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朔州市委组织部、朔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朔州市市总工会、朔州市市融媒体中心协办,朔州市文联、朔州市作协承办的喜迎建党100周年【写好党员的故事】大型纪实文学创作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这项活动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文学的力量,生动表现朔州市各条战线先进党员、先进党组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平凡而伟大的感人故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凝聚精神力量,在推进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能源绿都、塞上明珠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同时集中展现朔州市报告文学创作队伍的强大阵容,全面打造朔州作家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创作影响力。
《作家新视野》杂志社联合朔州市文联、朔州市作家协会从7月刊开始连续两期安排专刊隆重编发推送朔州市作家创作的【写好党员的故事】作品,同时在作家新视野公众号、都市头条、华人头条同步推送。
文/秋若愚
出应县城,沿平坦的210国道向东南乡驶去。远处山峦起伏延绵,青黛如画,平展展的田野,已是一片葱茏,而垄垄覆盖的地膜更像是一根根白练待舞,又像是一条条清冽的小溪在汩汩流淌……
过“雅士利工业园区”,左拐进入平整的乡村公路,再过八里坡村 、东张寨村……突然一团团一簇簇鹅黄浮现在翠绿的地平线上,如同天上的云彩降落人间,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甜甜的味道。再往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株株、一片片,那分明是晋北乡村罕见的老洋槐啊!正值槐花开放时节,那些鹅黄色的花儿水汪汪地开在漫铺开去的绿色里,艳丽而璀璨。
如此多的花,如此多,给了我超越任何想象的喜悦。
“过去喽——”一声苍老嘹亮的喊声从槐林传出,紧跟着,“叮铃铃,叮铃铃……”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起,就见一群群羊儿像一朵朵白云从四面八方徐徐汇聚……
林间的高坡上,迎风站立着一个老羊倌,手执长鞭,脚下卧一只黑色牧羊犬。
“大叔,您那狗咬人不?”我喊。
“不咬——”乱风吹送出来的声音,时断时续,颤颤巍巍。
我沿林间小道,踩松软花瓣,寻铃声而去。
“大叔,您好啊!”
“好!好!你也好!”
“前面就是辛圐圙村了吧?”我手指着东南方向。
“是,是俺辛圐圙。”大叔乐呵呵回答。
老羊倌张树义,瘦高个子,紫黑色脸膛,笑意热切。
“这羊都是咱自己的?”
“嗯,嗯,自己的。俺养羊有10年了,每年80只到100只不等……像这样的,全村一共有12家,日每日都赶到这里放。我出来得早,一会儿一家一家的就都来了……真是个好地方!羊儿吃上槐树叶一天,控一黑夜,羊肚也不见瘪,还就那股劲,吃别的草料可就不行了,吃槐树叶长大的羊肉又嫩又香,每年小雪过后来买羊的城市人排队哩。这槐花也好,和那个苜蓿一样样的,女人们来捋上一篮篮,回去做拌菜、做拌汤、晒干菜……”老羊倌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我想到自己的采访任务,便截住他的话问:“您们村的大美书记好不好?”
“你说张大美?那没说的,简直没说的,好的不能再好了。我活这么大,遇上的第一个好书记。”
……
“大叔您再喊喊羊。”
“过去喽——”啪地一声,张树义手中的长鞭在空中炸响,“叮铃铃,叮铃铃……”花海间“白云”涌动,领头羊脖颈戴着大铜铃铛,踢踢踏踏,腾起阵阵热浪…
2008年12月22日,应县下社镇辛圐圙村沸腾了!大街小巷,人来车往,沸沸扬扬。临街的两个小卖铺,四桶豆腐捞空了,鸡蛋卖了个净打净;镇上李家肉铺的猪肉被抢购一空,连个猪尾巴也没剩。
因为这一天的到来,出地砍柴的男人搁了斧头,林地放羊的老汉扔了鞭子。外出打工的,城里居住的,哪怕是远在北京上海,只要父母、族人一声令下,就都乖乖回来了。也不知道谁的主意,竟然用一辆面包车,把矿上住着的两位退休工人也搬回来了,其中一位已经是90岁高龄。这真是抬着棺材去打仗,豁出去了呀!
