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永葆本色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投稿
我所认识的“军长"(散文).......2
2、“《党旗高高飘扬》——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时代故事创作征稿及图书出版”投稿
“铁将军”的幸福生活(散文 )......9
3、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汉文化委员会“建党百年”活动投稿
写在参加“建党百年”(彭洲 桂花)汉文化活动之际
(诗歌).......14
4、“献礼建党百年·诗话净土阿坝”投稿
梦里阿坝(诗歌).....16
5、(县委宣传部组织演讲比赛APP)峥嵘岁月,不忘党恩
--回顾蒲江肃匪及擦耳岩事件(散文故事)......17
6、(个人学习党史心得体会)峥嵘岁月,不忘党恩
--回顾蒲江解放初期擦耳岩事件(散文故事分享)....29
7、百年,感恩发展(诗歌)......33
1、“‘永葆本色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
我所认识的“军长”
一肩军绿的马甲,身挎一个"中国书画”字样的黑色长包,骑着一辆电瓶车,黑黝黝的脸上总露着几分笑容,每逢熟人都会高爽门的喊一声:"哎,你到哪儿去" 这就是我们县作家协会的同事,魏了翁研究会鹤山书画院成员贺国祥,人送雅号“军长”。“军长”原名贺国强,因与某首长同名同姓,其书法作品在微信群中引起朋友间猜疑,后来改强字为“祥”。
“军长"出生在1964年,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十分贫困,文化生活相当匮乏,跑十几里山路看电影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对战斗故事片百看不厌,《南征北战》中军长的威武,根深蒂固的埋在了小“军长”的心里。小伙伴在家里面以下军棋打发时间,军棋中军长为最大司命。他从小对军长崇拜有加。小时候,田间地头成群结队的娃娃兵在打泥巴战中比谁的官大。翩翩少年的他总是梦想一日戎装加身。
1982年10月,怀着当军长的梦想,他终于走进了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新兵开始,要想当将军,必须向拿破仑那样披荆斩棘、保家卫国。只有初中文化的“军长”凭着自己的毅力和热情,在部队的学习训练中吃苦耐劳,成绩优秀,逐步赢得了战友的普遍认可。
1984年4月28日老山开战,“立马横刀正当时,男儿热血洒疆场”。5月9日他所在的部队投入前线,他被奉命分配到麻栗坡前线西畴县新街前进指挥部(代号“磨山3号”)的后勤保障队伍。先后多次送弹药、装备到老山八里河东山等阵地前沿。整日沉浸在枪林弹雨中,“哇啦”“哇啦”......的炮声不时划过天际。硝烟弥漫的战场总是险象环生,后来在一次执行补给任务中,“军长”不幸负伤致残,并荣记三等功。
因为受伤离开了前线。军长也当不成了。但一年的前线艰苦生活培养了他顽强与坚毅的性格。每每酒过三巡,他总是能说上几句当年的英勇与痛处。“来,军长!喝" 他总以笑脸相迎“来,干一杯,英雄不提当年勇!”
