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我不顾一切地迎着风”——读《未了》,进入了李商隐的境界
原创 柳袁照
许多事情都是偶然的,我认识高适校长是偶然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有一个试验区在广州,有一次应邀参加了他们在荔湾区的一个教研活动。会上,认识了高校长,开始并不友好,我讲诗的回归,讲诗应该回归到中小学校校园,讲师生要有诗意,不料遭到高校长的反驳,尽管很温和,不过感觉到她的“对抗”。正好当天下午我在那儿有一个讲座,我邀请她不妨来听听再说,她立即说可能来不了,学校事情太多。后来,她竟然来了,坐在会场一隅,直到结束我都没有发现她来。
几天之后,我竟然收到了她的诗作。她说,竟然内心深处也有一个诗人潜伏着,只是沉睡着,竟然被一场讲座被唤醒了。两年之后,她竟然告诉我要出版一本诗集,书名叫《未了》,恳请我给她写一篇序。这是我愿意的,我一直主张老师要有诗意,要是有诗意,校园才有诗意,学生才有诗意。学校是社会的未来,学校与学校里的人都是诗意荡漾,如春风扑面而来,如何不是这个时代的幸事呢?
一、“我不顾一切地迎着风,在空气中感受你的到来”:执着,百般爱的无奈,有李商隐《无题》的遗传基因。
《未了》收集了99首诗,那一定是诗人精选的。我没有问:为何诗集取名叫“未了”?因为读诗,最好不要听作者解释,一切让诗作本身说话。
“未了”,一定是“情未了”。什么样的情呢?读完99首诗,那种情感是我曾熟悉的。我素来喜欢李商隐的《无题》诗,都是爱,满满的都是爱情,原来高校长的诗,有李商隐的遗风。读了《未了》,自然会想到李商隐的《无题》。《无题》中经典的诗句,我们大家都熟悉,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只知解道春来瘦, 不道春来独自多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等等,都是爱的绝唱。《未了》也充满这样的情愫,比如,“我不顾一切地迎着风,在空气中感受你的到来“(《路过》)、“ 明明雪下在那头,融化的却是这头,那远方的雪人啊”(《南方雪,雪非雪》)等等,那种深情,一会儿不顾一切,一会儿欲说还休。
李商隐的《无题》诗,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朦胧,却未知缘由,《未了》虽然每首诗都有题目,不过,从这些题目入手,还是把握不住诗的本意的。主题的空间,似乎有些扑朔迷离,读《未了》,与读李商隐的诗一样,需要读者再创作,运用联想的手段,去诗中驰骋、求索。比如《未了》中的《路过》:
阳光狂泻
盖住了我的脸颊
冬风拂面
撩起了我的短发
一定是远方的大山想我了
大海念我了
托风儿来看我了
我不顾一切地迎着风
在空气中感受你的到来
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在这个冬日结束之前
我们是要见面的
无论走在哪里
都要相约一起
一起晒冬日暖阳
一起笑而不语
一起走走停停
一起停停又走走
然后
一起相知又相离
这个冬天不太冷
因为有念着我的山
想着我的海
还有惦记着我的你
下一个无约之约
还会如约而至的
可以想象是谁?有谁?大海、大山象征谁?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发生这个故事?特定的约定,到底是什么约定?可以想象一个特定的时辰,又可以不断转换。这首诗情感的变化是它的“故事情节”,情感的高低起伏,既是诗人的情感经历,也是读者的情感体验。需要读者融入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审美观照,才能真正完成阅读。
对爱情的向往,是人类永恒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与最美的表达。所谓爱情,包含着爱慕、追求、伤别、遥思等情感的内在体验,或悲,或喜,这种感情体验是神圣的。高校长的《未了》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皆为这样的情感体验与流露,它们之间有文化基因的紧密联系。
二、“ 冬至却已至,该走的便走吧”:凄美,诗人一时的情绪,定格成美好的永恒。
诗人的经历与其他人不一样,诗人敏感、敏锐,这样的敏感、敏锐在生活中并不一定是好事,假如把自己敏锐感觉到的认识,不管合适不合适,及时作出反应,可能会惹事情。可诗人一旦写成诗,就不一样了,那种本真、本色会让诗作很纯粹。李商隐应该是一个敏感、敏锐的人,他遇见的人、事,有时不如人意,让他沮丧、失落,乃至忧郁,转化为《无题》之后,我们体验到的他诗中的那些所谓“郁结”、“忧伤”,已经不仅仅是这种感情本身,而是一颗孤独的伟大灵魂。
《未了》也是,诗人运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抽象的观念被赋予具象,凸显了生命的质感。《未了》中的《至冬至》,反映的就是所谓沮丧、失落,乃至忧郁的情绪:
说好的叠翠流金呢
说好的橘绿橙黄呢
那只属于秋天的颜色都还没看够
冬至便已至
说好的秋日暖阳呢