村委会更是炸了锅。不大的办公室本是旧学校教室改装过来的,老朽的门框被村民挤进挤出,随时有散架的危险。人差不多到齐了,支部书记选举马上要开始了,这时突然从外面冲进来一个年轻人,一伸手揪起那个裱着红纸的选票箱,嗖地扔到了一边。他转过身来,面向人们,脸上是酒醉一样的通红,甚至双眼含泪,大声喊:“党员们,咱们不要候选,咱们来个海选,好不好?”“好——”党员们一齐回答,喊声震天。“大家想选谁就写谁的名字,怕不怕?!”“不怕!”
唱票出来了,一个叫张大美的名字几乎全票
这里鞭炮齐鸣、欢呼庆祝时,远在城里的张大美正守在母亲的床前好言相劝。
“您看,这个村书记也不是我想当,是村人硬让我当,我左推右推,就有点不识抬举了。”
“啥抬举不抬举?辛圐圙村它就是一个烂泥潭,谁见谁躲,你偏往前凑!再说,城里头的书摊摊不管了?建材门市不管了?”
“书摊和建材有我两个妹夫管,他们的能力我放心。妈,您别生气了,好好吃饭。它辛圐圙即使真的是个烂泥潭,儿子也有本事让它长出一朵山丹花来!”
二
早在一个月前,全国第八届村组织准备换届,紧跟着一股春风刮来,惠农政令出台了,以前向农民头上“摊派”的条条款款都废除,实施的都是“补给和扶持”。换届选举,再不是上级点名谁上谁就上。要民心,要民意,老百姓喜欢谁,谁就上。一些人心眼活泛了,撒开人马,又是去镇上拉关系,又是和老百姓“套近乎”。下社镇书记窦海章、镇长李宁,面对面坐着,拒绝接待辛圐圙村围攻上来的关系网。他们在等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在外经商的辛圐圙村人张大美。
张大美,1970年出生在辛圐圙村,自幼聪慧过人,成年后随父出外经商,于2002年返回老家应县城,创办了一家大型“汇文图书城”。没多久,“汇丰建材装饰城”也悄然走进大众的视野。
几年间,张大美一边赚钱一边闷声做的事渐渐传扬开了——
他为县城中小学累计捐赠图书达20万元。
他经常回村转,走访村中贫困户、五保户,每次带钱带物。逢年过节,给他们发放大米、白面、猪肉、食油。
……
好事传千里,自然也传到了镇上的书记耳朵里。
换届的事情迫在眉睫。书记问镇长:“想让辛圐圙村‘起死回生’张大美来当这个村书记行不行?”镇长没有多想,就说:“我看行!”
于是,他们又拜访了时任应县政协副主席的臧青鹏。张大美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当好村书记?臧青鹏回答,算你们找对了人!此人要么不当,要当必然当当响!
与此同时,村中乡亲的电话一个个打给张大美。赵升文说:“那娃,你知道不知道,咱村人嚷嚷闹闹,都想叫你回来当书记。叔给你打这个电话,意思是你回来哇,咱辛圐圙需要你。”
本家兄弟二娃打来电话:“大美哥,我看你回来当它哇。有啥困难,弟兄们全力支持!”
张大美只说“我考虑考虑。”再说不出别的话来。
这个事情一传扬开,妻子首先不同意,然后是父亲劝说,母亲生气不吃饭。大美本身也有顾虑:辛圐圙村的确是个烫手山芋,自己有那个能力接过来吗?
正当他彻夜难眠,举棋不定时,镇领导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让他火速到镇政府谈话。一进门,窦海章不客套、不让座,劈头盖脸一声问:“张大美,这个村书记你当不当,痛痛快快给一句话!”
