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某文学群里看到“黑竹沟系列作品”,如《夫妻树》《小魔女滋滋尼渣》《鼠王德布梦断佳支依达城》等作品,描写的都是彝族人民的勇敢善良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故事。故事生动,情节跌宕,细节感人,读来不禁对纯朴真诚的彝族文化生起了探究的情怀。作者叫“野蔷薇”,文末配有她的个人简介,得知她是峨边彝族自治县一位政协委员,名叫王琪英。
我很想了解彝族人民在脱贫之前的故事,便试着用微信跟“野蔷薇”联系。好在此前她在这个文学群里读过我的文章,算是有所了解。当她听说我的意图后,便侃侃而谈彝族的风情和生活。我问她,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自己有没有做过相应的助困事迹。她起先有点避嫌,毕竟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做的好事有点难为情。我比较坦诚,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文章的方式来传递正能量,就像她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善举来感染更多的人参与为民服务的行列中来一样。为让她安心,我还特意说,这不是宣传你个人的好人好事,而是宣传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她这才打消顾虑,说起她的一些故事来。
去 年春天,她去看望一户彝族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三岁的残疾儿童。细心的她发现了孩子的与众不同,孩子重度残疾,两只小脚板与正常人刚好长反,还有很严重的疝气。她对那个孩子心生怜悯。下次再去看望这户人家的时候,她就买了洗涮品和很多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们。女主人阿牛达龙,得知政府有人来看望她们,抱着残疾儿子很是不好意思的样子。这户人家是从美姑(大凉山地区)过来送孩子到学校学习汉文化的,家里有四口人,丈夫吉惹牛布常年在外打散工,夫妻俩有两个儿子,五岁的大儿子在新场学校读学前班,小儿子残疾没有上幼儿园。女主人现在又有孕在身,一句汉话都不会讲。每次王琪英到她家看望时,都是由一位彝族邻居帮翻译。当王琪英把买来的一大堆零食和洗漱用品送给女主人时,孩子迫不及待地把一颗糖递进嘴里。
王琪英说,看着那孩子真是可怜呢,平时连糖都吃不上。她担心那孩子吃得猛,就叫那个彝族邻居翻译,让孩子慢慢吃,不要噎着了。王琪英从那户人家回到单位后,主动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想办法给予这户贫困的彝族外来户以切实的救助。
作为一名妇联干部,她也始终提醒自己,要积极引导当地妇女创业。二十年前,新场乡村民对养牛的前景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政府扶持力度也不大,谁都不敢轻易尝试。农村出身的她心里清楚,投资养殖黄牛,没有成功先例,村民们谁也不敢冒这个险。经过深思熟虑,她想到了酿酒户王帮枝。她家有条件,可以先行先试。在王琪英看来,只要有一家养牛赚了钱,大家就会跟着做。再说,赚钱的事谁又不想做呢。

于是,在2000年某一天的早晨,她满怀信心来到了星星村二组有着三个孩子的王帮枝家里。尽管她耐心细致地跟王帮枝分析养殖黄牛的可行性和未来能发家致富的好处来,可王帮枝就是不为所动。可能是王琪英有点心急的缘故,王帮枝不再理会她,拿起锄头就下田了。她当然就不能这样放弃,也从院子里拿起锄头,跟着王帮枝,到一块很远的玉米地里帮着她一起除草。一边除草,一边劝说王帮枝,希望她能改变观念发展黄牛养殖。
也许是老天在帮忙。就在这时,天空突变下起了瓢泼大雨。几个人全身被淋透,対不常干农活的王琪英来说,能做到这个份上也不易,王帮枝的心里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于是,王帮枝和丈夫商量后终于答应先养殖几头试试看。不过,她提出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听王帮枝同意养殖黄牛,王琪英高兴得不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王琪英当场允诺王帮枝,短缺的资金她来想办法。其实,这想办法,不是向银行借贷款,也不是向村民们借,而是王琪英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仅有的5千元钱借给了王帮枝。

王琪英是个有心人。当她看到王帮枝家的三个还未成年的子女穿着邋遢,心想自己最好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让王帮枝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养殖上。于是,她跑开了,到处募集孩子的衣服给他们家送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王琪英所做的一切,王帮枝都看在眼里,暖在了心间。
王帮枝夫妻在王琪英的启发下,把家里酿酒的酒糟用来做饲料,减少了养殖成本。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养殖经验,养殖的干劲也越来越大。凡事触类旁通。王帮枝在圈养黄牛达到一百多头时,她家的生猪也从五六十头扩展到存栏四百多头。俗话说,好事多磨。王帮枝家的黄牛、生猪的成功养殖,村民们尽收眼底。就这样,一家带十户,一村连百户,王帮枝的成功竟然带动了全乡一百多户村民养殖肉牛、生猪的劲头。有成功,就有荣誉。王帮枝多次被县妇联评为“致富星”和“三八红旗手”及“市巾帼创业之星”,还成为了乐山企业家协会会员。

勤劳的夫妻俩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艰辛之路。后来,夫妻俩深有感触又略带遗憾地对倾情帮助过他们的王琪英说,如果当时打消顾虑能多养黄牛的话,他们家会是新场最早致富脱贫的一家。
王琪英还提到一个叫锦玉的农村女人,孩子多,仅靠两亩薄地过活,全家生活十分困难。她也是拿着自己的钱和衣物帮助锦玉家度过了难关。后来王琪英工作调动,锦玉家也没电话,就没再联系过。十多年后的一天,锦玉在街上意外地碰到了王琪英,拉着她的手含着泪对已经当兵的儿子说,儿子啊,你一定要记着王孃孃,她在我们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对我们家有恩哪……锦玉还教导儿子,一辈子都不要忘记她。
当我问起那些年来她总共帮助过多少贫困户时,王琪英笑着说,以前就没法说了,就说近几年的吧。比如,2016年在杨村结对帮扶过一名听力重残彝族儿童曲别拉光,彝历年都会送慰问金和小孩衣服、零食、玩具等。2018年至2019年,在杨河乡茶园村每月500元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实习。她还前后联系了8户扶贫户,平时都会力所能及为贫困联系户送药送慰问金和衣物,每年累计帮扶资金5000元左右。近6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概三万元左右吧。

王琪英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女,从小家境贫困,小学到中专的学业能够完成全部靠工作了的两个姐姐,父母的善良和姐姐们的无私付出,让她从小懂得“感恩”二字的分量。工作后,她也一直把姐姐们对她的那份关爱传递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她说:“其实我从小读着雷锋的故事长大,感觉做好事很光荣,也很快乐,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虽然自己力量很微弱,但能给他人带来一丝温暖,也是一件使人感到幸福的事。与人分享食物,食物会变得香甜,与人分享衣物,衣物会很温暖,与人分享金钱,金钱会更有价值,人人都懂得分享,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这是怎样一朵野蔷薇啊,她朴实的情怀就像她的微信名一样,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在风雨中彰显柔情和力量!


作者简介:
一风,原名李业峰,江苏淮安人,退役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

编后语:
八年脱贫攻坚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5.5万住村工作队,290万驻村干部,深入到扶贫第一线,战斗在无硝烟的战场上,大公无私,肩负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忠诚,攻城拔寨,盘清家底,敢于打硬仗,精准施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发扬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1800名扶贫干部倒在扶贫最前沿。他们和山河同在日月同辉,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八年脱贫攻坚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战绩辉煌,厥功至伟,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