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淑兰:日照石臼人。性格内向,喜欢文学,喜欢运动,曾在日照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从事过教育事业。愿在文学领域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让生命绽放光芒。
~~~~~~~~~~~~~·~·~~~~~~~~~~~
又是一年父亲节
文/张淑兰
又是一年父亲节。
这天,更是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有着慈祥的面容,浓眉大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富有磁性,有声有色。父亲有着刚毅坚强的性格,有着爱学习,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在我小时候记忆里,每天早上,全家都是父亲第一个起床,起床后,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小收音机,出去转一圈;然后回来,一边喝茶,一边看书。喝完茶以后,再给全村人家无偿地修理小广播,天天修,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从没间断。记得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小广播挂在墙上,用来收听节目。修好了,邻居们来拿时,都会不好意思地道声谢谢,可父亲总是淡淡地一句胡乱捣鼓好的,不用客气。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父亲就会召集我们兄妹几人围在一起,(冬天坐在炕上,夏天坐在院子里),中间放上一个大箥箩,每人还要手里拿着玉米棒往下拨玉米粒。父亲也会坐下和我们一起拨,而且还要讲很多很多关于抗战时期自己身边的人和自己经历的真实故事。另外还有许多电影里的英雄形象。如:江姐王成,韩英等等。我们都津津有味地一边拨玉米粒,一边听着。不知不觉,一大堆玉米棒很快被拨完。每天晚饭后,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坐下,等着父亲。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围在一起的不只是听听故事,拨拨玉米,而是体现了一个家庭团结和睦的氛围,更是一个父亲对儿女成长的教育。是父亲言传身教的一个正能量。
我的家乡,面向大海,我生在海边,长在海边,每天都能看到潮起潮落。那蔚蓝的大海,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非常美丽动人。听父亲讲,在他十八岁就能带大伙出海捕鱼。那时都是去外地海域捕捞,一去就是几个月不能回家,从春天去到秋天才能回来。就在那年,由于当地一些渔民不让外地渔民在此捕捞生产,与之发生争执,最后闹到了当地法庭上。在法庭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且上过几年私塾的父亲,那铿锵有力的证词,句句在理。博得了我方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也驳得对方哑口无言,最后官司打赢了,以至延续了几代人从此继续捕捞生的权力。从此,在我们这里,只要一提起此事,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父亲了不起。
父亲始终是一个肯上进肯努力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那还是我刚上初中时,每晚太多的作业题,必须按时完成,那时的父亲,是一个将近半百的人了,为了能考上我们全区的轮船轮机长,每晚都是跟着我学那些让人头痛的“杠一杆原理,勾股定理”等等,并且还像个小学生一样问这问那,母亲总是在一边乐呵呵风趣幽默地说我们父女俩是同桌同学。那时我们那里经常停电,父亲还要点上小煤油灯认真学习。后来,父亲考试了,考了在全区年龄最大的第一名,再后来,又实践教会了我们全区一大批一大批的轮船轮机长。父亲不懈地学习,真给我们做儿女的树立了榜样。最令我难忘的是母亲讲过的、也是我这一生最难过最惊心胆颤一段父亲的往事。