张大美一愣,脸憋得通红,慢言慢语说:“不叫我当,我就不当。”嗯?窦海章急眼了:“啥?不当?”李宁哈哈笑了,张大美也眯着眼睛笑个不停,回过味来的窦海章一拳头砸在办公桌上,喊出一句:“顶事了”
三
辛圐圙,因菜园子得名。据村中老人讲,早在300多年前,东张寨村后生张养成,在村南三里地开垦出一块地来,四周用土板墙围成一个圐圙,喂马种菜,拉开了生活的架式。圐圙的东面是下社堡,堡堡相连,号称十二连堡,村民众多。那里的人们挑着担子进城时,看见路边不远新垒起个圐圙,就说“那里有个新圐圙,咱去看一看,缓一缓。”日久,新圐圙的名字就传开了。后来,张养成在这里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渐渐地,别处的人们也投奔而来。村庄热闹了,村庄里的人们嫌“圐圙”拗口,想改成辛盛庄。但不管怎么叫,外面的人还是叫它新(辛)圐圙。辛圐圙,似乎从得名的那天起,清晨、黄昏、土屋、菜地、牛羊等组成的意象方阵,经岁月沉淀,于尘埃缝隙中,完成了它的秘语微火。
菜园子,菜篮子,菜担子,从辛圐圙诞生起始,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因了这一场场不息的人间烟火,才有了今天文字与宿命的追溯和书写。
辛圐圙村当街有棵大榆树。有多大?民间传说,凡是从应县东南方向,经大石口赶路的人,都要驻足西北望,遥望应县的两个稀罕物,一是城内举世闻名的大木塔,二是辛圐圐村的大榆树。
在村民的眼里,这棵大榆树,老早就是神仙的化身。他们在特定的日子里,烧香祈福,在树身树枝间缠绕着一根根红布条,寄托着对生活安康的向往。
1974年深秋,电线要架进辛圐圙村,煤油灯照明的日子要结束了。村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但是,架线钱得大队出,这钱从哪里来?干部们愁怅的眼睛瞄准了街心的大榆树。
锯齿的“嗤拉”声从黄昏响起,两个人一班,锯子换了好几把,人换了好几班,嗤拉嗤拉,在静谧的村庄上空回响。有的村民整夜未睡,说直听得大榆树呜呜咽咽哭喊。临明,大榆树轰然倒地,锯树的人也轰然倒地。人们围过来,看见白生生的树座渗漫出一汪清澈的水,好多人哭着跪了下去……
第二年,也就是1975年。时令正值7月,小麦待收、玉米抽穗、菜园葱茏时,一天黄昏,学校做饭的张井望见西北天际黑红一片,赶紧找见老师,提议让学生早回,说这天气不对。学生刚走20分钟,雨来了,冰雹也接踵而至,圆溜溜的冷蛋子劈头盖脸砸下来,大的足有鸡蛋那么大,学校的西墙根铺下白哇哇一层。小麦、玉米、蔬菜尽毁,地里的羊死了几十只,连房顶上的酱瓮也被砸了个稀巴烂。
“蛋打一条线儿,专打辛圐圙儿。”
在寒风萧瑟的街头,人们裹一件破棉袄,七嘴八舌,抱怨连连。
大榆树没了,村庄仿佛失去了精魂,村民也没了生命的依傍。村里的光棍多了,长夜难眠,蹿堆堆打平伙的事也多了,自然是今天这家的鸡没了,明天那家的狗丢了。邻里街坊,一言不合,就抓起大板锹拼命,甚至随身装着刀子。
应县出了名的两个穷村子,一个是圪塔儿,一个是圐圙儿。圐圙儿就是辛圐圙。
村里村外的道路年久失修,一下雨,大街小巷泥泞一片。县公路局拉来水泥、沙子,让村里自己出劳力修路。村干部张罗多次,无人靠前。几场大雨下来,水泥坏掉了,沙子谁用谁拉,工程不了了之。
电线老化。大风一刮,线就虚了、断了。应名说村村通了电,辛圐圙村人却几乎是夜夜黑摸。