他一直珍藏着战地用过的军装、挎包、钢盔等参战纪念章和军功章,这些都是他的心头肉。
军旗飘扬两山顶,自卫还击保边境,
中秋月饼犒将士,遥寄边防战友情。
这是来自一九八四年两山战役中秋节昆明军区慰问前线将士月饼盒上的一首诗,他一直熟记于心,并成了他军旅生活的慰籍。也正是这首诗奠定了他日后长久的文学兴趣。
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条件下百货公司是县级商业系统的翘楚,十分吃香。“军长”退伍后在百货公司当了一名库房保管员,成天为全县各大供销社和个体户配送日用百货,东南西北,不辞辛苦,工作十分受人羡慕。
花无百日红。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开放,百货公司解体铁饭碗被打破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部队伤残一样刺痛了“军长”的心。这人生咋就这么背……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下岗时。
好男儿不相信眼泪,社会不相信眼泪。在这下岗再就业艰难而痛苦的抉择面前,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相信自己是军人出身。“没有什么坎坷过不去,不给政府添麻烦”发扬部队身残志坚的大无畏精神和传统,勇敢的走向社会拚搏出一条生路。
下岗第一站,先到禾林玻璃厂打工、后又在烟草公司做配送烟草的临时活路,任凭刮风下雨都坚持将货品送达各乡镇客户手上。一路艰辛一路汗水。
后来看准了开茶楼的生意。经过两个月的忙碌,茶楼开业。各路神仙大腕,朋友亲戚顾客众多,生意一度红红火火。“军长”的感觉油然而生,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人生的理想莫过于从心灵出发,走自己的路。热闹非凡的生活,众杂燥哄的茶楼服务业环境不是自己的需要。他总喜欢安静处修练,淡泊处养身。两年后,他转让了茶楼,在政府的关心下,到县职业中学打工,解决了养老保险。
不灰心不放弃。“军长”总是想着怎么消遣时间,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基于年少对诗歌文学的兴趣,他选择了练写中国字。2006年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田蕴章教授主讲的《中国书画频道》和《说文解字》等,坚持晴雨不辍,刻苦钻研,从点横竖撇捺起,临摹练笔。
对于门卫安保这个职业,看人脸色待遇又低,大多数人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军长”常说:“经历了生死,无所谓得失” 因此,他十分看好这份工作。工作之余,可以潜心于他的书法研习。
他在书法上,除悉练名诗名句外,也自己创作诗词散文一并书之,寻找自作自画的感觉。多以“家和万事兴”、“修身养性”正能量为主题。崇尚以德配正,以正固德,恪守师道,勤以补拙。近年来,他的修为在教授学童毛笔和硬笔书法以及自身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说起小偷,“军长”总是义愤填膺。他说:当年我退伍回来结婚的时候经济十分紧张,宴请亲朋好友下来身上只剩下180多元钱,给老婆买了一辆飞达牌自行车后,还余20元揣在兜里,活生生遭小偷扒了个精光。过几天在街上吃饭,老婆放在门口的崭新自行车又被小偷给偷了。气不打一处来,闻讯后正在吃饭的他,从饭馆里抄起一把菜刀夺门而出,把县城的街巷追了个遍,结果还是没找到车子的影子。还说:“当时想,如果碰上了那偷车贼,老子指定下了他的膀臂!”
在后来的日子中,他曾多次参与见义勇为的义举活动,为失主挽回金项链等,受到了县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对于这些,“军长”都淡淡一笑。
“军长”始终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初心,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传承天府文化,发掘乡贤文化,打造社区文化,不为名利,以提升广大民众文化文明素养为己任,积极参与县城文化志愿者活动。
他担任了翁社区文创执行主任,用一个月的时间写完了7500多字的孙过庭书谱百米书法长卷。这是一项非常费时费脑费劲的事情,一般人都认为是十分简单的,但在书法界却算得上一件壮举。同时在社区张书记的带领下,为社区书写“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说字图解及以家乡先贤“魏了翁”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图画展示墙,起到了良好的审美视觉效应和宣传教育效应。
他还在打造鹤山社区文化展示墙建设中贡献墨宝,为社区题写由社区居民许永驰先生杜撰的《文韵鹤山 家的记忆》,让城市居民记得着乡愁。
他坚持每年春节参加免费给社区、村社写春联活动。为了翁社区留守儿童、霖雨学堂等多个地方的小娃娃学写中国字指导教学,讲解校本课程,整天忙的不亦乐乎。
他常说:“闲着不如做着”其实,他又是个静不下来的人。
有一天,我给“军长”来了个巧遇。夏季傍晚,蒲江县城世纪广场人来人往。远远的传来吆喝声:“瞧一瞧,看一看,如意的,你就选一件哈,折扇三五十元一把,条幅看到给,还可以你说内容我给你写"。原来,这是“军长”在响应政府“地摊经济”号召,抗击新冠恢复经济,在广场上推销自己的书法作品呢!
