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里的世界|朱自清先生的柔和刚
作者:一风
难得来到扬州,自然要去拜访朱自清故居。
怀着崇敬朱自清先生,追寻扬州特有文脉的心情,我沿着古运河,缓缓地走向那条深邃而幽静的巷子。来到安乐巷27号,天空正落下细而密的雨丝,无声地洒在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屋顶上。四合院的面积约400平方米,青砖覆地,无树也无花,一派古朴。这四合院,似乎还氤氲着一代大家的气息。
正厅里,一尊乳白色的花岗岩先生头像正注视着我,那样安详、亲和,还带着执著,正应了文人对你的赞颂:“月色背影宜尔情钟安乐巷,诗心侠骨教人魂许忧患生”。你有着“最完整的人格”,是“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此时此刻,院内只有我一人,显得清寂。我想先生是不会计较的,你生前从来不苛求世人要如何对你,更何况这是身后事。

中学时代读先生散文《春》的时候,不经意便走进了那些充满灵性活气的字里行间,放情领略嫩绿花草的气息,感受绵绵春雨的温情滋润。还有那《背影》的细腻笔触,让人品不尽人间的父子情深。自那时起,我懂得了散文的艺术张力不只在于文字本身,也在于文字以外的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悟性与情操的融合。
走进先生的散文,就像在春天的百花园中漫步,在盛夏的夜色里独享清凉,在仲秋的黄昏中欣赏余晖,在隆冬的季节里领略飘雪。时而触景生情,时而兀自冥想。是的,你的散文风格就像你的人品,“出污泥而不染”“处高寒而孤洁”。我想,官宦们读它,会多一些爱心和自律;百姓们读它,会少一分哀怨和忧愁;老年人读它,会增加几许对岁月的留恋;年轻人读它,会减少几分无谓的伤感。

在遗物展示柜中,我看到你写的日记,还有1948年6月18日,你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声明”上签名的有关史料。虽然没见过当时北大学生退鸡蛋,清华教授不买洋面粉的场景,但我已体会到什么叫气节了。啊!《背影》中的你是那么“柔”,此时的你又是那么“刚”,这才是大写的人!我为中国人的尊严深深地向你鞠躬。
先生匆匆而去,背影常留人间。如今,你离开我们已经73个年头了,作为散文家,你的佳构美文影响了几代人;作为诗人,你的笔触就像一团火,照彻了深渊,照见了魔鬼;作为学者,你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你的高贵品格,将永远昭示着后学晚辈。朱自清因扬州而清,扬州因朱自清而扬。
走出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回望雨中的四合院,我心中倏然生出一缕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