吃水困难。原来的老井干枯了。后打的机井转包到了私人手里。一把大锁冰冷地锁着,放水的时间是固定的,人们一手交钱一手买水,用自行车驮,用驴驮,用肩扛,吃水如吃油。菜地干裂,眼看着再不浇水就枯死了,但是排队的户数有增无减,关系好的插进去了,亲戚插进去了。为了争取时间,排到半夜也不敢回家,只能蜷缩在路壕睡觉。
“百姓望云霓而断颈,禾苗盼甘霖而折腰。”
活得真别扭,活得真憋屈。人们说,这个村的风水坏了。
因为穷,亲弟兄隔畔种地,为一条圪塄的归宿,告状。
因为穷,刚熟好的玉米,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告状。
告到大队,干部管不了,再告到乡里……
怨气越聚越多,焦点集中到村干部身上,谁上任告谁。告你当官不为民作主,告你贪赃枉法寻私情。老会计张养跟着遭了殃。每告一次,检察院一纸通令,让村会计送去账本,大查清查。规定是上午送进去,查到下午下班时间,账本物归原主,第二天再送,查完为此。张养每天一大早,装好一提包账,绑在后依架,急急火火送进城。2003年闹非典,城里大小饭店关了门,张养中午饭没得吃,就靠在检察院门口熬时间。公安局一个办事员看见了,跑去小饭店叫开门,帮他买出一盒饭。张养扒拉着饭,泪珠啪嗒啪嗒掉进饭盒里。这泪有感激,更多的是苦涩……
四
新官上任,张大美站在废弃的学校院内。这就是辛圐圙村的大队党支部!破屋烂院,连一把像样的椅子都没有。班子成员来开会,围成一圈,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就在前几天,镇领导还问他,要不要重新组建班子成员,当时他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动是要动的,但我的班子没有减法,只有加法”。
他迅速进入角色,组织班子成员,对全村户数重新摸底、排查,新圈出两户五保户,六户低保户,提交到乡镇党委办公室。他说:“这是俺村真正的贫困户,政府不管,我得自己管。”不久,八个领款证下来了。户主们拿着本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别人磕头上香也办不好的事,这就能了?”
办底保五保的事情刚在村里传扬开,张大美又接着宣布:个人掏腰包,在中秋节给6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送一袋白面。
村民们欣喜之余,又开始讨论谁谁60周岁了,谁谁60虚岁了,人家大美到底是给周岁还是给虚岁?大美知道了哈哈大笑:“虚咋呀,周咋呀,这就是个由头,我反正是个想给……”
接下来干啥呀?张大美的笑脸严肃起来——修路!这是辛圐圙村迫在眉睫的事情。要想富,先修路!
张大美再次召开了班子成员大会,提出一个具体方案:内捐和外援。
先搞内捐,制定:凡在册户名,每人捐60元,多多益善,不捐者不强迫。大喇叭公布后,几天内,张大美的父亲张斌率先捐出一万元。紧跟着,在外工作生活的张大仁、王军、张玉堂,都送回来一万。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开始送钱了,240元、180元、300元……严格遵守着“60X几”等于多少交多少。热闹了几天,大队的门庭冷落下来,大美查看了一下,还有好多名字没有动静。怎么办?这些人未捐的钱数,自己帮着垫付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全民参与的尊严”得有!全民认可的精气神不能丢!