他给我聊了几句话,看到他十分繁忙,不忍心打扰他,我竖了个大拇指,说了句“整得好!”
你看,虽是夏季他仍然穿着军绿色发白的马褂,里面穿件长袖衬衣。他常说:这马褂就象我的挎包,两侧各一大兜,要装好些东西呢,是我随行的必备。
要是冬天,他依然把这宽大的马褂穿在外面,兜里放上茶杯和香烟,头上增加了一件道具,戴着一顶深色的鸭舌帽。
“军长”自名“白开水”,意为做白开水一样的朴素人,不哗众取宠。冬天,他头上总是爱紧压一顶鸭舌帽,同事们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至于好听到什么程度,我不说你都猜不出来?
---保温瓶盖子。意思是希望他保持高度的冲劲,把白开水的浓热温度保持好。
前几天,我们县文坛前辈胡老先生谢世,我和“军长”去吊唁,他随身背的长方形黑挎包,里面纸墨笔砚五脏俱全,随时可以开工。
这不,他在胡老先生灵堂前挥笔写到:“胡老先生一路走好,书法路上后继有人”,还盖上“军长”的大印,亲手把他的书法决心焚烧给了逝者,安慰前辈。
“军长”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把自己从散文变成诗歌的人,一个身残志坚的退伍军人。
如今他的主要身份依然是一名保安,人称“贺老师”。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军长”。
2、“《党旗高高飘扬》——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时代故事创作征稿及图书出版”投稿
“铁将军”的幸福生活
成都华西医院是中国实力顶尖的综合性大型医院。肺病科,一个瘦弱的老头卷曲在病床上,女儿杨三正在给他擦背,老头脸上露出的两朵高原红,本来83的年龄显得年轻了好几岁。看见有家乡的朋友前来探望,他十分兴奋,挪动一下身子,对女儿说“对了,对了。”示意她赶快收拾,我要和新来的朋友吹牛啦。
他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位民族手工艺企业领导---县铁器社有着二十五年任职历史的老厂长,人称杨铁匠的“铁将军”。
虽然过去未曾蒙面,但“铁将军” 热情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嘴巴里不停的讲述着过往的事情。我们谈笑风生,一见如故,整个病房好像都沸腾了似的。
他说,那年参加省城工业先进表彰大会,让我交流发言。这个发言稿比让我出一千件产品还恼火。怎么写怎么说一点不知道。最后找了个语文老师到厂里实地参观,弄了半月才搞定。当我在省会场上宣读发言稿的过程中,响起了好几次热烈的掌声。
那是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地区同去的另一个人是藏族代表,听不懂汉话也不会讲汉话,会议的过程全部由我给他当翻译。当翻译都还好,带着他进出宾馆与会场,说几句话都简单。最坏的是他脾气犟,晚上要喝酒,肚子饿要吃东西。开会的饭票是定时的用不上,只有到街上去找吃的。这晚他喝醉了,硬说省城不好耍,要回去。好歹把他弄回宿舍。结果第二天醒来,人不见了。“我知道,他娃娃跑了”。
咋办?省劳模大会代表不见了,这还了得!我知道他的心思,便给领导说,我去找他。
真是放羊子撵狗。当时,省城通往地区的客车一周一班。谁知道他真是从省城徒步出金牛走灌县还翻了巴郎山,四五百里的路走了一周回了县城。让所有的人哭笑不得。
说起铁器社,“铁将军”很是激动。那里有他三十个春秋的辛劳与汗水。
铁器社产品主要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也有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还有门锁、钥匙、门环(插)、泡钉、马掌等上百种。
打铁真的好像一支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
