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夏津县诗词学会
主 编: 尚仁民
编辑审核: 王金岳 王德国 冰玉
制 作: 冰玉
本期点评人:晴远
《山西行吟组诗》(三)
文/晓风

雁门关
九塞要冲古战场,险关雄踞莽苍苍。
寒来朔漠归鸿雁,云起群山接大荒。
铁马曾过犹可赞,汉宫回望实堪伤。
登临常发兴亡叹,今日华夷共一堂。
注:汉宫回望,当年昭君由此雁门关出塞与匈奴和亲。
评语: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对联曰: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作者登关瞭望,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九塞要冲古战场,险关雄踞莽苍苍。点明了雁门关曾经的战略位置和雄踞险关的场景。颔联承接首联继续用铺垫之笔,写下了雁门关是历经沧桑的见证。‘寒来朔漠归鸿雁,云起群山接大荒’。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回忆中。这里看起来是对景物的描写,朔漠鸿雁,群山大荒。实际是触景生情,仿佛看到当年的汉宫秋月,缠绵哀思。看到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苍凉悲壮的局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很自然的就有了下句,“铁马曾过犹可赞,汉宫回望实堪伤”。这也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一联包括的内容太多了,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在此地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自初唐以来雁门关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防御关口,像胡服骑射,李牧守关,昭君出塞,杨业报国,还有近代的雁门关伏击战,等等。可歌可泣,可悲可叹。尾联:登临常发兴亡叹,今日华夷共一堂。是作者发出的感叹,这种感叹,包含了对我国历史上兴败存亡的叹息,也包括了对华夏民族的热爱,更包括对今天民族强盛的赞美。“共一堂”三个字,看似很平常,但用到这里分量太重了。大家庭的和睦,不仅是欢欣鼓舞。还说明来的太不容易了。
作者写景,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念古抚今。从而歌颂新中国各族人民的繁荣昌盛。才有了共一堂的美好画面。
这篇七律立意宏大,构思自然精美,结构严谨,章法规范,起承转结到位,不失为一首好诗。

悬空寺
恒山未改魏时雄,古寺峣峣凌半空。
蜃吐重台惊俗客,崖悬殿宇夺天工。
危峰壁立苍穹下,叠嶂迢遥紫气中。
泥像未醒千载梦,而今犹坐翠屏风。
注:蜃吐重台,出自徐霞客《游恒山日记》:“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
评语:
这篇诗是作者看到悬空寺时的情景而发出的感慨。首联点明恒山悬空寺是北魏时代所建,雄伟壮阔的悬挂在半空,点明悬空寺始建时间和地理方位。
中间两联由近到远描写了悬空寺的壮观景象,尾联写的有新意,说时空转换到如今,佛殿中塑像犹在梦中未醒,依旧沐浴着翠屏峰的山风做着千载梦,浑然不知天下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通过对悬空寺的描写,书写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整篇构思精美,结构严谨,用词精炼,对仗工整,结句耐人寻味。
第七句未字重,是否用“不”字,可再酌。

广胜寺
轻车盘路上千寻,一览霍山笼翠阴。
宝塔飞虹清影远,重檐鸣铎白云深。
每临古寺生禅意,已入佛堂无梵音。
心境超然俗尘少,天风裊裊拂胸襟。
注:飞虹,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霍山广胜寺内,为世界最高多彩琉璃塔。
评语: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作者首联写明去广胜寺一路的情景,颔联递进,层层深入。白云深处,宝塔飞虹,重檐鸣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颈联抒情,每临古寺生禅意,已入佛堂无梵音”。受其感染,禅意顿生。正像唐代诗人常建的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的那样:“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接下来直抒心意,天风裊裊,心境超然,颇有禅意。
全诗一条主线,上下贯通,景物描写生动,抒情自然到位,没有一点自我做作,读来顺理成章。对仗工整,章法严谨,用词贴切精到。

洪洞大槐树
莘莘游子不须夸,六百年前是一家。
千里寻根归故土,异乡落叶自天涯。
深躬祖殿中追远,闲坐碑亭后饮茶。
莫说当时迁徙苦,而今傲立大中华。
注:1、“六百年前是一家”,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了,并非常说500年。
2、饮茶,在古大槐树处,立有“古大槐树处”碑亭,在碑亭后建有茶室,免费接待远方寻根的游子喝茶休息,寓饮水思源之意。
评语:
对于洪洞县大槐树,读者都不会陌生,自小就听讲大槐树的故事。作者也是怀着一颗寻根问祖的心情前去的。因此,作者并没有写大槐树的来龙去脉或更多描写。也没有写周围的人文环境。而直接奔入寻根问祖的主题。
首联莘莘游子不须夸,六百年前是一家。看到前来寻租的人群,祖上都是在这里迁出的,以前都是一家人。现在散落在天涯海角。发出了“千里寻根,异乡落叶”之感慨。接下来,置身在殿中追思遥远的过去,坐在碑亭饮水思源。这种感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他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接下来,尾联说道,不要只以为祖先当时迁途多么辛苦,还要看到今天的从这里走出来的后代人傲立在中华大地上。已是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栋梁。
这首诗整体描写是成功的。首尾相顾,手法娴熟。把山西大槐树的意义写的深透,给人以启发教育。
这次分三期推出金岳老师共十一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写我国景物内容的。这也是写诗词最常见的内容。但是把景物写好,写活,写出新意来是很不容易的。作者的诗词不仅章法规范,而且做到了不为单纯写景而写景,做到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上升到共性的高度,给人以启发想象的空间,余韵悠远,格局宏大。

作者简介:
王金岳,笔名晓风,夏津县人。《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夏津县诗词学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