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情实感写《兄弟》
-—— 读 闫忠录《兄弟》
文/田东风
一天夜里,我睡意正浓,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
这么晚了,谁还来电?
接通电话,来电话者自报姓名。闫忠录,亭口人氏,现居西安市。他写了一部小说,想找一位乡党欣赏欣赏。言说他从早上开始,打开陕西作家网,一直翻到现在,才找到我。他依据网上的信息,试着给我打电话。
我被他感动了,忙告知通讯地址,期待着他的大作。这就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兄弟》。
闫忠录出生于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是重要的交通驿道,古丝绸之路通过这里。这里曾孕育过革命的火种,习仲勋曾在此组建过革命组织。因此,这里的人,思想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当然,闫忠录也不例外。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出生的他,在新的制度的阳光普照下,在红色政权的培育下,在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健康成长。他读书上学,他毕业回队参加生产劳动,他参军到部队,他转业到工厂,他退休又笔耕成文。他的成长,一直在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他的经历,时时在感受和见证着祖国的建设,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富强的发展历程。他将自己的感悟提笔成文,因而就有了小说《兄弟》。

《兄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小说里的人物来胜,虽然他不是主要人物,但他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行驶四百多里,到西安市买戏装这个细节,不仅反映这个青年对秦腔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大热情。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想起《创业史》里的梁生宝买稻种。这是那个时代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时,我又想起了某些大师的作品,在某大师的笔下,那个时代的农民,生产队长把钟都敲烂了,而无一人出工。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农民都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尽管那个时代还很穷很苦,但人们的建设热情很高,大家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的信心很足。任何时候都有人偷懒,但只是极个别人。而将个别当普遍,这是对那代人的侮辱!也是对历史的歪曲!!可以说《兄弟》的这一细节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真实面貌。
真情真意真人,这是《兄弟》给我的第二感觉。闫忠录笔下的两兄弟,周文宝和周文钱,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他们俩的情意却是真的。周文宝毕业回队,先当团支部书记,后进入学校教书。他干一行,爱一行。当团支书时,热爱秦腔艺术,积极组织、参加演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朮。在学校任教后,他勤奋努力,认真教学,但因文革时期参与过一次武斗,接受审查,因而失去了这份工作。虽然他后来又到学校任音乐老师,由于自身基础差,致使一次次转正考试失利,失败是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对自己重新定位。他决定辞去教师一职,独下南方去创业。
在这段教书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同是音乐老师的洪菲,并相互产生爱慕之心,发展升华为爱情。
周文宝下南方,赚得第一桶金后,为了家乡,为了爱情,他回归故里,发展了事业,收获了爱情,实现了他的人生追求。
周文钱,参军后改名周志坚。他在其姑父的影响下,报名参军。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里,接受教育,锻炼成长。他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很快入党、提干。他在回家探亲时,同宫小月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婚。周志坚凭借其姑父的人脉,调宫小月任县文化馆副馆长。虽然周志坚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官至团级。但他却一直没有忘记他这位堂哥周文宝。在周文宝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一次次去帮他。在部队时,他每次探亲,都忘不了去探望周文宝,尽管周文宝躲而不见,他仍忘不了给文宝母亲一点钱。
虽然这只是一些小小的事情,它却将其情其意表现得很真切。
第三,《兄弟》是美的赞歌。作者始终以美的基调发展情节,构架故事,刻画人物,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作者无论在周文宝的经商或者周志坚的升迁过程中,都没有加杂负面的东西,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以上是我读《兄弟》的一些感受,算做读后感。
2021.7.18

田东风,陕西省长武县相公镇贺峪村人,农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武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作品《风梅》《三人行》(合著)《古原春禾》。小说《村魂》收录《咸阳百年优秀小说选》,曾获陕西省第二、三届农民诗歌大奖赛三等奖、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