他讲得津津乐道。铁器的关键技术活是淬火和回火,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他讲,打铁是男人的事业。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俗语说:"打铁先要身板硬" 就是这个道理。每至烘炉生火之时,都是温度骤升,拉一阵风箱,可汗水满头,抡一番铁锤,便会挥汗如注。那十几斤重的大锤抡番起落,需要超人的力量与气度。
人生三苦之首是打铁,其次才是撑船和磨豆腐。他说,打铁还用来表示和自己一起受过苦的人,形容关系紧密。如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呆过的人,说话都亲热,称“铁哥们 ”。
你看,“铁将军”几十年与铁结缘,自然身板铁实。虽然在医院躺着,也看不出身体有什么不恙。
他最难忘的一件事,是那年县城突发泥石流。当时,陡峭的县城后山一条小河沟从山顶到山脚塞满了泥夹石,泥浆水汩汩而来,漫过了百多米长的街道,本来小小的县城一时危机四伏,人人不安自危。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陡峭的后山岩石墙体被浸泡,零星的碎石不时从百来米的高空滚落下来。蚕豆大的石籽都会把人腿骨打折,严重危及岩下居民房屋和过往人员安全。县政府当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同时给铁器社下达了两天内生产一千支钢钎,一千支钻子的死命令。
作为厂长,他深知这批铁件是消除这次县城危险隐患的神器。因为,县城与外部的交通已全部终断,抢险救灾物资无法运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铁将军”顾不得自己的房子和家人也在危险悬崖之下的险情,带领工人加班加点没吃没喝,苦战四十五小时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当他回到家门的时候,门外滑落下来的碎石片已经淹没了半截房门。得知家人被政府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他才由衷地松了口气。
“铁将军”讲,他小时候出生在崇庆县乡下,四十年代国家战乱不堪,家里十分贫穷,六岁时父亲带着他翻越夹金山到山里讨生存。
夹金山海拔4500余米,山中天气变幻莫测。当地有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不像现在有公路可走,已不算难事。
当年,虽然不是冬季,没有多少积雪,但百里无人烟,干粮又缺乏,饥饿难耐,就这样父子俩没少吃苦挨饿,走走停停,沿路乞讨,走了几个月才来到山里这个小县城。没有被饿死摔死也算是拣了一条小命。
父亲靠出卖苦力求生活,不久病死了。自己从十来岁就开始打工挣钱,解放后跟师学了打铁这门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政治运动时起时伏,我始终以学铁件制造、设计为行事,不过问不参与热闹。打铁虽然苦,可以安身立命,养活家人。
“铁将军”也有过发财的机会。那是他当铁器社掌门人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熟了小县城的旯旮角角。有好几个熟人都先后劝他把厂里空置的2个车间租出来合伙生产挣钱分红;也有劝他倒买倒卖钢质铁件。他都扳着“铁”的脸,一一回绝了。
去年,在铁器社退休职工团聚会上,面对八十多岁的“铁将军”,还有老朋友谑戏地对他耳语:“当年,你要是手一抬……,今天我们可能吃得更好!” 他幽默地回答:“吃好了,不好消化嘛。”
“铁将军”总是感恩党的伟大,记得党的好。他常说,今天的社会好了,我才住进全国一流的顶尖医院。社会富裕了,我才儿孙满堂,有车有房。
他在临终前给儿孙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没给你们留下人生的一滴污点,也没给你们留多少财产,只给你们留了一把铮铮铁骨,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党的恩情和家庭的责任,走好人生的路!”"