说好的静好时光呢
说好的那个你,和这个我
那只属于我们的诗都还没写完
冬至却已至
该走的便走吧
要来的终究会来
说好了的事,都没有兑现,那是如何地不尽如人意?对这些温情的责备,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味曾经的约定,回想或想象,象慢镜回放一样,这种体味是伤感的、无可奈何的,体味那期待已久,终究没有到来的“情景”“场面”,既温和又亲切。诗中都是细节,寄寓的是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让人动容。
这首诗表明诗人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随缘”,该来的让它来,不该来的就自觉的放弃。正是这种态度,更是无奈和失落。一颗柔软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情。李商隐《无题》中有这样的诗句:“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与《至冬至》不是同样的感受吗?还有“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同样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被诗人酝酿以后,优美的诗篇。又如《涅槃》:
我艰难地爬到了树上
一棵掉光了叶子的千年古杨上
却依然分不清方向
像一只没有脚的鸟
永远都停不了
飞啊,飞啊,撕心裂肺
我知道
我不可以有落脚地
可是
我想知道
我到底有没有栖息地
如果有
那是哪里
诗人假设的这一情形,是非常的情形,她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以表达对失去的爱所承受的苦痛,“ 我艰难地爬到了树上,一棵掉光了叶子的千年古杨上,却依然分不清方向”,诗人的绝望,非理性,又理性,诗人表述心志,好像是不甘绝望。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可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表达得是如何地充分啊?
三、“ 风却溜得无影无踪,在最冷的时候”:温婉,炽烈的情感,却是平静地表达
《未了》是诗人的追忆与追求,是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是生活的事实,但一定是精神生活的事实。我从《未了》想到《无题》,我从《无题》想到《未了》。《未了》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但是她的表达确是温婉的,不管是如何热烈的情感,转化为诗之后,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优美的境界之中,《树与风》便是如此:
在最冷的时候
风遇见了树
一棵掉光了叶子的树
风从树丫间穿过
树想抓住风
风却溜得无影无踪
在最冷的时候
树告别了风
不带去一片叶子
不带走半丝幽怨
一个留在原地
一个去了远方
一往情深,叙述却很平静。这首诗是决断,是缠绵悱恻之后的清醒,创造了一个断然清爽的境界。这是该有的人生态度,与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等,是一脉相承的。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关键在于能够放下,一时放不下,也要暂时放开一阵子。《未了》中的《空白》,就是一种摆脱:
沏一壶清茶
品一本天书
发一刻小呆
几米阳光
三五飞鸟
一丝念想
成就了闲暇里的空白
喜欢给时间留空
喜欢给岁月留白
什么也不用说
什么也不用做
让思绪慢慢沉淀
让空气渐渐清新
让人足够干净
一句让人“足够干净”,是发自内心的“宣言”,或许是因渴望无望实现而作出的抉择,当人们无法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最好的面对就是忘记并换一种姿态,重新开始。其实,这种决断也是无可奈何,正如《再也不见》所表达的:
正月里
一半花开
一半愁来
忧郁的色彩
融入梦里来
我躺在二月的怀里哭
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什么都不说
活着就是最好的独白
《未了》是一本校长写的诗集,是诗人对生活领悟之后的表达,表达的是爱、是情,而表达的方式,以诗言志,这是优秀的传统。今天在中小学写诗的人不是多,而是少,这与我们诗性的文化传统是格格不入的。《未了》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幸事,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满腔热情地迎接中小学诗的春天的早日到来。
2021年6月14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