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锅坑梁
文/云在飘
凤县锅坑梁是近年来户外的网红打卡地,是户外徒步的天堂。
锅坑梁位于凤县平木镇齐心村的大牛沟、石介沟梁顶,因整座山形状如锅坑,草甸、石林遍布,所以得名“锅坑梁”。
2021年 6月20日,从早上6点30分出门,晚上10点回家,行走锅坑梁,徒步4万多步!大自然原生态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鳌太户外群领队地球人说今天我们61人,8辆面包车和一辆自驾车。锅坑梁山大沟深,是无人区,希望大家早晨提前到达候车地点,遵守纪律,3点30分准时集合下撤。
今天绿蚂蚁户外群领队湿地浪人也带15人同行锅坑梁。
我们乘车翻越秦岭,经太白进入凤县平木镇。小镇上好像有集,还挺热闹的。时间已9点多,前面的车停下了,说是有人要吃饭买东西。真不知道这些户外的人,为什么不提前买好东西,吃了早饭?这半路停车吃饭,也太耽误时间了吧?
我们下车,看看小镇上的小饭馆里很冷清,没有人吃饭。本想带一碗米皮,看看那冰冷的米皮,硬邦邦的,有点发黑,一定是隔夜的吧?顿时就没有了食欲。算了,这没法吃。
还好没等多久,车队就出发了。小面包车经过凤县平木镇烧锅庄,一直开到山脚下的高家庄老村子。高家庄是烧锅庄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我们下车后,几乎看不到人家,村庄移民搬迁到烧锅庄村去了。
只见山脚下有几处院落,几间土房子,据说有几位老人不愿意搬迁,自己种些蔬菜和粮食。又见到了许多熟悉的户外朋友,大家热情地打招呼。婼嫣给每个人发了一瓶脉动,今天的福利还真是不错的。
走在前面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撒丫子往前奔了。
从喧嚣的城市里来到这宁静的深山,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翠绿的树木,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我们沿着开阔的峡谷行走,没走有多远,就看见一块巨石。巨石前面有个岔路口,我们沿着左边的沟进山。说是左边的路上山好走,有人以前走过右边的山谷,说是竹林茂密,容易迷路。
我突然间感觉到,无论那里的山,山脚下都差不多。都是沿着山沟进山,不久就能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夏日的阳光很强烈,阳光透过树枝,洒下斑驳的光影。
果然没走多久,就看到清澈的小溪流横在眼前。我们踩着河中的石头,跨过清澈的小溪流。我们行走在青山绿水间,身心都是自由轻盈的。我们一次次趟过小河,沿着树林间的小路行走。
我们穿越树林,走过枝叶繁茂的林荫小路。偶尔会被树枝挂住衣衫和帽子,像是多情的人儿想要留住心上人。脚下的小路上有很多高低不平的石块,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地面上的土层薄薄的,可以想象,说不定远古时代,这里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桑田,世事无常,世界永远都在变化之中。只有高山之水,随山势而变化。具有灵性,懂得顺势而为。有时候想想,做人不必太执着,应该像水一样,懂得变通,顺势而为。
看到有人走的气喘吁吁,坐在那里歇息。我也停下行走的脚步,坐下来喝点水,休息一下。吃了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一个包子。
我走走停停,一点也不着急,出行帖子上说15公里,拔高1100米左右。15公里也就三个小时的路程。应该算是很休闲路线了吧?
我们穿越丛林,不停地拔高,眼看就要到垭口了,天空中的云彩太美了!不少人在这里停下里拍照,特别是那些爱美的女人,都让聂大哥给他们拍照,还有人已开始採高山茶。
我没有停留继续前行,山顶的景色一定会更美。我爬上了山坡,终于来到了一片开阔的高山大草甸上,周围群山环抱,黄色的小花随风摇曳。一群牛儿在草地上吃草,悠闲自在。
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就像朵朵白色的棉花,有的像鱼鳞似的,真是美极了!我放下背包,兴奋地拍照片、拍视频。这样的美,真是令人心醉!
大自然的美无与伦比,一个人行走在天地之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种大自然原生态的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苍白的语言无法描绘出这样的美!只能用心去感受!
户外行走,穿越群山峻岭,越过小溪河流,穿越峡谷,吃苦受累,吃力流汗,真的很辛苦!当爬上高山之巅,俯瞰一切,美景就在脚下的时候,再苦再累,都值得了!这就是十多年来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
别人不能明白户外人为什么喜欢自虐,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酷暑难耐,当你看到那么美的高山草甸,高山红桦树,郁郁葱葱的竹林,脚下群山连绵起伏。蓝天,白云,那么美,心都要醉了。
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还是古人说的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返。”追名逐利与欣赏大自然的美相比,真是不值得一提。
当你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由自在,忘却所有的纷扰与辛劳,把自己放逐在大自然之中,抬头看看蓝天,白云,低头嗅嗅绿草、野花,清草味儿,混着淡淡的花香,看看牛群……
风景在路上,不要只顾埋头赶路,忘记欣赏路上的美景。
目标在远方,行走的路上,遇到美景,忍不住停下来,放下背包,放下所有的负累,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受累的身心汲取力量,恢复体力,继续前行。
聂大哥给我拍了好几张照片,还给我拍了一段视频。我要走一圈,把四周这么美的景色都拍下来。很多人已经走到前面去了。后面的人不走了,说要在小树林吃午饭了。
聂大哥说他拿着朋友的手机,要等朋友。我们等了好久,他朋友都没有来,他要返回去找朋友。我要继续赶路,怕耽搁太久,就登不了顶峰。
我背起背包继续行走,一个人独行。走了好久,前面看不见一个人影。我又不想停下凳山的脚步,就一个人沿着草甸树林中的小径前行。既然去锅坑梁,路径很清晰,又没有岔路,我就坚持走,一直走到山梁上。如果真看不见前面的人,走错路了,我就原路返回好了。
一个人独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走了好久,看不到人影,听不到人声。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淡然而处之”!