3、写在参加“建党百年”汉文化活动之际
天府金盆原在彭
一朵牡丹展芳魂
蜀中膏腴湔江地
龙门山上放歌声
成德綿阿穿肠过
吐故纳新化金身
蔬果基地四方转
旅游康养百业兴
白鹿小镇欧洲范
蜀神乐住海窝子
全域景区休闲地
天彭之门竖彩旌
鱼凫游湔江
杜宇鸣九陇
小鱼洞里奇
葛仙山上静
鹅肠九尺不算长
量遍中华出国境
军屯锅盔园又园
烙遍神洲小乡村
教平风筝线缠绵
情牵欧美大市场
隆丰大蒜片片清
交朋结友走餐厅
十里桃花连桂花
千亩猕猴围竹海
陶璃双举养生态
新镇面貌尽开颜
超而不超凡而不凡
湔江文化源远流长
龙兴天彭世代安然
百年祈福国富民强
4、“献礼建党百年·诗话净土阿坝”投稿
梦里阿坝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
长征万里漫征途
泥泞沼泽蹒跚步
白雪皑皑英雄塑
红军战士饿吃草根渴饮露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
茫茫草原天苍苍
雄鹰展翅花海姝
牛羊肥美矿藏多
花香四溢游人如丝车如注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
九寨黄龙冠世界
晶莹剔透似珍珠
鹧鸪身着红叶美
五一二强震我自巍然立矗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
羌寨藏寨高楼耸
片石垒起千年屋
民族和谐大团结
百年追梦红色基因根蒂固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
有党才有新生活
农奴翻身把家主
砥砺前行感党恩
奋斗的阿坝人永远不停步
5、峥嵘岁月,不忘党恩
--回顾蒲江肃匪及擦耳岩事件 (演讲比赛稿APP)
一 蒲江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1949年12月19日,人民解放军第10军28师83团从丹棱北上,经石桥入蒲江,同日,蒲江县城和平解放,10军留一个连驻蒲江县城。
1950年1月9日蒲江县人民政府成立!王敏任县人民政府县长,下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文教科等14个机构。
1950年2月初,蒲江县成立剿匪委员会,王敏任主任,赵万良、关向应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情报等4个组。2月22日,蒲江县成立人民武装总指挥部,王敏任总指挥,许锐任政治委员,并且组建县公安大队,领导全县剿匪肃特工作.2月23日,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539团奉令,一个营留守丹棱,另外两个营从丹棱移防蒲江,执行剿匪任务,团长王至诚,团政委韩启明。
二 蒲江匪患的成因
一是蒲江地处川西陲隅,境域多属丘陵山地,重峦叠嶂,沟谷纵横。由于旧政府统治黑暗,封建恶霸帮会势力滋生,匪患一直猖獗不断,自古就有“蒲邛大,鬼害怕”之称。
二是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发动成都战役,在邛蒲名三县地带,予与胡宗南部队最后一击,大量枪支弹药马匹散失民间,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和反动势力及惯匪乘机拣拾。
三是1950年初,为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军政供给,蒲江县人民政府以征粮为中心开始展开工作。
此时,人民政权立足未稳,驻防解放军较少,工作基础薄弱,群众尚未发动组织起来。国民党潜伏特务伙同惯匪、恶霸地主乘机兴风作浪阴谋发动叛乱。
四是活动在蒲江附近的匪首主要有王旭夫,杨万和,戴明渲,王赢珊,杜亚东等。
