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高万红,现供职牡丹江供电公司。曾就读萧红文学院作家班、鲁迅文学院11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鲁迅文学院首届全国电力作家高研班。出版长篇小说《雪落忽汗河》、诗集《忘忧居琐事》,为新中国60周年献礼图书、黑龙江红色历程图书、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出版图书。著有长篇小说《白桦林》获国家电网公司中长篇小说奖。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牡丹江市作家协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席、黑龙江省宁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喜爱古琴,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琴会)理事。曾被省总工会、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评为黑龙江省文艺工作者优秀个人。

有电就有炮,有炮就反攻
作者 / 高万红

采访过文章中的一些前辈,至今被他们的事迹和真情感动,只可惜图片保存的不完整了,但是我能更深入了解新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二三事,我是幸运的。再次向文中采访过或没有采访过的电力事业前辈们致敬。
——作者

(作者高万红向部队赠书)
牡丹江,满语牡丹乌拉的译音,意思是弯曲的江。
牡丹江流域历史悠久,其中有数千年之久的新开流文化;有蒙着神秘面纱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唐代时这里曾建有亚洲第三大都城;300多年前,努尔哈赤从牡丹江流域兴起。
牡丹江:一座英雄的城市。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牡丹江人民奋勇抗战,仅在镜泊湖连环战一役中,就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旅团。这里有八女投江、有林海雪原杨子荣剿匪;
1945年8月14日,牡丹江市解放是全国最早迎来新中国曙光的城市之一。

何纯渤:新中国电力事业第一人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牡丹江专署电业局正式成立。
"翻身解放做主人,艰辛创始守业勤",这句话出自牡丹江电业局第一任局长何纯渤的一篇回忆文章。70多年前作为延安到东北的接收人员,电力部老领导何纯渤老人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人。
何纯渤,"开创新中国电力事业的第一人"(引自2005年《东北大学校报》)。1914年生于辽宁凤城,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大学,1935年参加革命,是"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活动目击者和参加者,西安事变发生时,张学良亲选六名东北大学的学生“看守”蒋介石,何纯渤便是其中之一。1937年何纯渤奔赴延安,从1945年起他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东北电力事业的恢复和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何纯渤先后担任东北电力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燃料工业部基本建设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务。
资料记载:从1954年至1982年,在何纯渤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独立自主的建成三条“三个第一"的输变电工程:第一条超高压220千伏松(花江)东(陵)李(石寨)327公里输变电工程;第二条超高压330千伏刘(家峡)关(中)汤峪变电站534.2公里输变电工程;第三条超高压500千伏平(顶山)武(昌)594.88公里輸变电工程。这三项工程堪称我国输变电事业的三个里程碑,也为我国今后电力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称何纯渤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第一人”,是因为从1945年日本投降时起,他相继负责接收了沈阳、长春、牡丹江等地的伪满“电业株式会社”。

在延安:他奉命参加接收东北
1945年8月15日夜,是延安的狂欢之夜,日本投降了。何纯渤和所有的延安人一样,高举着火把灯笼,敲锣打鼓,彻夜欢庆。
著名女作家草明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8月15日那天晚上,在延安忽然满山遍野响起了欢呼声。回头看时,山头上,窑洞前,全点着了火把。"我们胜利了!”、“日本投降了!”,欢呼声回荡山谷,震撼大地。延安,不!是全中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之中.....
就在前一天的8月14日,数千公里之外的牡丹江市已经解放。此时党中央作出决策,快速进军东北,为将来的解放战争建立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8月28日,何纯渤夫妻二人和延安居民一同到延安机场送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何纯渤和夫人蒋寒梅已经被编入接收东北的干部队伍。28日下午,这支三千多人的队伍向东北挺进,他们浩浩荡荡出发,历时二个月抵达沈阳。
1945年10月27日,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正在对一位年轻人郑重地说:“你是队伍中唯一学电机工程的,所以让你将大城市里的电灯、电话、电报、电机等凡事带电的都管起来。”这个年轻人就是何纯渤。
这一年11月3日,何纯渤正式接管沈阳的“南满电业株式会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使沈阳全市大放光明。很快抚顺、鞍山、阜新、本溪、铁岭也都恢复送电。1946年年初,解放军撤出沈阳,何纯渤又随中共中央东北局进入长春。4月14日何纯渤奉命接收的长春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和丰满水电站,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电。
1946年解放军相继被迫撤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其原因是苏联依照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将东北行政主权交给了国民党,国民党的军队很快占领了锦州、沈阳、长春、吉林、蚊河等大片土地,隔断了东、南满和南、北满的联系,解放军还先后放弃了丹东、通化等地,处境十分困难。
特别是在1946年国民党又占领了沈阳至长春的铁路主要干线,此时解放军在东北的粮食、煤炭、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原料都无法向前线运输和供应陷入困境。
从延安到沈阳,从沈阳又到长春,一路艰辛。不久,何纯渤随东北局撤到哈尔滨,考虑到牡丹江地区在全国解放事业中位置越来越重要,这里日益成为解放全中国的东北战略大后方,故而牡丹江地区电力事业的恢复与重建迫在眉睫。此时,何纯渤想起了东北局彭真、陶铸等领导的叮嘱。

