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孙女是校友
李明笃

我与孙女是校友,是缘分还是巧合,一时说不清楚。但在我看来这起码算是个美谈。
五十年前,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的莱芜一中又恢复了招生,经过推荐选拔我有幸踏进了这所名校的大门,成为高中十二级八班的一名学生,那一年我十六岁。

当时高中实行二年制,我们髙一八个班,高二四个班,在我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因为我所在的初中只有年龄参差不齐的一个班,两三个年级才凑了二十七个人,记得只有一个女生。这也是特殊年代的教育现象吧。
那时一中在城西三华里外的西关,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面积大、房子多。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一片连着一片,一排挨着一排,都是整整齐齐的青灰色砖瓦平房。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尤其到了晚上,六支四十瓦的日光灯发出银白色的冷光,室内如同白昼,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亮的灯。

从农村到县城,从简陋的黑屋子土台子到省里的重点中学,说不出的兴奋和惊喜,看啥都好奇,听啥都新鲜。更觉得那里的老师格外高大和神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莱芜一中正是因为有了一支名师队伍才成为名校的。想信凡是在那里读过书的都深有体会,并至今还能耳熟能详地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各自的教学特色。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哪一级毕业的时候并不到两年。一九七一年暑假后入校,七三年元月份毕业,满打满算才一年半的时间。也不知学校采用的是什么学制,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我想大概还受着“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影响吧。也或许因为当时髙考还没有“解冻”,趁着天冷提前毕业一块冻起来再说。除此也找不出其它更合理地解释。这么说来,我这个高中毕业生也是大打折扣的,还不说要轮流学工、学农占去的时间,其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自已心里最清楚。但不管怎么说,莱芜一中高中毕业也是事实,可惜的是那张带有时代烙印的毕业证找不到了,留下的只有在冰天雪地里的高中毕业合影照片。

没想到五十年后的今天,孙女也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莱芜一中。这可是凭真才实学考进来的啊!不像我在特殊年代靠特殊办法进的一中。说心里话,若单凭文化考试我未必能考上。能与孙女成为校友,也算沾了那个时代的光吧。
正应了常说的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今天的一中早已整体迁到了城东三公里的孝义村附近。规模更大了,占地六百余亩,二三十栋髙楼抜地而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具有现代化办学水平的省重点高中。教职工六百之众,学生八千之多,教学班达到一百六十多个。仅每年髙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就超过千人。如此辉煌的成绩,我想肯定名师成群、学霸如云。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就读,应该感到自豪。有名师指导,有学霸带头,与强者争竞,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进步快。真为孙女有这样的机遇感到髙兴啊!

时隔半世纪,过去之一中与今日之一中已是今非昔比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科学文化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正如我与孙女一代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文化层面上都没有可比性一样。但我想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孙女通过自已的努力考进了这所令全市初中毕业生向往的名校,与爷爷成了校友。
作者简介

李明笃,男,大专学历,莱芜区鹏泉办事处小陈家峪村人。五五年二月生,七七年莱师毕业。后于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毕业。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前任颜庄镇教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