五是匪首王旭夫1949年12月3日在成都被蒋介石接见,任中央军校学员教导总队中将总队长,“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川康游击挺进军总司令。联络邛蒲新匪特组织大型敌对活动。
匪患猖獗,气焰嚣张。1950年初。解放军539团一个连从眉山护送蒲江银行的款项在蒲江遭土匪抢劫,损失10多万元;眉山分区司令员带师炮兵连去蒲江途中连马被土匪劫持;县长王敏从眉山开会返蒲途中遭土匪伏击;土匪扬言要以10万之众围攻蒲江县城。公然喊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反动口号!凡被土匪抓去人员,动辄开膛破肚,挖眼剐心,手段极其残忍。
三 蒲江肃匪主要战斗
1950年3月8日,大战金花坪。王赢珊是个作恶30余年的惯匪匪首,曾任国民党蒲江县精选队队长,侦缉队队长,有匪徒300多人,经常在蒲江、邛崃、大邑、眉山,丹棱等县抢劫。9日拂晓,我军向被包围的王匪喊话:缴械不杀,立功赔罪。王匪负隅顽抗,我军发起攻击,经3个多小时的激战,众匪被击溃。王匪见大势已去。慌忙带7名随从拼命向后山逃窜,被伏军击毙。
3月11日中兴乡仙佛寺战斗;3月15日夜袭西来“六六纵队”;4月1日击溃松华叛匪支队,等等。
四 擦耳岩事件经过
擦耳岩是蒲江至丹棱必经之路。在蒲江县官帽村响水滩檬梓河上方,全长约一公里,前后距光明余碥、丹棱石桥各两公里,处于中间位置。其中有两处悬崖峭壁,人称“大擦耳岩”和“小擦耳岩”。擦耳岩沿山为凤凰山,对面为官帽山,两山海拔均在900米左右,峪底与山顶高差400余米。峪谷幽长,一年四季阴风孱孱。历代为土匪、“捧老二”等不轨之人打劫、勒索之所。单人及妇孺行过此地,犹为危险。
1950年2月26日眉山专署召开县区领导会议。蒲江参加会议的有县长王敏、宣传部长谷耀武,民政科长王国祯,60军驻蒲领导张科长,二区区长吴明,三区区长石良忠,以及警卫人员王绩等共12位同志。
会议结束后,当晚王敏一行携带7匹马、200余斤食盐、500万元人民币住宿丹棱县人民政府,准备第二天起程回蒲。为了返蒲途中的安全,王县长与蒲江县委副书记许锐取得电话联系,要求派蒲城驻军539团一个排,翌日去丹棱石桥接应。同时,王敏请求驻丹棱539团派一个排护送他们安全到石桥。
2月27日早上,王县长一行与539团部队共30余人从丹棱县城出发,上午10点左右,到达了丹棱石桥乡。但意外的是,石桥街上家家关门闭户,除一卖茶老头不见一个人,又不见蒲江派出的解放军部队,与蒲江电话联系,电话线路已被截断,形势大为不妙。
原来,王县长回蒲江的消息已经被泄露。丹棱匪首李文豹与蒲江惯匪王赢珊、邓国华,早已带领大量徒匪聚集在光明乡余扁至“擦耳岩”之间,挖断道路,预谋伏击王敏县长。而此时前来接应的驻蒲解放军,一到余扁,就遇到土匪们的阻击,不能前行。
凭着多年的斗争经验,王敏县长感到事态万分严重。为防莫测,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39团解放军不能返回须继续执行护送任务,全员编成6个战斗小组,担任小组指挥的同志一律使用代号,以便发生意外时联系。部署停当,队伍马上离开石桥.以急行军速度朝蒲江方向前进。
不料,刚行进到一华里的界牌附近便遭遇小股土匪袭击。战斗小组采取游击战术,交替掩护穿插前进,向迎恩桥方向挺进,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攀登上了迎恩桥后山凤凰山半坡的营盘,边打边往山顶冲。在老鸭林,忽然四周枪声密集,战斗小组已经完全陷入数以百计的土匪包围之中。远处,匪徒们“缴枪”的狂叫声与吹口哨的声音,清晰可闻。王县长当机立断,指挥战斗小组及时抢占制高点,向匪徒还击。