在我还没出生时,父亲在区政府工作,有一年,区政府派父亲去一个叫“虎山”的地方去当工作队长,那时我们国家贫穷,物质匮乏,家家户户都凑在一起去吃大锅饭,母亲还要在生产队干活,每天每到吃饭时,时常排队打不到饭,我们兄妹又多,时常挨饿,在我出生前面因挨饿后来生病,饿死了两个,每当提起这事,母亲总是暗暗流泪。那年年底,大年三十,北风呼呼地呼啸着,天上还下着鹅毛大雪,地上都已积了厚厚的雪,家家户户,都闭门在家,不敢出门。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天气里,我的父亲却正往赶家的路上。那个年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路也是弯曲不平,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老式的旧自行车,就很不错了。从早上骑车赶路,一直到晚上十点,家里都没见上父亲的面,母亲在家焦急万分,坐立不安,一次次领着我们兄妹几人,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走到村口,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真的是望眼欲穿。看看我们兄妹几人冻的不行,再一起回家。一家人坐在炕上,围在小煤油灯旁边,就这样一直等待着等待着,谁也不敢出一点声响。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觉得是那样难熬,一直等到十一点多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里的沉静,母亲的心“呯呯”就要跳出来。一家人快速地打开门,黑暗中,只见一位二十多岁的叔叔,艰难吃力地挽扶着冻得瑟瑟瑟发抖近奄奄奄一息的父亲。大伙赶快把父亲抬上炕,母亲飞快的到院子里取来雪,使劲用力地用雪搓着父亲的全身。谢天谢地,不一会,父亲就慢慢地缓过来,第一个动作,就是给那位英雄叔叔跪下,随之也让我们全家跪下,以答谢叔叔的大恩大德。一家人总算放了心,松了一口气。后来父亲总是拿叔叔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来教育我们,长大后要做叔叔那样的人。
为了不让儿女受苦,父亲辞去了乡政府的工作,回到家中和母亲一起,来照料我们。父亲就是这样,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用一生的精力,力所能及的能力,辛苦把我们养大,培育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多么的不容易。
父爱如山,大爱无疆。做儿女的,我们无一回报。世上报不了的恩,永远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父亲一生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为家为儿女努力付出,任劳任怨。像歌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求个平平安安”。我怀念父亲,想念父亲,虽然父亲已离开了我们很多年,但我时常在梦里见到他,每每想起他,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每晚每晚跟着我学习和每晚每晚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
~~~~~~~~~~~~~~~~~~~~~~~~
友情中不易触碰的那份痛
文/张淑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陈玲玲,是个不敢触的名字,一旦触碰,就会绞痛我的心扉。她的名字,在我心里埋藏了很多年,觉得应该把她写出来。
我六岁那年,开始上一年级了。因家中子女多,母亲又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没人够照顾我,所以我就被早早地送进了学校。那天,上课了,老师说: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请大家鼓掌欢迎。她就是陈玲玲,她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操着东北口音自我介绍说:刚从吉林长春来,现住在姥姥家,今年九岁。只见她高挑个子,圆脸庞,短发齐耳,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像个芭比娃娃。同学们的目光皆集中到她身上,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评头论足。她九岁,我六岁,比我大三岁。下课了,我好奇又羞怯地来到她课桌旁,静静地看着她。她亦上下打量着我,问我叫什么名字,然后客气地让我坐下。我发现她比我高出一头,呵,只差三岁,怎会那么高。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她姥姥家离我们家很近,每天不论上学放学,我俩都是手拉手在一起,形影不离。那时,学生所用的课桌,都是自己从家里带,一个高方凳,一个矮板凳,书包是母亲缝制的。
是个放寒假的日子,同学们都陆续带着凳子回家了,小小的教室,顿时空荡荡的。我两手抱着大小两个凳子,肩上还背着书包,刚出教室,就抱不动了,站在院子里发愁。正在这时,玲玲走过来,二话没说,把我的大方凳扛起来,又把她的小矮凳递给我说,你拿着两个小板凳就行。她两个肩膀上各自扛着大方凳,往家走去。每次都是这样,在学校里,玲玲像个大姐姐照顾我。有一次,学校搞勤工俭学,老师带领同学们脱土坯,以用来自制课桌。一大批制做好的土坯已经晒干了,准备下午放学前师生共同收起来。上午刚上课,老天不作美,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师生迅速来到场地,争先恐后地往教室里搬,本来我一趟只能抱两块,可看见同学们都急匆匆地每趟抱三四块,有的男同学甚至一趟都抱五六块,我便也增加了数量,刚抱到门口时,有同学不小心蹭了我一下,土坯掉到地上,恰好砸到了我的脚面上,我痛得双手抱脚,流起泪来。玲玲发现了,立刻报告老师,老师抱着我,飞快去卫生室处理。
