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话扇子
文/丁继坤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今冬。”盛夏期间,这首儿时写在扇子上恢谐幽默的打油诗,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小时候扇子在我的印象中,有竹叶扇子,有画面精彩、题写名人诗词的折叠扇子,有传统古装戏曲中公子王孙图案的手摇扇子,还有用废纸自编的纸扇子……总之各种型状,大小不一,有半年使用半年闲的说法。

扇子不但能扇风散热驱蚊虫、苍蝇的作用,而且还是过去男女谈情说爱的定情之物,有千里姻缘一扇牵的历史典故。那时一进入酷暑难耐的夏季,手里如果有一把扇子,那心里不知道会有多高兴。当看见别人用扇子的得意劲时,心里感到十分羡慕。那时家里经济拮据,加之我们兄弟姐妹多,家里的扇子少,经常为了一把扇子你争我夺,总是在父母“若要好大让小”的责骂声,把扇子夺回我手中,哥哥、姐姐们只有用废纸编成的扇子取风乘凉,用完一仍了事。

进入酷暑盛夏,中午父亲从地里劳动回来,汗流浃背,我就拿一把扇子给父亲扇凉。景观父亲脸上的汗水没有了,我的身上却汗水直流。那时就想,如果能使扇子自动扇风该多好呀?说起扇子不由我回想起给慈祥母亲扇扇子的悠悠往事。那时盛夏中午,火红的太阳高悬在空中,炎热如火箭般射到田间农舍,把大地烤晒的越来越热,整个村庄笼罩在蒸腾、酷热、奇闷的热浪之中。母亲下地劳动回来已是中午一时左右,她顾不上休息,就进入灶房生火做饭。那时我家的灶房仅有三平方米左右,坐东面西,没有窗户。

这时强烈的阳光照在墙面,气温高达40度左右。加之灶房里烟熏火潦,把人呛的喘不过气来。当我看到母亲做饭时脸上豆大的汗珠,眼中直滴泪水时,心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于是,我便找了一把扇子,站在母亲身后使劲的扇了起来,既为她扇凉又驱柴烟。母亲回头一看,夸我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样一直到饭做好后我才离开。虽然自己也经受着炎热烟熏的折磨,但能为母亲尽一点力所能及的心意时,我感到十分欣慰。那时候为了能使扇子能经久耐用,防止损坏,母亲就在扇子周围缝上一圈布条,这样就可以多用几年。

每年到了夏季,乡邻们不论在大槐树下,还是在黄河岸边、农家小院,大部分人没有扇子,只有少数人手拿蒲扇乘凉,许多人只能拿着毛巾代替扇凉。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丁大爷,手拿一把外地工作儿子捎回的折叠扇,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他喧耀的资本。但是那时乡风淳朴,人们没有嫌贫爱富之分,在夜晚歇凉的黄河崖畔,有人把扇子借给脯乳期的年轻妇女,让吃奶的小孩躺在母亲怀抱中,在扇子“啪、啪、啪”的凉风中,渐渐地进入了甜密的梦乡。大家乘凉相聚在一起,豪无拘束,油盐酱醋地拉家常,山南海北地谝闲传,在说说笑笑中度过了一个个炎热的盛夏。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家里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了,每人一把扇子早已变成了现实。如今到了夏季,不管天气有多炎热,各种名目繁多的品牌电扇、空调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过去用扇子驱暑降温的时代已渐行渐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韩城市新城办
河渎村四组:丁继坤 电话:18992356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