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交给文学之后
一一读宁慧平随笔《与自己讲和》
文/老悟
为什么要与自己讲和?能讲和吗?怎样才能平息一场心灵之战?
《与自己讲和》作者宁慧平是一位正在茁壮成长的作家。正值旺盛创作“妙龄”期的她,令多少同为码字者羡慕呀!早些年出版散文集《云淡风轻》,之后浸淫长篇,写出了章回体历史长篇小说《褒姒》,一炮走红。接着,进入省级青年创作预备队,成为为数不多的省级重点文学人才,同时,创作出了长篇儿童文学小说《妈妈在远方》,后改编成三集广播剧在央广播出;她仍马不停蹄,写出了又一部长篇小说《迎着光往上游》。无论是男是女,是初入道,还是老胳膊老腿的写作人,弄长篇可不是闹着玩的。远的不说,就身边的实力派作家,谁又不是被文字折磨着:路遥,陈忠实,红柯……我真为《与自己讲和》的作者担心:你确实得静下来与“疯狂”的自我讲讲了,应该放慢步伐,不能再这样“拼”啊!
作为汉台区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宁慧平,近期登上中作协之庙堂,成为汉中文坛有史以来第14位中作协会员,年内又将出版新著,真可谓喜事连连,捷报频传。可她于入中作协之后,却冷不丁抛出一篇随笔《与自己讲和》,一千九百余字的短文,字字珠玑,字字千钧,读来令人惊悚,好端端的生活,为何出现要“讲和”的棋局?不禁让人沉思。
作者此篇短文的结构,冥冥之中与“七”暗合。上帝七天创世纪,后来就有了一周为七天,人死后以“七”天为一祭期。作者的文章长长短短正好为七个自然段。在这七段中暗藏了哪些“和解”的玄机?容我慢慢道来:其一,做此文之缘起。天雨惹愁思。“如注的雨,在夜的暗黑里不住的奔跑……”她这个入笔,告诉人们:雨里,我思,夜晚的雨越来越大,根本没有停歇的意思,一直到“凌晨的微光已悄然显露”。不眠之夜,你为什么要彻夜不眠呢?一定是心灵上遭遇了“滑铁卢”,才让一个爱美的女子无法入睡。首起第一自然段,写了雨夜,长夜,思考,然后给自己提出问题,得出结论:不要再为难自己了,果断清零……可见决心之大,有壮士断腕之气!她实际抛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究竟是什么让你辗转反侧,要下这么大的“狠心”与自己讲和?!
下来,自然导入写我之“清醒的浑沌”,即谈“讲和”的因由。人生至中年,经历过许多事情,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该过去的就不用再与之较劲,再在去留得失间纠结。要学会通透通达,把“人间当做是一条河流”,要懂得“回身把江湖恩怨、世间情仇研成齑粉,毅然抛洒”,……“除了美好,不记旧人,不解旧事,不留旧伤。”争与不争,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作者在下笔之前,内心有许多纠结,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她想看淡,却无法抛弃却。接下来有个小小段落过渡,作者想快刀斩乱麻,自己劝自己:“来,端起这杯青绿的茶,沿着幽深的时光甬道洄溯。”先让纷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敲个回车键,捋一捋来时的路,看有哪些是值得怀念和拥有的,哪些是无用和必须丢弃的。这一个自然段字数不多,却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重大”作用:情绪因之而起,文章因之而行,心情因之而开朗。为什么要为往事而“纠结”,为什么要与自己讲和?因为想得太多,包袱太重,人生至此必须学会做“减法”。这就引发出了文章下面两个大段落:初识文学,以及“我的读书与写作”!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史。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有文学瑰宝的存在。那些伟大灵魂所留下的宏大诗篇和文学著作,就是这个民族从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硬核”。普希金是前苏联的精神之父,维克多.雨果是法国的精神教父,中国強盛的唐朝因李杜而名留青史。“我”因《窗外》而走近了文学,那些与強硬钢铁打交道的时光,我让书籍浸润心灵;那些优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的荣誉,是我读书励志的见证;那突如其来的的“下岗”打击所遭遇的内心失落,是文学让我重拾“自信”;那奋起直追考取新的工作,本上新的饭碗,等等等等,莫不是文学给予了自己极大的帮助。所以,必须感谢文字,感恩文学,是她们让我钻进一方清净之地审示和拷问:我是谁?我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终极的生命问题,唤醒的是作者对“浑沌”世界的认识。“长夜漫漫,我无力向谁讨价还价,亦无法责问任何人”,甚至,自觉“自己是一个低能的人”。这种无望与自责,会击垮任何人。何况是一个小女人。作者有过漫长的爬涉,她挣扎,她拼搏,她失败,但她从不言弃。为什么呢,何来如此大的能量在支撑着一个小女子的勇往直前?是文学!“我是女人,我追寻美,追寻文雅、美好、宁静,愿意做一个重情重义,热情坦荡,干净澄明的人;不喜欢狼狈,不能容忍掰下尊严,只为了妥协。”一个人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那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一边读生活这本大书,一边阅读文学书籍。她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泳,汲取思想的能量,让自己強壮。