其实,人很多时候,灵魂都是孤独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寂寞的,宁可一个人孤独,也不庸俗。一个人独行,是一个人的寂寞;一群人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
我一个人从高山大草甸走,穿越那片很大的树林,又穿过三片竹林,一直到看到了梁顶,才看到休息吃午饭的几个驴友,我这才放下心来。我一个人边走边採高山茶,据说这药王茶清香可口还有安眠降压的作用。
去年在东沟娘娘台踩过一些,洗净晒干,泡水喝。茶色淡淡的金黄色,清香可口,甚是诱人!
球哥六十多人的户外团队,还遇上另一个户外浪哥的队伍二十多人,大多都是熟悉的驴友,曾经一同走过。遇到好久不见的户外朋友,海盗哥,回忆哥,江城过客,星空,还有可爱的天线宝宝,大家亲切的问候,随意的聊天,让人感觉温暖。
朋友只能陪伴一程,前行的路,终就要自己去走。很多人走走,累了,就不想再走了。看到美景,也就停下了脚步。所以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目标恒定,山就那里,要靠坚韧的毅力,一步一步走上去,户外十多年,我从不半途而废。爬山,就一定要坚持爬上顶峰,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在脚下。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坚持走,才能凳上顶峰,欣赏大美的景色!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一切付出毫无意义!人生只能靠自己努力前行,朋友只是陪你走一程!能留下来的都是值得珍惜的!
享受爬山的过程,吃力流汗,不忘欣赏身边的美景,也不因为眼前是美景而停下前行的脚步!目标恒定,坚持不懈地努力,快乐就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
我一直走到锅坑梁脚下,已经能远远望见锅坑梁顶。已经能远远看到山顶上的人在那里拍照,长长的红裙子随风飘起,就像仙女立在云端,真是美极了!
我看到很多人在这里吃午饭,领队地球人已经在採茶了。我也放下背包,在这里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会。一个人只带一瓶水就上山了。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上锅坑梁,一定要睡睡石床,爬上石猪拍张照片了。
我走到系马桩的地方,距离锅坑梁顶约一公里左右。位于齐马头滩林场以北,此桩为石头,高约3米,形如柱子状。相传杨三姐曾与此修炼,此桩为之系马之用。
锅坑梁,因整座山形状如锅坑,石林遍布,所以得名“锅坑梁”。海拔最高度2750米,山顶视线开阔,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都静静地匍匐在它的脚下。草甸起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间仙境!
山梁上怪石嶙峋,形状各异。好多石头上都有大小不一的石坑,也就是传说中的石碗石锅。在附近有很多石头上都留有脚印,膝盖跪印,屁股坐印等。村民说此印为神仙所留,传说中神仙聚时的石屋、石床,还有石猪,这些石坑至今都无法解释。
这里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是天宫的赤脚大仙和无量佛祖曾在这里宴请各方神仙,因此在山顶留下了无数状若石锅、石凳、石碗的奇石。山下的齐心村(七仙村),曾是牛郎和织女相知相爱一起生活的地方。
嗮金石位于齐马头滩林场以北,此石相传唐僧与此嗮过经书,原名为"嗮经石"在秦岭以北有一河,名为"神沙河"。
看着这些神奇的石坑,想起那些美丽的传说,还真是令人浮想联翩。
羽叶丁香姐他们已经往下走了。他们行走的速度快的一般人跟不上!对于这些户外大神,体力的强悍,一般人望尘莫及!
很 多熟悉的驴友在石猪这里一个个轮流排队拍照!我爬上石猪,拍了好几张照片!看看最高峰还有一段距离,我想等一等正在石猪上拍照的朋友一起上最高峰。
正在这时,有人喊下撤。许多人都不上去了,听下来的人说,其实山顶也没有什么。我真是不甘心,就剩下最后这么一点路程。我就一个人继续往上走。能看到顶峰就在眼前,最多不过十几分钟的距离。
我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眼看差一点点了就到最高峰了。目测不会超过300米的距离。有一个人下来了,说他是最后一个了,山顶上再没有人了。我想想没有伴,一个人要是在这深山无人区迷了路,耽误大家都走不了。
我只好迅速下山,回到锅坑梁山脚下大家吃饭採茶的地方,人都在这里集合拍照。据说是婼嫣的公司搞活动,需要拍视频和照片,还需要喊口号。大家都笑“这脉动也不是白喝的!”
我心想,早知道他们在这里照片嘚瑟,我就一个人上到最高处了。如果不在下边停留太久,也就上到最高峰了,还是有一点点遗憾的。未来的路,不可预知,早知道就走快一些了。
锅坑梁,这么美的地方,来一次肯定是不行的。期待来年再来锅坑梁,看石猪,睡石床,採高山茶,看高山大草甸!
魏云霞,笔名云在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辛亥风云》《陕西民革》《陕西政协》《华商报》《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宝鸡抗战文史料选编》《八九点钟》《金台观》等。作品多次获奖,多次荣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