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树林牧歌》序
胡红拴

对于一个内陆人来说,神奇的红树林是惹人向往的。茫茫洋海,茫茫林海,水天合一,海林一体,水为树生,树为水生,奇妙的地球,奇幻的大自然,也就这么奇妙地诞生出这个海与水,水与林,林与万千生灵合谐相处的生态奇妙世界。说起红树林,这使我想到了大洋彼岸那片博大雄壮的亚马逊雨林,想到了地球上那些大江大河拥抱洋海时的激动,那方雄阔与浩瀚,那方静如处子的禅修模样。也许,这些意境姿容,就是上天为红树林定制的心意套餐。
用海洋科学的术语解释红树林是这样表述的,它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的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记得有两个特别重大的新闻是讲红树林功绩的,由于事件重大,至今难忘。一个新闻事件是发生在1986年中国广西沿海的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那次自然灾害造成合浦县398公里长的海堤被海浪冲跨了294公里,而未被冲垮的海堤堤外多分布有红树林。
另一个则是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滔天巨浪瞬间吞尽陆岸屋宇等万物,海啸袭向的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死亡人数达23万人。但就是这个造成周边沿岸剜心之痛的海啸孽障,却对原可以被其毁灭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瑟纳尔索普渔村无可奈何,要知道瑟纳尔索普渔村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究其原因,功臣就是瑟纳尔索普渔村海岸上生长着的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正是这片红树林,使瑟纳尔索普村的172户家庭幸运地躲过了海啸的袭击。于是红树林的“消浪先锋”“海岸卫士”盛名也就在华夏也就在全球美名远播,也就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爱”与“美”的根来。
客居岭南的二十余年间,也曾多次亲近红树林,从与港大、港理工学者考察香港尖鼻咀,到崖门怀古台山海湾清读红树林,侨文化、商文化、农耕文化、珠江文化,亦如那海上林木的苍郁,种植心田,成为骨子里茁壮成长的文化种子。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西江支流蓬江汇合处,江北蓬莱山与江南烟墩山对峙似门,有如江之门户,故名“江门”。江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润的气候,使岭南重镇五邑地区的文化也颇具岭南温润滋厚的南粤味道,特别是江门的侨文化,更是名扬四海。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巨多,应有300多万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亦如家乡的红树林,落地生根,吸取着大洋河海的营养,守护发展着那方土地,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等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和科学家。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让江门的文化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一大批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在这片土地破茧而出,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江门诗人曾金玉,他的诗集《中国农民之歌》和《华侨壮歌》,比如散文作家李顺球的《乡野田间的古堡风情——开平碉楼与村落撷英》,都在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次的“红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征文应征稿件也颇有质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门文化、文学,特别是自然文学的实力和风貌。作者中既有生面孔,也有文学界的老熟人。他们对红树林,对生态保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在他们的笔下,在他们的文字中,都有很好的展现。《回归的红树林》《在红树林海岸上的思绪》《如果巴金重游江门》《自由飞翔在红树林上空的白鹭鸟》,一篇篇爱与思交相辉映的文章,将“红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尽情演绎。

诗,在文学,在大自然,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光亮里最耀眼的圣光,冯桢炯的《红树林,我的爱情似水般温柔》,拟人的手法,意象丰满的诗写,诠释了人们心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生活。
“守候古老的时光
期盼远方归来的心
面朝大海,我没花开,仅仅结果
我独自的修行
为的是让独一无二的爱
像海洋一样广阔
让波涛汹涌的心
像海洋一样接纳百川
我在爱的柔软与坚硬之间
一边坚强地迎接狂风
另一边温柔地面对暴雨
在岸边并不是为了上岸
也不是远行出海
我做无人相仿的森林
天下唯一的红树林
接受恒久的候鸟
飞过我的天空
栖息于我的枝头
春夏秋冬的轮回
等候一个信念
守护爱和一片纯净的蓝”
这次的征文应征作品,作者们聚焦的镜头不仅仅只是对准红树林等自然生态,更有对生态保护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人进行泼墨重写的作品。黄文婷的《红树林的呼唤》,就是一篇讴歌“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得者容扫他的好文章。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而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也正是我们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主办的这次“‘红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征文采风活动”开了个好头,这为海洋大省的广东在为“海洋卫士”红树林的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了件功莫大焉的好事。让诗留下来,让文留下来,红树林的风歌,红树林的牧歌,红树林的放歌,必将唱响南海之滨,唱响南粤城乡,必将留芳华夏大地,生态文明之光,也必将如晨阳东升,霞满天地。
2021年2月26日元宵节于菊味书屋
作者简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花城》等,出版《山道》《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