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芜城--追忆似水流年,以及金子般的心
文/蒋新生 香港
上海诗人徐芜城(原名徐沪生),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同是扬州人,并且曾经是同桌。因为他在上海出生,所以才有了沪生的大名。他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做教师,辗转之下又回到了上海,投身他的传媒事业,后来创立一条视频,开始了他的人生事业伟途来……
我们同在江苏省邗江县中学读高中,当年文科班出过两期诗刊,是沪生编辑的,我还清晰记得诗刊封面上画了几只鸭子!沪生兄早年就已表露了他的编辑功力,抚今追昔,原来世上许多事情都是注定的!那是一本手抄的纸刊,第一期刊录了我的一首小诗!自从师范毕业后,我回乡做了半年教师,也就南下香港打工啦!我于1988年暑假去过一次他家!那是靠近瓜洲镇瓜东的一个小村庄,运河对岸是瓜洲出名的石灰窑。
话说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这条水道就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北上的漕运以及盐运非常繁忙,而作为中国东西大动脉之一的长江就与京杭大运河在瓜洲汇合,瓜洲南岸是镇江,而镇江的西边是南京。瓜洲北上約十五里,就是三汊河,一条河向西,一条河向西北前往扬州。三汊河的东岸是扬子桥,西岸是著名的高旻禅寺。由瓜洲向北八里路,有一个八里镇,那就是我的祖居啦!李白诗中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描写这种水道上的意境吧!这条水道上,宋朝高邮的秦少游走过,王安石也有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清朝的郑板桥往返镇江与家乡兴化之间,也经过这个水道。而近代文学大师朱自清、汪曾祺也必定搭船经此水道,南下镇江的!
此古运河连绵千里,两岸民风淳朴,而作为禅宗著名禅寺的高旻寺就在沪生家十五里处!如果说沪生没有受过扬州人文素养、悲悯众生的佛法乃至这一片土地上那种勤劳淳朴民风的影响的话,我是无法相信的!而瓜洲连绵的芦苇地上,我们的祖辈都在那儿砍过芦柴,摘过粽叶,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滋养,无疑是根深蒂固的!而我们在花样年华的青春岁月中的那种忧郁、期望、迷茫而又悸动的情怀,似乎也是一致的!不过沪生读书极顶聪明,比我高明理智得多而已!
他出身复旦哲学系,又读过俄国所有大文豪的著作,曾经反复咀嚼过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加上他出身哲学系,博闻强记,他的哲学底子深,为人深沉似乎掩盖了他的金子般的心!
他的现代诗是超浓缩版,他经常深夜写诗到天亮,一夜下来写了几十行,然后只留下几行,这种残忍取舍锻炼出来的诗句,意涵万千,我们读起来似乎很费力!但以我个人鉴赏力来看,他的新诗别出一辙,这是他的金子般高贵心灵的自然流露,他的学问,他向西方文学大师要素养,学技术乃至再创作出来的诗文,可读性是很高的,其诗文是耐读的,必须反复阅读才可觑见他的意蕴来!
大体上,沪生的新诗走义理路线,当然不乏记叙抒情一线,他讲宗教、艺术、梦境、轮回以及人生百态,有一种嘲讽式的悲悯,但又不乏白描式的记叙,比如他写女儿的睡姿,比如他写拆迁后的祖屋以及残旧乡村的记忆……都是在白描的手法下蕴藏着无端深情!
个人认为,如果新诗诗句纯粹讲道理的话,比较古板乏味,但如果不讲哲理的话,诗文又无韵味,根本无法流传下去。在深邃的义理之外,添加记叙抒情的成份,比如七分荤三分素的搭配成为佳肴一样,这种手法的确非比一般的!
他出入于西方文学名著,游走于西方大诗人的字里行间,流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但骨子里的悲悯众生的情怀,自己内心的反省观照,潜意识的道白,人性的卑劣、挣扎乃至灵魂的困苦的反思,欲望恐惧、世事变幻无常、都市生活的重压求存,乃至人生百态众生相的描绘,甚至对灵魂的拷问、天堂地狱另类宗教题材的探讨……在在不离这一片古运河河畔滋养性灵、生生不息的广阔无垠的土地!
我们的祖祖辈辈在此地出生成长,端午节去摘粽叶,冬天去砍芦柴,生存繁衍,或者流浪到远方,他们乃至我们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才明白,我们的文化性灵之根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永远存在着这一片水光交织的村落中,存在着那一片芦苇地中,存在着脑海里凄迷的少女眼神中,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祖祖辈辈就安息在古运河岸的河堤,永远永远……我们从小就在河堤旁的池塘中游水捉鱼,看着菱角与荷花盛开的水面,波光荡漾……这些水乡的景致,早已铭刻在我们的心底……
我与村里的小朋友们经常去瓜洲街边看小人书,必定经过瓜洲的石灰窑,而沪生小时侯也经常由东岸游水至西岸的石灰窑。而我人生最早的记忆就是与父母由瓜洲石灰窑回家,我骑在爸爸肩头,妈妈跟着我们后面,我妈妈那长长的辫子,我当时多么开心,古运河水波光灿烂……而瓜洲石灰窑对面东岸的瓜东,就是沪生的老家。我在1988年去过他家,他家门外有池塘,池塘里菱角花盛开,那是典型的苏北水乡……我们人到中年,青春已逝,不由得慨叹流年似水……
2021 07 06于香港
作者简介:蒋新生,现任世界华人文学社副社长、《香江论坛》主编,曾任海外凤凰诗社秘书长、东南凤凰诗社副社长、唐宋风韵诗社主编,现居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