张大美想了一个办法。他制作了一张“大红榜”,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写上,每个人的名字后面紧跟着所捐的钱数,张贴在街心墙上显眼位置。人们呼啦啦涌上来,都想知道谁捐得多,谁捐得少,谁还没捐?只一会儿,张养举着大粗笔,喊着“来,让一让,来让一让”扒开众人,踮起脚尖,一笔一划写上捐助者的钱数——300元、360元、500元……两天功夫,榜上的空白处全部落款,村民捐款达到9万元。
外援呢?张大美怀揣着申请表和一张密密麻麻的村民捐款单,一次次走进县交通局的大楼,一次次敲开局长的办公室。局长说:“不是我不想管你,实在是2.5公里的路花费庞大,你拿来这一点点捐款让我修路,我又没长三头六臂。”大美说:“我没退路了,局长,拿了老百姓的钱,人家问我要路哩,修不起路,我连村也回不去了。”
好汉怕得是“缠把头”,攻关三个月,县交通局派施工队进驻辛圐圙,历时一个月,追加投资70万,两条油路像辛圐圙的两条臂膀,一手挽着应县城,一手挽着下社镇。最后要修的是村庄小巷。难题出现了。因为排水不畅,家家在门口“修坝”,怕雨水倒流进家。站在巷口望去,一梁又一梁,像是一座座“骆驼腰”。大美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爽快答应,铲掉重修。有的一口回绝,说:“你空开我门,这又不影响别人。”大美回不上话,一着急,哭了。随同的班子成员借势赶紧说:“叔啊,您看看,咱大美书记哭成啥了,快点答应了哇。”就这样,一家一家的,每碰到不答应的,大美就哭,一哭准成。村民说:“一看见娃娃哭,俺就心软了。”“看在大美书记的面子上,修去吧。”……
大美说,为修个路,我落下乡亲们太多的人情亏欠。
事实上,大美是家里的长子,底下有两个妹妹。独男家中宝,大美是家里父母妹妹宠大的,哪受过这诸般刁难委屈?他后来说:“一哭出来,这革命劲气又足了,勇气更大了。”他还说:“事实上,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的心是善良的,你的泪水终会感化他。”
平展展的路有了,那亮盈盈的灯呢?那清凌凌的水呢?大美在替父老乡亲逼问自己。
来不及好好歇口气。大美再次快速行动,垫资买回电线,请来电工,把村里那些老化掉的“蜘蛛网”全部换掉。当暗夜再起时,村民们的家里,一拽“拉绳”,豁然全亮了!家亮了,人们的心也亮堂了。随后,他再垫资一万元,请来钻井队探测、下钻。然后去县政协跑路,帮自己通关,很快得到县财政局的3万元补贴。这时,村民自发捐助的3万元也顺利到位。
一个星期的时间,120米的深水井凿成。要下水管了。张大美像个猴子蹲守在井跟前,两天两夜不肯离开。陪蹲的张大青、张建斌让他回去睡上一会儿再出来。他说:“不行,回去也睡不着,不如守住心安。”多少天来,他的心没有一刻安宁,他生怕打不上水来,无法面对乡亲们那一双双焦渴的眼睛。
2009年7月25日,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辛圐圙人纪念的日子。
清凌凌的水汩汩流淌,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跑来,邻村的乡亲也赶过来看热闹。村庄再次沸腾了!大庙院架起大铁锅。人们你家端糕面,我家打胡油,他家压粉条。多少年了,雁北农家但凡有好事,必吃炸油糕。今天的辛圐圙人终于能舒心舒意地吃水了,这可是比娶媳妇聘姑娘都喜庆的大好事啊!
五
一路拳脚实打实地打下来,张大美累病了。他想,趁着输液打针,正好歇口气。事实上,他哪里能歇得下来!一闭眼,就想起乡亲们,想起当他自费买上白糖、鸡蛋,在村委会分成一份子一份子分发下去时,乡亲们那欣喜的眼神。有个老人竟然说:“真好!真好!又能喝上白糖水了!”他悄然落泪:是辛圐圙这片土地和人民养育了我,我一定要让他们天天喝上白糖水!
张大美丝豪不敢松懈。他每天听新闻,看报纸,一张报纸捧在手里反复读,生怕漏掉一条关乎辛圐圙村发展的好消息。
省报上说:“应县实施农业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公司建棚,农民种菜……”
朔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出:“以温室大棚为重点,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今冬明春新增各类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要优化区域布局”等等。更令人振奋的是,其中三分之一的“布局”就在应县,而作为种植蔬菜的重点乡镇,下社镇位居第一。
本来就是个菜园子,咋就不能建成个菜棚子?张大美一双沉思的眼睛迸射出希望的光焰。
怎么办?从哪里入手?