在东北:他领导修复镜泊湖水电站和东北电力网
根据何纯渤本人请求,他奉命赶赴牡丹江市,恢复牡丹江的供电,修复镜泊湖水电站和东北电力网。
谈到牡丹电业局,首先就不能不对牡丹江的电力发展史先写上几笔了。牡丹江虽然地处崇山峻岭,林海雪原,却没有丝毫影响到牡丹江地区的电力发展。120多年前中东铁路通车,此时在牡丹江地区,电力事业已起步。其中,有沿铁路线设立的小型发电机组所提供的电力,有官方出资的小发电厂,有个人集资兴建的个体电灯厂等。虽然技术设备还极其落后,资金和器械极其匮乏,但是却已步入萌芽阶段。到“九一八"事变后,牡丹的电力事业全部被日本侵略者控制。
1931年“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牡丹江支店"成立,后改称"东满支社",下辖牡丹江、延吉、佳木斯、东安四个支店。日本侵略者从此开始了在牡丹江地区疯狂的经济掠夺。1945年8月8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宣告:"苏联从明日起对日进入战争状态。”8月9日凌晨,当苏联军队越过中苏边境,正式向日宣战,日军已经意识到末日的降临。
两天后,日冠对牡丹江地区的发供电系统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8月12日,日寇对位于牡丹江市区的牡丹江发电厂的四台发电机组进行了疯狂破坏,同日,牡丹江一次变电所的主变被日本人放油烧毁,牡丹江发电厂全厂停止发电。13日下午,离牡丹江市区一百多里的镜泊湖发电厂也遭遇劫难,镜泊湖发电厂建于1937年日伪统治时期,主体工程1938年12月开工,1941年10月安装设备,向牡丹江、延吉等两地区供电。
1945年东北光复时,电站遭到了日寇的严重破坏,生产设备破坏殆尽,房屋及生活设施被焚烧成一片瓦砾,成了凋零破败的废墟。
日本人不仅破坏了发电厂内生产设备,也没有放过厂区内的民用设施,他们惨无人道的烧毁了厂区内的家属宿舍及生活用房,镜泊湖发电厂处于完全瘫痪状态。