在山头上,战斗小组与土匪形成了对峙,解放军战士利用巨石作掩体,用机枪扫射,击溃了匪徒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就这样坚守、僵持了四、五个钟头。后来,王县长故布疑阵,用步枪支起衣服和军帽迷惑敌人,带领部队向凤凰嶺高地前进。但是,土匪的援兵仍然不断赶来,“活捉蒲江县长”的喊声不断传来。王县长机智应变,命令各战斗小组抛弃所有马匹、食盐、行李,将五百万元人民币分散捆扎各同志们身上,告诫战友们:“人在钱在,大家节约子弹,全员轻装准备天黑突围。”
天色渐黑,成群成堆的匪徒再次向小山头嗷嗷冲来。突然,隐蔽在山包和石头后面的各战斗小组齐声开火,居中的转盘机枪一个俯冲扫射,冷不防给匪徒们一个迎头痛击。恰好,就在此时,蒲江县城方向飞来数发炮弹落在匪群中央,土匪们如炸开的大锅,仓皇逃散躲避,一时阵脚大乱。
原来,蒲江方向的救援部队已在余碥将拦截解放军的大股土匪消灭驱散,打开了通道,在檬梓河岸向老鸭林方向的土匪发起炮弹攻击。
趁此机会,王县长大吼一声“冲!”,指挥各战斗小组快速向撕开的缺口猛冲。边战边撤,相继冲出了包围。此时,身后不时传来土匪零星的枪声与争夺马匹行李的打骂声。
王县长率领队伍急速通过崎岖狭窄的擦耳岩山路地段,甩开了大股匪徒的追击。行至余扁,与前来接应的解放军部队汇合,终于安全地返回蒲江县城。
此次突围战斗中,3名解放军战士牺牲,3匹马、200斤盐巴、100万人民币以及部分被装遗失。
五 蒲江剿匪斗争战况
蒲江县至1950年10月基本肃清了境内的匪特。据不完全统计,取得了以下战况。
一是剿匪战斗中牺牲战士20余人,群众170余人(含被匪众杀害群众);
二共清剿土匪12000余人。其中:击毙匪首20余人,匪徒2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械投降9000余人;
三是缴获军用物资包括:各种大炮19门,枪5825支,炮弹2620枚,子弹38000余发,手榴弹2600余枚等;
四是夺回被抢生产生活资料:耕牛289头,毛猪369头,粮食787石等。
6、峥嵘岁月,不忘党恩
--回顾蒲江解放初期擦耳岩事件 (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学党史,感党恩。我们更应该了解发生在家乡身边的红色故事。我生在官帽山,从小知道擦耳岩。后来在蒲江工作,读了陈学林老师关于擦耳岩事件的历史文章,在百年党史学习中,我多次走访了擦耳岩原凤凰村老书记,听了他的讲述,对擦耳岩突围故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给大家作一分享。
擦耳岩是蒲江至丹棱必经之路。在蒲江县官帽村檬梓河响水滩上方,全长约一公里,前后距光明余碥、丹棱石桥各两公里,处于中间位置。其中有两处悬崖峭壁,人称“大擦耳岩”和“小擦耳岩”。擦耳岩沿山为凤凰山,对面为官帽山,两山海拔均在900米左右,峪底与山顶高差400余米。峪谷幽长,一年四季阴风孱孱。历代为土匪、“捧老二”等不轨之人打劫、勒索之所。单人及妇孺行过此地,犹为危险。
1949年12月19日蒲江县和平解放,次年1月9日蒲江县人民政府成立,2月26日眉山专署召开县区领导会议。蒲江第一任县长王敏带领12名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结束后,当晚王敏一行携带7匹马、200余斤食盐、500万元人民币住宿丹棱县人民政府,准备第二天起程回蒲。为了返蒲途中的安全,王县长与蒲江县委副书记许锐取得电话联系,要求派蒲城驻军539团一个排,翌日去丹棱石桥接应。同时,王敏请求驻丹棱539团派一个排护送他们安全到石桥。
2月27日早上,王县长一行与539团部队共30余人从丹棱县城出发,上午10点左右,到达了丹棱石桥乡。但意外的是,石桥街上家家关门闭户,除一卖茶老头不见一个人,又不见蒲江派出的解放军部队,与蒲江电话联系,电话线路已被截断,形势大为不妙。
原来,王县长回蒲江的消息已经被泄露。丹棱匪首李文豹与蒲江惯匪王赢珊、邓国华,早已带领大量徒匪聚集在光明乡余扁至“擦耳岩”之间,挖断道路,预谋伏击王敏县长。而此时前来接应的驻蒲解放军,一到余扁,就遇到土匪们的阻击,不能前行。
