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老师的小屋
文/黄亚利
我时时怀想郑老师家的小屋呢。
它不大,也就七十几平米,和那些精装修的大房子、小别墅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它普通,没有奢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家具,没有令人称慕的用品,简直有点寒酸;它太矮,位于一座六层楼的一楼,下雨时房子光线总不好;总之,它的毫不起眼,让人过目即忘。而留在我印象里的,是它的洁净,井井有条,一屋子的笑声。

我犹记得第一次见到郑老师的情景。那是几年前的冬季,快过年了,天似乎挺冷。协会的老师们一起文化下乡到县上采风,说是有一位郑老师要在公园路加油站上车。这位郑老师究竟是谁呢?我可从来没见过。到达扶风黄堆下车之后,我终于见到了郑老师,一个其貌不扬瘦瘦弱弱的老头。主家介绍完苹果基地的基本情况,几位老师就迫不及待操将起来,赶紧写对联;我们这些不会写字的,就嘻嘻哈哈负责拿纸、拉纸、摆对联,屋子的地上都摆满了,红红的一片,真好看。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老师都把笔墨洗了,我们要走之际,还有一位老师在一笔一画写对联,被那些工人密实实围着,走也走不脱。半下午时节,穿着大衣依旧身上冷嗖嗖的,手在手套里也凉冰冰的。我们都急着,忍不住说这人太实在。笔墨一收拾赶紧走人,管那么多干嘛?而留在最后一直趴在案子上,让大家等着的,就是郑老师。
回来后,他马不停蹄写了一篇通讯报道,这倒让我惊讶不已。我和他加了微信,他告诉我他曾在宝鸡文理学院进修过,退休前在某某学校当校长,我私下就称他师兄。后面接触的时间多了,我也求他一幅墨宝,他痛快地答应了。后来,学会有一位老师从县上来让他写一两幅字,他打电话给我,说晚上一起聚聚。我去时,房子里已经有几位相识不相识的朋友了。他在案子上给那位老师写了字,老师要请大家一起去外面吃饭,他却说,就在家里吃吧,什么都很方便,气氛也好。于是,刚放下毛笔,他就操起了锅铲,说是要做红烧肉。红烧肉在锅里毕毕剥剥响着,他一边捉锅铲翻搅,一边和大家说笑。吃饭时节,大家共同举杯,感谢相聚。郑老师却只坐在茶几的顶头,他吃菜不多,却不停地招呼大家好好吃。
他看上去很瘦小,应该不到一米七,相比我的个头,我就显得有点人高马大;他长年带一副黑框眼镜,身穿深蓝色的夹克,平时不拘言笑,神情里还有一丝丝忧郁;他不大的眼睛里,常常带着思索的意味。时间久了,他告诉大家:他现在一个人生活,老婆最后瘫痪在床,他伺候了整整十年。为了管老婆,他早早就退休了。他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佩服。一个男人,做饭洗衣,端屎接尿,义无反顾接过了一个家庭的重担,让儿女安心工作。
我们常常在他的屋子小聚。有一次,读到他一篇写搅团的文字,他自豪地说,我打的搅团很好吃,小屋里都迎来了好几拨客人呢。一个大男人,做吃食这般好,的确让我刮目相看了。有一天,我和朋友们高高兴兴在他的小屋相聚,确实见识了他打搅团的本领。我们到他家时,已经十点多了,看到四方桌子上摆的几个盘子,有热菜,有凉菜,有甜饭,六七个碟子,上面都用保鲜膜敷着。他说,一大早就去买菜了,顺手蒸了甜饭。退休也没事,就早早做了。我们有时十一点左右到了,锅里放着热菜和馍馍,他只等着打搅团了。只见他端出一盆包谷面,锅里的水翻滚之后,就手拿一根前端戴叉的棍子,把包谷面放到一个细密的萝萝里,左手萝面,右手飞快的在锅里画圈。左手的萝萝要不时碰到右手的棍子上。这样左右手协调高难度的动作,我们试了几次都无法掌握,只好自惭形秽。
搅团出锅了。给每人碗底放一疙瘩臊子,再放好他调制的油汪汪调料水,满满的舀一碗。搅团光溜溜,黄澄澄,红亮亮的调料水围拥在碗边,真是让人馋涎欲滴的水围城。郑老师说,吃搅团不能少了绿莹莹的韭菜。我们将炒好的韭菜往盘里一夹,滑溜溜、酸辣味的搅团,伴着韭菜的香,真是吃一口香死人。吃一口搅团,就一口他自己烙制的油汪汪的大饼,真的是给个神仙也不换。一边吃着饭,他将火调得小小的,那黄灿灿的锅巴就被烘焙的干干的,用手一提,一个貌似锅装玉米面瓜瓜,吃起来干蹦蹦脆响。

就这样,每隔一段时间,郑老师都要招呼我们去他的小屋聚会。他在前一天,总会详细询问我们吃什么,做什么菜,我说就吃搅团。谁帮他编辑了稿子,谁播读了他的作品,谁又戏言他搅团打得好,要来吃,都成为在他家相聚的理由。在他家,大家可以完全放松。没大没小,说说笑笑。不用担心过了点,也不操心主人赶我们。每当说起一个有趣的事情,他也跟着呵呵地笑起来,镜片背后的眼睛就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我们在他家走模特,乱唱歌,他总是坐在沙发一边,笑嘻嘻看着我们,任由我们胡闹。走时,他让我们把没吃完的搅团带走,我们去时随手带的一点东西,他总是埋冤:拿这么多东西怎么办?我一个人吃不动,回去时都拿上。有时,东西太多,我们就真的不客气拿上了。
他家的墙上挂满了墨宝和字画,有大师级的,也有他学生的作品,自然也有他的。每当有人求字,他总会慷慨相赠,说有人喜欢就好。过年的时候,他给教师公寓的住户们免费写对联,也忘不了给朋友们打电话,让去他家拿对联。
郑老师就是这么一个随和、热情、勤奋、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的好人!他的屋子里常常充满了笑声。

后记:
人生是会留下永久遗憾的!我写好文字日久,为何不让他看呢?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不成样子拿不出手,图惹别人哂笑,觉得他后期病好后再让他指导;在知道他的病后,我不敢真正去面对他,我总在电话里拿谎言欺骗他,说他的病马上就好了,只是时间问题。而我,是多么愚蠢,我骗着他,也骗着我自己。我总觉得医疗这样发达,一定会出现奇迹。现在,一切都如烟云过眼,过去的种种,宛在眼前,却怎么也抓不住了。好师兄,品格高尚;真老师,文字千古!痛悼郑光前师兄!
作者简介:

黄亚利,笔名林溪,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协宝鸡分会理事,宝鸡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