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敬老节前夕,我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情系夕阳,关爱老人”敬老节慰问专场演出。其中《永远的妈妈》这个节目一下子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它讲的是一位老兵对战友的承诺,是真实的。故事从50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极其感人。
老兵叫顾祖恩,他的战友叫顾森源。当年,他们俩同住在川沙县顾路区新华村,顾祖恩是县人武部干部,顾森源是乡里的民兵。1953年1月,他们一块穿上军装,从上海出发,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一定要照顾好他。”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的顾祖恩,一路上这样想着,虽然他比顾森源还小3岁。
部队目的地是朝鲜的常德里。火车驶进朝鲜后,在阳德停了下来。阳德与常德里相距500多公里,这段路是敌人的封锁区。白天,美军飞机气焰嚣张,对我前进部队造成很大威胁。时间不等人,部队只能夜行军。当地的气温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手碰上冰冷的枪管,都会撕下一块皮。顾祖恩和顾森源背着背包同战友们一道奔跑在崎岖不平的夜间山路上……
10天后,部队赶到了常德里。顾祖恩分配在志愿军第24军72师榴炮团,顾森源进了该师214团3营步兵连。有一天,顾祖恩找到了顾森源。“森源,我们就要上前沿阵地了,这几天我常看到从阵地上抬下来牺牲的战友。我家里只有奶奶一人,万一我牺牲了,奶奶就靠你了。”“祖恩,我们谁都不知道上了阵地结果会怎样,如果我光荣了,我的父母亲和一个妹妹那就拜托你了。”两人的真诚之情,在双手紧握的瞬间变成了永恒。
顾祖恩上了上甘岭的主峰——五圣山,顾森源的阵地在上甘岭597.9高地。自各就各位起,他俩就失去了联系。

到了6月,金城反击战打响了。这是一场对全局至关重要的战役,从一开始就打得很惨烈。我志愿军英勇善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硝烟还弥漫着整个天空,顾祖恩从阵地上一下来,就立即奔到214团3营打听顾森源的消息。让顾祖恩不敢相信的是,在顾森源所在连队只剩下的3个伤员中,没有顾森源的身影……
一个月后,所有牺牲在上甘岭的志愿军,全部葬在了下甘岭。要离开朝鲜了,顾祖恩久久地望着下甘岭,情不自禁地流下伤心的泪水。他的同乡战友顾森源永远长眠在下甘岭这块土地上,他俩永远地在此作别了!
1956年春,顾祖恩回到了家乡川沙,分在县委机关工作。从那天起,他就走进了战友顾森源烈士的家,从此担起了“儿子”的责任。

翌年秋天,顾祖恩的“爸爸”去世了,他便把“妈妈”从新华村接过来,住在县委机关大院的宿舍里。妈妈生病住了3次医院,做了2次大手术,他始终不离病床,帮她洗脸擦脚、翻身盖被。同住一个病房里的人很是羡慕,说有这样的儿子真是做母亲的福分。床前尽孝,为的就是当年对战友的承诺。
1996年6月,顾祖恩退休了。年龄大了,心脏也不太好,对妈妈的照顾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知儿莫若母。妈妈执意住进了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自那以后,顾祖恩常常在晚上散步的时候,到福利院去看望妈妈,生怕她有什么不习惯。每逢中秋或春节,就把妈妈接回来一起过,让老人家始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说到这,顾祖恩老人从屋里拿出顾森源烈士的照片,他向我解释,这是顾森源烈士参军前拍的照片,穿上军装到部队后,还没来得及拍。看着当年年仅23岁的顾森源烈士的遗照,想到他妈妈这么多年来得到的照顾,我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诺千金啊!50年过去了,如今已68岁的顾祖恩老人,依然如初地爱着这位91岁的妈妈。
(作者的话:这是2004年12月的采访稿件,当年顾祖恩68岁。17年过去了,顾祖恩老人今年应该85岁了。仅以此文致敬那些可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