朔州市《实施意见》告诉他:“逐步建立起农民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腊八刚过,村庄里的人就忙活开了:杀鸡、磨面、压粉条、蒸花馍。张大美不动声色,照常准备好米、面、油,挨着给贫困户送到家里,看看家冷不冷,烧得有没有炭,要他们开心过大年,有困难找大美。
大年的钟声响过,张大美于正月初六在村委会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政策摆在了桌面上。议项摊在了桌面上。
张大美问人们:“你们信得过大美不?”“信得过!”
张大美再问人们:“你们敢不敢跟着大美干?”“敢!”
议项的焦点除了钱,人们把眼睛聚在了村东那一片锁定好的“菜园子”——东大滩。这里最早是一片盐碱滩,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后经排盐改碱,种植大块田,勉强能得几分收成。包产到户后,原来的大块田都化整为零,割成了一亩、二亩、二亩半不等的小格格。
位置确定了,矛盾也随着出现了。这里有地的户不想搞暖棚,想搞暖棚的户这里没有地。
于是,兑换地——成了辛圐圙村自责任田承包以来的又一次土地大改革。
一架大棚分为暖棚和冷棚两个,一共得四亩地。暖棚一年四季种,冷棚只种春夏秋三季。张大美正好有四亩,率先兑给了村民赵金。
然后开始一兑一的调解。坐到村民家的大炕上,张大美才知道这个工作开展起来有多难。二亩碰上二亩半,亩半碰上个亩八分,张家说,我那是好地,李家说,我那也是好地。嚷嚷闹闹,兑换不下。有的甚至抱牢那块“宝地”,说死说活不愿意换。张大美掏净肚子里所有的文墨,给大家讲“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叔,看在我的面子上,换了哇。”
“婶,看在我的面子上,换了哇。”
……
20多天时间,200亩地兑换完毕,张大美又落下乡亲们一箩筐人情。
接下来,跑贷款,要补贴。张大美挥笔洋洒千言,情真意切,怀揣着一份份申请书,今天上乡里,明天进县城。
他恨不得一口气给村里抱回个“大金蛋”。
八百多万的大工程啊!专管部门的负责人往往是疲于会议和公务,行踪无定。怎么办?堵!今天堵不住,明天堵,日日堵。“哀兵必胜”啊!领导终于点头。而一份批文的最终落实,又需要一摞摞报告的逐级呈递,其中免不了拖延……张大美说:“自当这个村干部,我把一辈子的好话说尽了!”
又是一年春草绿。
又是一年雁南飞。
辛圐圙村136个温室大棚建成了!这一天是2010年7月7日。
同时,张大美从山东寿光聘请来的技术员也来了。
一车车沤好的农家肥进了棚子,一袋袋上好的化肥进了棚子。
买种子,架长杆,喷洒营养剂。早上9点给棚子“放风”,下午三点给棚子“关风”,哪样都不敢马虎。
红亮亮的西红柿,一箱箱搬走了。
绿盈盈的黄瓜,一箱箱运走了。
年底预算结果出来:一对棚子的毛收入是6万元。相比过去,一对棚子四亩地,种葵花不过收入千数块钱。
种棚子的喜笑颜开,没种的后悔不迭。
县里四大班子来了;人大代表视察团来了;朔州市蔬菜协会来了;全市“农”字号干部来了……
大会上,张大美拿起话筒说了三句话:“今年做成——户户上大棚,当年受益;明年做精——产品上档次,创造品牌;后年做大——全民总动员,人均一棚。”
六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辛圐圙村农业用水日趋紧张。
2014年,张大美经过多次召开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之后,隆重召开了辛圐圙村全体村民大会。宣布了“壮大集体经济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办法,决定抓住政府扶持和开发办投资的机遇,号召全体村民积极入股,户入股2000元,成立富民股份水利合作社。会议结束,现场拍板,村民入股93户,合作社宣布成立。
趁热打铁,又收回村集体曾经拍卖给私人的10眼机井、2台变压器以及渠系经营权。
最头疼的要数修复环田路。以前的老路几乎让人占完了,能多点三窝点三窝,能多种一垄是一垄,就这样一点点往外挪,挪得没路了。种上来的菜及别的农作物拿不出来,只能用肩扛,用自行车驮。大美一家一家做工作,没有几家愿意的,谁也不想舍掉那几垄地。
张大美放出狠话:“我拿头也要撞开这一条条环田路!”
