路不鼓励;还有送外卖来钱快,但这种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此种路径也不提倡。
听说还有一种充满柔情和浪漫的致富路,就是有富婆富汉包养的事,如果真的两情相悦,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考虑。但有一句格言在提醒:温柔乡即英雄冢。在这般富裕豪华的温柔乡里,失落了文学梦想,岂不是违背了初衷?
话说到这儿,我忽然杞人忧天地想起另一话题,就是富起来的作家“返贫”的可能性问题。作家成名、赚钱之后兼职多,会议事物多,前来围猎的美女多,朋友圈变了,“精神返贫”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原本打算开公司赚钱,养活纯艺术作品,结果在灯红酒绿中忘了初衷,“穷得只剩下钞票了”。或者躺平在温柔乡里,江郎才尽了,成了富豪的玩偶了,反认他乡为故乡了,这无疑是一种真正的返贫。尔后若要再搞扶贫,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董惠安 20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