1940年到牡丹江电厂参加工作的孟书恒亲眼见到鬼子令人发指的暴行,“日本鬼子把发电厂的发电机、厂房和发电厂的变电所、设备仓房、油库、材料库都一把火给烧掉了,整个牡丹江地区几乎一片黑暗,当时大家所面临的是难以想象的极端的困难!"
为了尽快恢复牡丹江地区的供电,于是许多人自发地组织维护电力设施和电力设备,年近九旬的李光复讲述起70年前的往事时,依然很激动。
李光复,1939年作为一名临时工进入“电业式会社”,一年后他转为海林(距牡丹江市区十余公里,现为海林市)电业所的“常佣夫”。电业所里的组长都是日本人,管理人基本都是当地朝鲜人,而所谓的"常佣夫"就是干活最累、报酬最少的工人中的最底层。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海林时,李光复和大家一起跑到海林的东桥迎接,此时海林和牡丹江一样正处在动荡之中,李光复找到一位吴国宝的同事,两人一合计同时又联络了五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变压器、配电室等。
除了李光复、吴国宝之外,其他的几个人都不是原电业所的工人。作为报酬,一个月为每个人提供一百斤粗糙的高粱米,这时海林电业所的家当几乎被抢光,李光复几个人提出要想办法恢复海林电业所内的供电,他们I翻遍了全所每个角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一副脚扣和三个紧线器。
牡丹江地区的冬天异常寒冷,而海林又是被称作“林海雪原”的地方,几个人大冷天穿着单鞋,腰里系着草绳,衣着单薄,寒风中只能轮流.上杆,在电线杆上工作十几分钟就要下来暖和一会。当时日本战俘被关在早先的日军兵营内,由苏联红军看守,其余部分线路经过战俘营,常常是李光复几个人辛辛苦苦地修完,没有多久线杆竟然被日本战俘砍断,用来烧火做饭……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46年何纯渤来到牡丹江,这年的四月省会设立于牡丹江的绥宁省民I主政府刚刚成立,这在东北的边城虽然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但仍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何纯渤所负责接收的是牡丹复兴工程局(后改为建设局),主要管理电业、土木、水道、电报、电话等公共事业中的电力事业部分,1946年10月16日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成立,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是在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I会和绥宁省政府领导下,同时成立了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秘密党支部,由何纯渤的夫人蒋寒梅担任支部书记,共有中国共产党员六人,开始秘密组建党组织,以着手恢复生产。
筹建之初,只有伪满留下来的部分业务规程、法规和管理制度,当时为了听取群众对发电厂、营业所等如何管理的意见,何纯渤最先约请了邵同顺、刘永江两位老师傅到办公室座谈。
当两位老师傅在何纯渤的门外轻轻敲门时,何纯渤接连喊了数声“请进”“请进"……,可是一直没见人进来,原来两个人因为害怕而感到有些拘谨。
何纯渤拉着两人的手进屋,给他们让坐,并倒上了茶水递到两人手中,没想到两个人冲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才肯坐下。
何纯渤说:“今天请两位来,是想听听我们如何工作才能管好咱们的电业局?”
沉默了片刻,突然刘永江猛地拍桌而起,“他妈的,今天我才知道我是个人了!”
何纯渤再次拉起两人的手说,“不只是人,你们还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主人!”
这时邵师傅也开口了,“这十四年,日本鬼子把我们害得哪像个人样了?”
此情此景,三个人都十分激动,何纯渤紧接着说道:“如今解放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队伍,你们是主人,是国家的主人,是人民政府的主人,你们回去和全体工人讲清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有政府、有军队了,咱们工人现在什么都不用怕了,这个主人咱们工人是当定了!”
事后,蒋寒梅同志提出要创编为“人民服务”的自己的电业法规、电业规程、电业管理制度。于是从何纯渤到各科室干部分片到营业所,与工人接触,调查了解,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历时3个月,终于在1946年10月编写出第一部属于人民自已的电力法规,在1947年正式实施。

何纯渤:全面开展物资还家运动
有句顺口溜是七十多年前,参加牡丹江地区供电线路抢修的工人们编的,事隔70多年,还有一些老工人能清楚地记得这二十八个字——
两亭两头对着干,全线半月就送电
大小搬动地方办,生活沿途群众帮
而顺口溜里提到的"两亭"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一荆文亭、杨华亭。
1946年10月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刚刚组建。
10月28日著名炮兵将领、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找到何纯渤。朱瑞说:“纯渤同志,有电就有炮,有炮我们就可以反攻了!”在何纯|渤听来,朱瑞的话就是动员令,这也是在给刚组建的牡丹江专署电业局下了十分紧迫的战斗任务。
何纯渤当即表示:“好!我多发电,你多生产炮弹,解放全中国!”
确保军工用电,支援解放战争,成为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的当务之急,何纯渤随即责成电业总局办公室主任蒋寒梅组成专责小组,分工负责,以军工用电为全局第一重任。
作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牡丹江恢复供电的形势迫在眉睫。当时正值部队从长春撤出,牡丹江电业局姚大本等多名同志护送支援恢复牡丹江供电的专列,共计五节车皮的设备和电力器材,一路上遭到敌人飞机的轮番轰炸,几个人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此时镜泊湖发电厂机组已修复并发电,但是为牡丹江供电的100公里左右的镜牡线受到严重破坏。
全局紧急动员,并在线路沿线开展了“物资还家运动”,很快修复线路的电力器材和设备准备就绪。荆文亭为队长的二百多人的抢修队伍从镜泊湖向牡丹江市修建,而杨华亭为队长的240多人的队伍从牡丹江向镜泊湖修建,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镜牡线全部修复。

镜泊湖电厂两台发电机组经过全体工人不分昼夜地抢修,将要准备发电了。但是,由于物资极度匮乏,主变没有变压器油,就是发了电都送不出去。紧急时刻,技师姚大本提出采用干绝缘变压器,不注绝缘油降压运行的方法。
这一年的11月27日镜泊湖发电厂一号发电机正式启动成功,牡丹江地区的供电很快恢复,牡丹江市场的工矿、军工、轻纺等企业迅速恢复生产。

