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文关怀温暖社会底层者的心灵
——评闫忠录长篇小说《她们》
邢根民

年逾七旬的作家闫忠录继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兄弟》之后,近期又推出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她们》。这篇小说延续了他首部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当今生活在乡村和城市底层的普通人物,并对这些底层人物给予了满满的人文关怀,让他们阴冷的心灵得到温暖,从而帮助他们从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出来,过上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闫忠录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作家,也是一位靠着对文学的痴爱和自身的勤奋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高产作家。他的一生尽力了农村、军旅和城市生活,可谓人生阅历丰厚,创作资源富裕,对于他创作这部乡村和城市两元化题材的长篇小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长篇小说《她们》以上世纪九十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西部乡村与城市变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西武县一家普通农民家庭五位女性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以喻珠珠和各她四个女儿为代表的陕西关中西部的女性形象,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充满人间大爱和社会正能量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小说中的一号主人公喻珠珠是一位善良、勤劳、贤惠、文静但思想保守的农村妇女。她因家庭贫困,被迫嫁给好吃懒做的光棍汉曹黑娃,从此埋下了命运悲惨的伏笔。婚后八年间,她接连生了四个女娃,因没有给曹家生下延续香火的男娃,受到曹黑娃的残酷打骂和折磨,终因忍受不了丈夫的家暴与其离婚。作者在小说开始就对喻珠珠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在给予同情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四次“伸手救助”,给她倾注了极大的人文关爱:当她忍受不了曹黑娃每天晚上的拳打脚踢时,曹黑娃的二妈好心帮助她离了婚;在她离婚后带着四个女儿生活极度困难时,村支书王槐站出来为她办理了低保;当她因二女儿夏花离家出走精神异常时,大女儿春月把她带到了省城生活,让她暂时脱离了精神苦海;在她陷入城市孤独无聊和家庭经济窘迫时,大恩人黄教授来到她身边,给予她生活上帮助和真挚的爱情。这一连串传奇般的情节安排,都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爱,让她们在困境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不闪耀着人性化关爱的光芒。喻珠珠的大女儿曹春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曹春月是一个漂亮懂事、聪明好学、性格倔强的新时代农村女性,她的早期命运同样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挫折。母亲离婚后,作为长女,她主动分担了母亲生活的重担,替母亲照顾好三个妹妹;她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十分艰苦,考上大学后又面临家庭经济困难、两个妹妹进城上学难、一家人在城市难以立足等困境。但她没有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的命运低头,而是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和纤嫩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当然,大城市的生活现实是残酷的,四个没有任何手艺和背景的农村女人,要融入繁华的大城市,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又倾其所有的同情与关爱,给曹春月的人生关键节点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善良人、热人心、大好人,及时帮助她度过人生的难关。比如,在两个妹妹无法在城市上学时,举目无亲的她遇上了善良的刘校长,为她妹妹免去了部分学费;当她和母亲妹妹的生活费用完了,一家人将要陷入城市生存的绝境时,热心人刘平安主动伸手相助,给她联系了在学校生食堂帮灶的活,让她靠勤工俭学挣得一点养家糊口的钱;在她的母亲因精神孤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时,黄教授在她与刘平安订婚宴席上的出现,给了她和母亲全方位的帮助,不但解决了母亲的工作和情感需要,还让两个妹妹有了安身之处。从小说情节的一系列巧妙设置中,不难看出作者闫忠录是一个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人,也能断定他本身就经历过小说中主人公所处遇到的生活困境,经受过农村底层人所经历的各种困苦与磨难。
三女儿曹秋菊相对母亲喻珠珠和大姐曹春月,人生相对顺利一点,经历的苦难与挫折相对少一点,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农村女性,在城市的生存与生活中,同样遇到了种种烦恼和危险处境。对于曹秋菊的个人遭遇,作者没有像前两个女主人公那样给她“下及时雨”,而是给予了她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让她靠自身努力主宰命运。比如,在她毕业后面对不喜欢的男朋友对她的物质诱惑、人身控制甚至生命威胁,她毫不畏惧,与对方斗智斗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救脱险。在她到千里之外的贫困山区支教时,意外地找到了离家出走十多年的二姐夏花,面对村支书的不配合、村民的躲避、二姐的层层被困,她再一次发挥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借助政府的力量成功解救了二姐夏花,才使一家人最终得以团圆。而且,不但夏花本身得以解救,她的女儿淋淋也同时回到她的怀抱。这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其说是夏花的幸运,还不如说是作者处于同情关爱的巧妙布局。在这圆满的结局里,同样倾注了作者对二女儿夏花悲惨遭遇的怜悯与关爱。
除了以上三个女主人公悲喜交加的命运转变之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留下作者刻意的关怀与关爱。男主人公曹黑娃的命运挫折不亚于三个女性,他因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在妻子喻珠珠连生四个女儿后,对生儿子传续香火近乎绝望;在喻珠珠与他离婚后,因生活所迫寄人篱下又被赶出家门,生存处境异常艰辛;所爱的女人被村支书霸占后,他在情感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几乎失去生活的希望。可以说,他的不幸和悲惨遭遇从来没断过,但作者又适时给他雪中送炭,以延续他生存与生活的希望。在村支书王槐与寡妇牛雪莉的帮助下,他先后当了超市保安和村上“山川秀美”工程负责人,解决了生存的困难;与芍药花的相爱、结合、生子,也最终实现他生儿子续香火的夙愿,同时让他走出了感情折磨的阴影。作者让曹黑娃历经磨难,又脱离困境,既是对乡村淳朴民风和温暖乡情的颂扬,又是对乡村一些陋习与小农意识的包容。闫忠录在长篇小说《她们》中始终用一双善良热情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人物,即使像村支书王槐和狗剩等相对反面的人物,也没有把他们写得本质有多坏。村支书王槐虽然利用职权霸占村妇,风流成性,但他还是不忘关心和帮助这些生活在贫困边沿的女人,而且一心为柿子村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忙。至于狗剩、黄二毛等人也只是有点贪占小便宜、善于投机取巧的小毛病,在参加村上公益性劳动和发展经济上还是肯出力的,他们的骨子里还是带着西部农民素有的淳朴憨厚的本性。小说的结尾出现的事传统故事的大团圆结局,喻珠珠不仅收获了黄教授的爱情,还接受了黄教授的养子黄半为儿子;除二女儿夏花的小女儿淋淋得到亲人的关爱外,另外三个女儿分别找到了心中的爱人;特别是最小的四女儿曹冬梅坚持自己主见,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依然返回柿子村发展生态农业,帮助村民科技致富。还有曹黑娃最终也与儿子回归家庭,在拍摄全家福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虽然长篇小说《她们》的整体故事构架还停留在传统的大圆满、大结局的框架里,但还是不失为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给人以精神关怀与鼓舞的优秀作品。毕竟,作者闫忠录已经年逾七旬,创作的思路还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套路的束缚,加之他写长篇小说的经历还较短,能在短短的两年里构思和创作出这样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长篇巨著,还是值得肯定与敬佩的。闫忠录作为一名农村里走出来、军营里经受锻炼、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陕西作家,能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用人间大爱关怀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竭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渡过难关,充分体现了当代作家应有的责任担当宽大情怀。有了这份担当与情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