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海潮兄
文/侯发山

海潮兄走了,三年前就走了。他走的那天,我去了。但是,我始终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一直以为他没有走,他就在嵩山的另一边,就在登封,我哪天去了,一个电话“海潮哥”,他就会笑眯眯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登封的文友当中,我最认识的便是海潮兄。当时我们巩义有个《巩县报》(1992年巩县撤县建市后,改为《巩义报》),虽是县级报,也是全国发行有刊号的,报纸四版是个副刊,经常看到全国各地文友的作品,海潮兄就是众多文友中的一位。副刊编辑曹学明老师对我说:“这个梁海潮是登封的,写得不错,你要多向他学习。”后来某一天,我忽然收到了他寄来让我“斧正”的小小说作品集,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了,斧正自然不敢,唯有认真拜读的份儿。再后来,在郑州市六县市文学笔会上,见到了海潮兄。海潮兄原是一个农民,当时河南作家张一弓下放到他所在的乡镇,海潮兄的人品和文采打动了张一弓老师,张一弓老师便把他力荐到登封文化馆,使之成了一名专业创作人员。

(作者和梁海潮(左一)在一起)
我和海潮兄应邀参加了几次杨晓敏老师组织的全国小小说笔会,之后的交往就更紧密了,更亲切了。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登封和巩义是邻居,一个在嵩阴,一个在嵩阳,自然要比其他地方的文友亲切一些;二是我们两个写的路子几乎一样,农村题材偏多一些,有共同的话题;三是三观一致,脾气性格相投,很能说得来。因此,我们的来往也就多了。当然,海潮兄忙,我去登封的次数更多。通过跟海潮兄的交往,海潮兄给我的印象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海潮兄是一个真诚的人。跟他在一起,很舒心,很轻松,说话也随便,有一说一,不必藏着掖着。为什么?就是因为海潮兄是一个真诚的人,他那招牌微笑使你不设防,也无需设防。譬如,我有时到登封去,开玩笑说今天又让哥破费了。他会说:“没问题,哥请你吃烩面。”到了饭点,随便一家路边店,还真就是“两个小菜,一碗烩面”。有人会说,海潮小气。其实,这样的饭最舒心、自在。再想想,他也真不容易,供养三个孩子,妻子又没工作,他不俭省不行啊。再者说,摆一桌子菜,吃不完,喝得醉醺醺的,自己难受,也落下浪费粮食的罪名。通过海潮兄,我与登封不少文友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吕金超,常松木,傅凌云,王剑松,等等。
海潮兄是一个勤奋的人。写作上的勤奋不说了,我想说的是他操持婚庆公司后。他说:“我要养活这个家庭,不干不行啊。”海潮兄从最早的单枪匹马闯天下,发展到后来的拥有十几名员工的公司,从最初的程式化的司仪,到后来融入嵩山婚俗的主持,从当初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登封,后来辐射到河南省内外,从婚礼司仪发展到大型活动的策划,使得海潮兄和他的公司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以致于有了“没有海潮的主持,这个活动就不圆满”的口碑。有一次,我到海潮兄家里做客,当年,甚至来年的挂历上,日程拍得满满的。说到这里,我感觉有一丝愧疚。记得那天我去登封拜访吕金超校长,海潮兄特意安排一个摄影师全程录像拍摄,忙活了一天。不说影响海潮兄的生意,起码给他添乱了。我想,海潮兄忽然犯病,与他的勤奋不能说没有关系。
海潮兄是一个称职的男人。他是一个作家,把两个女儿也培养成了作家,都分别出了书,好像其中一个是在婚礼上举办的首发式,当时郑州市作协的领导也来参加了。三个子女通过努力也都有了各自安稳的工作。无疑,在儿女眼中,他是个称职的父亲。我听别人说过,海潮兄也讲过,嫂子也是个文学爱好者,由他的粉丝继而成为爱人。这样的组合是最佳夫妻搭档,很使人羡慕的。有几次笔会,他都带着嫂子。我心里清楚,一是嫂子不放心他的身体,二是他想让嫂子跟着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显然,在嫂子的眼中,他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他的婚庆公司扩大后,把自己的亲戚都吸收进来,他的妻弟国杰后来就成为他最得力的干将。他对我说:“我不能光顾自己,他们都不容易……”如今,国杰把海潮传媒经营得有声有色。
我跟文友聊天,会不时说到海潮兄;即便平时,我的脑海中也会时不时闪出他那真诚的笑脸……海潮兄没走,他永远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

侯发山,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秘书长,郑州商学院客座教授,郑州作协副主席,巩义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协主席。著有小说集24部。有7部作品被搬上荧屏。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