在牡丹江:她创作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
同样见证了那段历史的还有草明,她是第一个深入牡丹江电业局采访的作家:草明。她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1913年生,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8月,日本投降,草明主动提出要求到东北工作。临行前,在延安毛主席勉励她:“今后到前方去,看见工农兵就更高兴了,才三十三岁算不了什么,六十六岁还可以为党工作好多年啊!”
在奉命接收哈尔滨邮政局之后,草明来到牡丹江电业局,1947年初她来到牡丹江电业局所属的镜泊湖发电厂,这时镜泊湖发电厂的1号机修复不久,已开始向牡丹江市供电。
在白舒荣撰写的《著名女作家传》里,介绍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当时镜泊湖发电厂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有文化的几个人也大多只读了几年书,当时还是百废待兴,生产工作十分紧张。工作时,她到运转现场看工作操作,业余时间他帮助工人搞文化活动。草明领他们学语文、算术、唱歌,也给他们讲故事、讲党史、讲红军长征……工人需要什么,她教什么,没有材料,她就现编现教。后来草明说,自己给工人当老师,但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模范事迹也哺育了她。
一次,她请求自觉护广,修复机器听老工人谈谈自己的事迹,老工人怎么也不肯讲,反倒是说别人干的如何好、如何多。草明觉得,这种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自己,在镜泊湖发电厂的那段时间,她更爱上了工厂,更爱上了它的主人——工人。
后来她调到东北局妇委工作,并在1948年开始着手以在牡丹江电业局工作的经历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原动力》,此时恰逢全国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召开,东北书店及时把书赶印出来,赠予代表们人手一册。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与工人阶级斗争生活长篇小说,老工人孙怀德巧妙地哄骗“大员”保住电厂,以及广大工人群众发挥积极性,日夜抢修,并粉碎土匪破坏电厂、杀害干部的阴谋。电厂终于发出强大的电力,城市、工厂、农村大放光明。通过这部小说,草明歌颂了新中国发展的原动力——工人阶级。
1950年出版的《光明日报》评论《原动力》时说:我们看到以显示中国工人阶级建立新世界的无可比拟的强力的原动力出现时,不能不热烈地欢呼。

震耳欲聋:有电就有炮,有炮就反攻!
转眼间,1947年的春节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的干部职工出色的完成了供电任务,有力地支援了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中共绥宁省委、省政府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决定一定要让在岗位上坚守的电业职工在大年夜吃上饺子,大年初早上,牡丹江发电厂派了五位代表来到绥宁省委书记李大章的家里。
零下40多度的寒冬,5位代表大老远抬来口大锅,带来了一大包已经包好的饺子,并请李书记邀请主席张静之同电业局局长何纯渤,—起到李大章家里吃饺子。等李大章、张静之、何纯渤3人坐稳之后,有人端出三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激动地说:“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无限关怀!十四年了,日本人压迫我们,别说白面饺子,就是橡子面也吃不饱啊!如今解放了,我们也能吃上饺子了,我们知道这是共产党让我们做了主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今后能过上好日子!”
看到李大章、张静之、何纯渤三个人高兴的吃了饺子,当时工厂来的代表们流下了热泪。一位工人代表把电话打到厂里,他说:“领导们已经吃了咱们送来的饺子了!”。这时,大家听到在电话的另一端几十名工作人不停地含泪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提起几十年前那件事,王福坤老人依旧神飞扬彩。那一年,他是镜泊湖发电厂的运行工,不过让他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赴北京参加“全国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这一天王福坤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1956年4月25日。
1949年初,整个东北全部实现送电。
1947年5月1日,在牡丹江市召开了“劳动节纪念大会。在海林工作的李光复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议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亲自带着李光复等电业职工来到牡丹江火车站,这里24列火车昂首待发,每列火车有32个车厢,共计1500门大炮,炮筒林立,场面雄伟壮观…
“有电就有炮,有炮就反攻!”24列火车在隆隆声中启动了,站台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1947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反攻的炮声终于响彻云霄!
70多年前,牡丹江专署电业局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是那一年,我的奶奶亲自送我二大爷当兵去了前线。他参加了东北剿匪、新中国解放战争,后来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他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评委简介:
敖超: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
朵拉:著名作家,马来西亚专职作家画家,在世界华文文学界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多次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采访。
金波: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宁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专职作家。征文作品将在金波主编的巜宁古塔作家》展示。
大赛书法题字:
关治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牡丹江书法院名誉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