当一个人恋上文字,尤其是文学之后,其身心必定发生某种变故,她的观察会更敏锐,思考会更深刻,描写会更逼真,问题会更犀利,想象会更丰富,留人留下的空间会更大,自己在文字中所获也就会更多。宁慧平在文字的磨砺中大受裨益。“每当自己境遇舒适,就会逃离文学沉湎庸常生活;每当被生活的耳光抽醒,惟有文学向我张开双臂。”这是发自内心的告白,唯有文学能够拯救一个人沉沧的灵魂。文学能够给人以光亮、以启发,使人不至于迷失于茫茫人海。因为你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智慧,是文学大家们越滩跨阻之后的留下的“顺道”与“捷径”。所以作者又不无概叹道:“我这样一个平凡肉身,得文学之佑,它教会我自省,教会了我和自己对话。”继而,她把对文学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她说:文学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安慰。它使我有了热爱生活的动力,它让我的心奔回纯洁和热情……”这些认识非一般写作者能够感悟。因此,我要说,宁作家的灵魂深处本就是一汪文潭,只需持瓢弯下腰去勺取就行了。最后,她还一如既往地谦卑,表达了对文学的感谢和由衷地守望:我会借这种温暖涵养良善之树茁壮成长,凭感恩之心,将坚强、善良、热情锤炼成积极向上的力量。
好了,作者与自己讲和的用意至此尽见,我简略归纳为三层意思:一是人生苦短,有许多不如意,但险滩都已涉过,无需再“纠结”曾经的得与失,看清来时的路,与过往云烟讲和;二是与文学相见,如遇良师益友,此生应无憾,没有必要再徬徨,亦无论他人评头论足说是道非,认准一条道走到黑没有任何问题。不理不睬,与世人无端的口舌讲和;三是文学给予我力量,且有了丰硕的成果,某种程度上讲已站在了巅峰(中作协会员)之上,但巅峰时刻更应清醒,应视为这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还有更长的路需要坚持前行。不骄不躁,默默躬耕,与荣誉讲和。
此时,让我想起了但丁之写作《神曲》:从失落的人之爱,到对理性的爱,对信仰的爱。最终,朝圣者获得了关于世界的知识,理解了爱欲(自由意志)的奥秘。爱的完满状态,就是兼具人性与神性,调和了求知之爱,理智之爱和信仰之爱的状态。这就是但丁关于爱的理想,也是他为纷乱的人世间开出的药方。这是一场诗意的旅程,也是一场人生的旅程。宁慧平的《与自己讲和》,不正是对爱欲(自由意志)的一个追溯与剖析吗?文学所给予人类的精神密码,有时真有神一般的“相似”,尽管有时自己并一无所知。宁慧平的这三重“讲和”,不正与《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诗章惊人的一致吗?!她在“人生的中途”所作的“讲和”,与但丁所作的“一个梦”而写出的一万四千行长诗,在某种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丁苦苦追求的梦中情人“贝阿特丽切”,不正是宁慧平痴恋着的“文学”之梦吗?!
接下来作者亦停下笔,良久静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当修行的航船驶向心理学的书海,一扇又一扇神秘的天幕缓慢打开,我在温润如玉的阳光中看到了明媚的山川与澎湃波涛,我喜欢,我愿意去探索,去搜寻……这种坚持是值得肯定的。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的是风暴与海浪,但只要把稳舵,朝着远处的灯塔航行,就一定会抵达人生的彼岸。作者宁慧平此时确实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缓行就是抵达。文学的成功就是潜心读书,获得顿悟,认真生活,获得灵感,然后持之以恒的写,写,写,自会得到上苍的眷顾,终将博弈成功获得丰硕的成果。
最后文章顺利作结,别以为这是狗尾续貂,实乃画龙点睛之笔,水到渠成,自然流露以照应题目:“我们说好了,慧平,清零,把过期梦想、浮夸人事清除掉,不忧,不惧,不畏,心甘情愿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是的,当我们与文学相遇,就是人生最好的知已,还说什么好呢?!文学一旦深入人心往往会闪烁出惊人的光环。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不乏美妙的警句,读来让人大呼过瘾,这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作者到作家的心路历程,是其无数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不妨掬取一二,赏之:
时间的倦蹄来了,驮着旷野的问卷,掷给不眠的我;
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文学的情苖已悄然种植,在地底下慢慢吮吸力量;
我无法呼唤浪花,让它变回熟悉的那块桑田;
让山归山,水归水,现实与艺术的相融相离,艺木术难以改变现实,现实却能壮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