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小镇哈达铺
文/杨舟平
2019年盛夏,我利用年休假的机会去了一趟甘南,因是随旅行社旅游,行程是固定的,我当时一看单子上有参观哈达铺的安排,立时有种非去不可的神往。哈达铺镇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参观哈达铺至今虽近两年,但它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挥之不去。

我们乘坐的旅游专列的终点是哈达铺站,一下火车正是中午十点多,最明显的感觉是凉爽,短袖短裤显然不能适应,得穿上厚外套和秋裤,天像洗过一样蓝,风大、太阳毒,但没一丝热意,我忽然明白了藏族同胞爱戴帽子的习惯了。

哈达铺镇属于甘肃省宕昌县管辖,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四面环山,哈达铺火车站虽小但不失大气,站前广场很是开阔,街衢整齐,街面整洁,行人不算多但透露出繁华,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公路交错,阡陌纵横,一派繁盛景象,镇区人口虽不足两万,以汉族为主,但这在甘肃已算人口稠密地区了,这个小镇的闻名竟源于一张旧报纸。

为什么说哈达铺镇是红色小镇甚至红色圣地呢?圣地这个称谓可不是随便叫的,就是因为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中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北上的里程碑,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万里长征即将完成的转折点,被杨成武将军誉为长征的“加油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毛泽东满怀豪情地酝酿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时,心中一定久久荡漾着在哈达铺迸发出的喜悦。由此,中共党史以其应有的厚度解开了崭新的篇章,开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富有成效的政策策略转型,从此工农红军迷茫中找到了希望,危难中找到了长征的落脚点。史称“红军长征,哈达铺报纸定方向。”可以说,提长征,必提哈达铺。

回溯党史:1935年9月12日,中央红军在面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俄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和部队整编问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6天后,红一方面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9月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稍事休息后,爱看报纸的毛泽东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无意获知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焦虑甚至迷茫的心情一下子舒展了,随即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再次占领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在哈达铺,疲惫、饥饿不堪的中央红军首先得到了部队急需的大量物资和粮食补充,淳朴善良的哈达铺群众杀羊宰牛,盛情款待中央红军,还手把手教会了当时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制作馒头、大饼等面食技术,红军在哈达铺吃上了饱饭,得到了喘息,得到了充分休整,积蓄保存了革命力量,真正在危难时刻挽救了红军,由此赢得了“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这一历史荣耀。10月4日,中央红军相继北上,最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还参观了邮政代办所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当年在哈达铺办公生活的地方,重点参观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该馆位于岷山脚下,离哈达铺火车站数百米,筹建于1978年,馆内文物丰富,史料详实,目前已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在纪念馆瞻仰、逗留了一下午。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站在高大凝重的纪念馆前,我想了很多:假如红军当年不到哈达铺?假如看不到那张旧报纸,历史又会是怎样呢?“谁主沉浮”,不仅是回响在历史星空中的滚滚惊雷,更是在人们心中激起万丈波涛的嘹亮号角。
作家安黎先生走进红色景区后感叹:“去历史的深处寻迹,去红色的景区觅魂,‘有眼无珠’不行,‘有珠无心’更不行。不可或缺的必备物,是一颗善于思考、善于探询和敬畏的心。”在哈达铺,仅靠目测所及往往是肤浅的,我们的认知往往也是有局限性的,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放在更长远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才能领悟其中的真正价值,也才能汲取其中真正丰沛的营养,从而筑牢思想之魂。
2021年6月26日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凤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情关风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