凭着多年的斗争经验,王敏县长感到事态万分严重。为防莫测,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39团解放军不能返回须继续执行护送任务,全员编成6个战斗小组,担任小组指挥的同志一律使用代号,以便发生意外时联系。部署停当,队伍马上离开石桥.以急行军速度朝蒲江方向前进。
不料,刚行进到一华里的界牌附近便遭遇小股土匪袭击。战斗小组采取游击战术,交替掩护穿插前进,向迎恩桥方向挺进,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攀登上了迎恩桥后山凤凰山半坡的营盘,边打边往山顶冲。在老鸭林,忽然四周枪声密集,战斗小组已经完全陷入数以百计的土匪包围之中。远处,匪徒们“缴枪”的狂叫声与吹口哨的声音,清晰可闻。王县长当机立断,指挥战斗小组及时抢占制高点,向匪徒还击。
在山头上,战斗小组与土匪形成了对峙,解放军战士利用巨石作掩体,用机枪扫射,击溃了匪徒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就这样坚守、僵持了四、五个钟头。后来,王县长故布疑阵,用步枪支起衣服和军帽迷惑敌人,带领部队向凤凰嶺高地前进。但是,土匪的援兵仍然不断赶来,“活捉蒲江县长”的喊声不断传来。王县长机智应变,命令各战斗小组抛弃所有马匹、食盐、行李,将五百万元人民币分散捆扎各同志们身上,告诫战友们:“人在钱在,大家节约子弹,全员轻装准备天黑突围。”
天色渐黑,成群成堆的匪徒再次向小山头嗷嗷冲来。突然,隐蔽在山包和石头后面的各战斗小组齐声开火,居中的转盘机枪一个俯冲扫射,冷不防给匪徒们一个迎头痛击。恰好,就在此时,蒲江县城方向飞来数发炮弹落在匪群中央,土匪们如炸开的大锅,仓皇逃散躲避,一时阵脚大乱。
原来,蒲江方向的救援部队已在余碥将拦截解放军的大股土匪消灭驱散,打开了通道,在檬梓河岸向老鸭林方向的土匪发起炮弹攻击。
趁此机会,王县长大吼一声“冲!”,指挥各战斗小组快速向撕开的缺口猛冲。边战边撤,相继冲出了包围。此时,身后不时传来土匪零星的枪声与争夺马匹行李的打骂声。
王县长率领队伍急速通过崎岖狭窄的擦耳岩山路地段,甩开了大股匪徒的追击。行至余扁,与前来接应的解放军部队汇合,终于安全地返回蒲江县城。
此次突围战斗中,3名解放军战士牺牲,3匹马、200斤盐巴、100万人民币以及部分被装遗失。
老书记说:那些解放军战士太顽强了,能跑会打,一根田坎两步就跨过去了,几倒弯几步路就爬上凤凰嶺。成百上千的土匪望风披靡,战斗十分胶着、僵持对峙,也很惨烈。
老书记还说:多年后,王县长亲自到凤凰山查看回忆当年战斗经过的地方与线路,还指认了当时用步枪托起军服军帽伪装迷惑敌人的大石头。
所以,同志们,蒲江这片美丽的士地,到处都有烈士的热血!让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1、陈学林 蒲江文博 2020-11-26《1950年蒲江之剿匪肃特运动 》
2、官帽村民间传说
7、百年,感恩发展
我是一只航拍的飞鸟
在祖国蓝天上痴痴飞翔
看你那楼台林立
看你这江河逐浪
我是一条穿越的隊道
在崇山峻岭中倾诉衷肠
看你连接起光明
看你紧攥着绳缰
我是一匝飞旋的立交
在神州大地如鲜花开放
看你盘旋的姿势
看你托举着希望
我是一桩挺立的铁塔
在华厦的山脊深情凝望
看你千万家灯火
愿那千万家安康
我是一湾磅礴的海港
这里就是满世界的储仓
看你有什么需要
我都能为你启航
我是一艘翱翔的飞船
在苍穹遨游不停的转趟
空间站探月成功
长征神舟盛举襄
我啊,是一百岁的汉子
正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刘现斌 (艺名 淼之龙) 男,汉,1987年7月入党,在蒲江县交通运输局工作。蒲江县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