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与“姑娘手”
董小兰
凤翔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中,“姑娘手”是夸凤翔姑娘普遍手很巧。我母亲,便是这普遍中的一位。

凤翔姑娘擅长的女红,包括了刺绣、描花样、剪纸、织布、裁剪缝制衣物、做面花等。而我母亲最让人称道的,是剪纸和绣品。
母亲童年时要带年幼的弟妹,没有玩具糖果,只有揪树叶掐出动物花草图案来哄。等我们小学不会画画时,母亲也随手剪出几个样子的,让自己去挑。
剪窗花,对于对称和重叠的图案,母亲重在折叠。只剪一个部分,打开便很神奇。尤其五角星,只斜剪一下。我亲眼见过N次,还是没学会。不对称或复杂的花样,就得“刻花”。也称“绞花”。

我小学写完作业,常给母亲帮忙熏花样。在一块木板上贴好略厚的白纸,把借来的花样蘸水平整地贴上去,把煤油灯的灯芯挑高些,等火苗冒了黑烟,赶紧把板子倾斜着(会滴水)压低凑到火苗上方,略靠近内焰,再仔细移动起来。黑烟就将花的轮廓,清晰地印在白纸上。这是个细致活,得高低快慢都配合好。否则印痕不是模糊,就是白纸烧得黄黑。若连人家的花样都毁了,自然要挨打。熏好的纸样晾干,剪掉图案外围部分,大致缝在折叠好的花花绿绿的好几对纸上,以避免错动,再等晚上我们都睡下。这是最惬意的时刻,夜晚静谧,油灯摇曳,孩子们的鼾声香甜,辛劳一天的母亲才会静下心来,依了这缝好“葫芦”,剪出自己心中的最漂亮的“瓢”。这“瓢”,让左撇子的母亲,会了左右开弓;让全家苦难的日子,有了接济;也让不善言辞的母亲,多了被敬让。
前些年,我每年腊月都会把单元房的玻璃窗,用白纸打底,把母亲的各色剪纸精心布局,糊个花窗子,再发朋友圈。那是我最隆重也最惹人艳羡的,过年启动仪式。尤其把拍照给母亲看时,母亲的幸福就如怦然起盖的啤酒,越溢越多地漾满脸上每一道皱纹。然后,剪得更起劲。若谁多夸几句,便也要送些。

万民伞,原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佛事里也用,显示佛像"上承天道,下庇万民"。爱拜佛的母亲,自然要把她最好的绣品——万民伞,恭献佛前,来换取对明天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盼。先找一把八成新的老式油纸伞,将黄缎子蒙在伞上,把绣好的几层围帘和各式各色的飘带层叠缝制,再以穗子珠子亮片等点缀其间。这些绣品内容,主要是各式龙凤,也有十二生肖、八仙、吉祥云纹、缠枝莲、虫鸟花卉、四季果蔬和童子等,全是母亲连画带绣亲自而为。我记得较清是因为,那个整整半月多的初中暑假,我第一次得负责全家每天的做饭、杂活和蒸馍。万分遗憾的是,母亲共做过三个,却没有留下一个照片。母亲绣品的精致与辉煌,民间艺术品的珍贵与繁复,虽被不舍地多保留了几个月,可最终还是烧掉了。
去年,近九十的母亲还在做纸的拂尘、贴了剪纸的手帕、扇子。其实,我、我姐、我女儿,都被母亲逼着学过。
如今,剪纸刺绣已是临县的招牌,母亲这一代真正的“姑娘手”们,已老得看不清人或早早离去。而我们,也开始深深惭愧。

万幸,我们凤翔县的六营泥塑已走出国门,木板年画、草编、麦秆画、皮影、土布织染、灯笼制作等,被成功宣传。2021年年前,“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已在六营和北小里精彩上演,我们雍州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正被如火如荼地弘扬。也期望有心之士,能更加珍爱雍州这方厚土,为凤翔的传承和飞更助力添彩!
作者简介:

董小兰,凤翔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字,音乐。喜欢感悟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