几个月后,成绩出来了:辛圐圙村新修还田路7条7000米、新打机井10眼、新修管灌9000米、新安装变压器2台、新架设高低压线5公里,合作社机井总数达到20眼。
“全民参与、服务大众、按股分红”,合作社建立系统、规范的章程,坚持民主管理、程序公开,设置记账员、收费员、开井员、监督员,实现责权统一、用权单一、监管分离的运营模式,根据机井出水量大小,民主确定每小时23、19、18、15元等不同的施水收费标准。重大事项开支坚持全体股民民主决策,未经程序的,一律不准入账,防止挪用、侵占。运营收入50%分红,50%留作运营维护。运营维护资金结余部分列入滚存专户,充实集体经济。股民红利,年底决算兑现。
汗水描,心血绘,辛圐圙村圈出的一个又一个“新圐圙”已经渐入佳境。
年终,老会计张养所住的小南房夜深了算盘还在啪啪作响。几天后,消息公布:合作社今年总收入20万元,每股分红500元,大集体收入10万元。同时,因用水方便,玉米每亩增产200斤,每亩年度用水总价降低了40%。
这是全县第一个集体股份水利合作社。它成功的运作,不仅有效破解了多年来村里用水的矛盾和纠纷,而且闯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破零的新路子。
七
2017年9月9日,下社镇辛圐圙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落成典礼。崭新的房子,崭新的院子,喜笑颜开的男女老幼,连鸟儿都叽叽喳喳欢叫着不肯飞去。
典礼开始了,国旗护卫队成员迎着清晨第一缕晨曦,迈着铿锵的步伐,来到国旗台下。国歌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村民列队站好,神情庄重,向国旗行注目礼。全体党员重温入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面对围站在自己周围的父老乡亲,张大美拿起话筒即兴作了一首小诗:
“支部书记官位不大作用大
能把群众带富裕也能把他拖累垮
支部书记官位不大责任大
虽然舞台小但体现的价值大
支部书记文字水平可以低
但素质不能差
上传下达是咱们的事
村子就是咱们的家
张家的柴米油盐 李家的酱醋茶
东家的鸡毛蒜皮 西家的红白喜事
都在咱心上挂
纷繁复杂 酸甜苦辣
但苦中常有甜 忙中也快乐
奋斗吧!支部书记
让我们的群众更加幸福
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发达
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快乐 ”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国旗下的演讲”。一首小诗,挥写的竟是一部令人叹服的“乡村振兴启示录”。
下一个节目:给在校学生发放字典、笔记本、圆珠笔。
下一个节目:给村民发放中秋月饼。
乡亲们排着队,一个个进去,手提着月饼,乐呵呵出来。麦克风传出张大美磁性而浑厚的声音:“乡亲们,月饼不多,它是大美的心意!”话没落地,他哽咽了。他看着这些年老体弱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婶,看着他们佝偻的腰身、蹒跚的步履,像是看到了自己年迈的爹娘……
此后,他隔一阵回来,车子的后备箱就放上罐头,看见哪里坐着老人,就下车一个个分发下去,并且盘坐在他们中间,问问身体怎么样,谁家还有啥困难。
渐渐地,年轻的村主任张建勇也是这样,隔天就搬回来雪糕、罐头、水。老人们说:“好娃娃,越来越像咱大美书记了。”
八
辛圐圙,现代文明的种子一旦入土,僵死的生活苏醒了,麻木的心灵清醒了。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照《下社镇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宣传发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几个月下来,成绩又公布了:村西新建垃圾场两个;复垦垃圾污染地4亩;拆除了村中的草房、小木房、旱厕所等违规建筑20多处,占道违章8处,危房3处;清理了村民巷道内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1500方;村中主要街道两侧新砌砖墙5000多平米,并进行了粉刷;新建花池80个,栽常青树160株;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文明户”评选活动,设立“环境卫生文明户”光荣榜。
仿佛一夜之间,便民超市也出现了,书写着“为民亭”的休闲凉亭也出现了。
辛圐圙村人说:“这跟做了一场梦似的。”
村外有护林员,村内还有巡查员。已经87岁的张井老汉,耳聪目明、身体硬朗,他每天一大早起来,推着个小推车,走大街转小巷,看看哪道巷子不干净,看看谁家扔出了垃圾袋。他的工资是每月400元。他总说:“有这样的好干部,给不给工资咱也愿意干。”
村里若有小工程,需要雇人,先紧着贫困家庭成员。按劳分配工资,150元、100元、80元、60元,量身定价,公平公道。街上的闲人少了,打扑克的没有了,人人都在泼腾自家的小光景,享受日渐富起来的喜悦。
今年早春,村东大棚的东畔,又一片温室大棚正在拔地而起。占地130亩,纳股60户。村主任张建勇每天“前线”指挥,狠抓工程进度,预计一个月建成投产,正好赶上种二茬豆角“板玉龙”。
这是辛圐圙村继“富民水利合作社”之后又一个“大鹏园区合作社”。它是镇上的试点,也是县上的试点。
我们拭目以待。
九
2011年7月,中共朔州市委授予张大美同志“党员发展带头人”。
2012年2月,中共应县县委应县人民政府授予张大美同志“应县2011年度经济社会建设劳动模范”。
2013年4月28日,朔州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张大美同志“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3月,朔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张大美同志“‘崇尚知识,快乐农家’读书竞赛活动三等奖”。
2014年6月,中共朔州市委授予张大美同志“优秀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2015年3月,中共应县县委宣传部,应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张大美同志“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2016年县乡换届,按照省委政策,经过严格考察,破格进入公务员队伍,全票当选下社镇副镇长,继续兼任辛圐圙村党支部书记。
2018年1月,山西省文明办授予张大美同志“2017年度山西好人”。同年,获得“山西最美村干部”提名奖。
2019年10月,朔州市组织6名受全国全省表彰的弘扬右玉精神先进典型代表,在市广播电视台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报告。张大美代表应县,代表辛圐圙,他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支部书记的情怀”。规则是,每个代表准备好一份讲稿,先背下来,然后上台脱稿演讲,时间是13分钟。张大美对工作人员说:“让我自己写,我文化不高,写不来。让别人代写,我记性不好,背不会。我看你就让我干炸它哇”。应县话,干炸就是即兴演说。工作人员没办法,就让他现场试演一下,他沉吟片刻:“支部书记不好当,大事小事你都忙,不忘初心是我们的本,牢记使命是咱们的魂。大家好!我是来自应县辛圐圙村的张大美,大小的大,美丽的美……”最后一个字落地,刚好是13分钟……
得了这么多荣誉,张大美把那些荣誉证书一摞摞全部压在箱底。
他说——
“我认为没什么,反正记住一点,把人做好,把事做好,问心无愧。”
“当支书,就是为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生命作主。”
“当时做事感觉太难,太不容易。但是现在回头看去,其实我很感激我的父老乡亲们。是他们成就了现在的我。这些人用他们不同的行为和语言把我的肚子撑大了。”
“但凡你的心里装老百姓一点点,村子就能搞好。”
“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辛圐圙村,要加快步伐,争取更强!更富!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