这年的寒假还有一天就开学了。吃过早饭,我到了玲玲家,刚进门,见她在收拾书包,还有其它东西。她告诉我,今天她要走了,要回吉林爸妈那里。我不知吉林有多远,天真地问道:“开学再回来吗?”她说:“我也不知道”。随后,外公拎着很多东西,带她走出家门,准备坐大巴,后再转火车。我一直跟着,还不停地说:“快开学了,马上回来呀,我们一起玩,上学!”她频频点着头。临分手时,她不断向我招手致意:“回家吧,先让小狗跟你玩。”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像落单的孤雁。我数着指头盼着玲玲的归来,还时常到外公家打听询问。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十年过去了,玲玲也该是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了。那天,我正在屋里看书,院子里突然响起清脆的声音:“淑兰,淑兰!”我一时懵了,谁在喊我,立刻放下书,到院子一看,只见一个身穿警服、英姿飒爽、亭亭玉立的姑娘。认出来了,是我日思夜想童年的伙伴陈玲玲。还是那齐耳的短发,圆脸庞,眼眸大而凝神。我兴奋地脱口而出:“玲玲,玲玲……”我们扑到一起,蹦呀、跳呀,激动的泪水都流出来了,那一刻,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久别重逢。手拉着手久久不肯撒开。那晚我俩睡在一起,有永远说不完的话,彻夜未眠。她是个美丽善良、有理想、有抱负乐于助人的好姑娘,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名弘扬正气,除恶扬善的警察。
从那年分别后,她一直在爸妈身边上学,后来考取了当地一所警校,成为一名合格警察。理想实现了,梦想成真了,我既为她高兴,也十分羡慕。这次回来,是因为外公、外婆身体不好,春节过后,马上回去。后来,每年春节,玲玲都会回来一趟。我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欢乐愉快的春节。我俩常年书信不断。在书信来往中,转眼间又是八年,那年玲玲二十八岁。
春节过后,我照样像往年一样继续给她写信,一封、两封……一连几个月,却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我纳闷了,继续写,还是没有回音,我害怕了,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一个不祥的念头,在脑子里一闪,但很快被否定了,不会的,玲玲是一个多好的姑娘,人人喜欢。我开始盼着过年,因为过年玲玲就能回来。一直盼着,盼着。到了年底的一天,我下班路过玲玲一个远方舅舅家门口,听说,玲玲的舅舅从外地回来了,给玲玲的外公、外婆挪坟。我甚是欢喜:“呵,终于有玲玲的消息喽。”立刻跑去问舅舅,这一问,舅舅的脸一下阴沉下来,把在场的人都吓得愣住了。于是有了一个我最最不愿听到的消息。舅舅讲:那天中午,玲玲执行任务。骑警车走到一处巷子时,突然,听到有女性的尖叫:“抢钱包了,抓贼呀。”随之,就从前面拐弯处跑出一个男子,手里拎着一个包,从玲玲身边而过。玲玲见状,迅速作出判断,这一定就是偷东西的人。她敏捷地跳下车子,一个箭步飞速上前,把坏蛋按倒在地,牢牢地给擒住了。正当她腾出手,想掏手铐之际,穷凶极恶的盗贼,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狠狠地向玲玲的胸口刺去。就在她被刺中的那一刻,勇敢的玲玲,也牢牢地把盗贼铐住了……而玲玲,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慢慢地倒下了,倒下了,倒在血泊之中。闻迅赶来的人们,迅速把她抬进附近医院,尽管医生们使尽了浑身解数,遗憾的是由于失血过多,没能够挽救回她年轻的生命,一个年仅二十八岁、善良、勇敢,火一般热情奔放的玲玲,一个让我今生难以忘怀的玲玲,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梦寐以求的警察这一神圣职业!
人们无不感到悲痛,倍感惋惜。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开追悼会那天,整个小镇的人们,纷纷前来送行。悼念这位年轻、善良、美丽正直、勇敢的警官。舅舅的叙述,像把钢刀,句句在戳在我的心,我的心在疼,在滴血。
那天,我不知怎样回的家。晚上,我又给玲玲写信:玲玲,近一年来,我给你写过很多信,这是最后一封。那些没有回音的信,后来我才知道,都是好心的邻居给“截流”了,怕你爸妈看见会伤心啊!你的人生定格在二十八岁,像天上的一颗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是多么地短暂。但你活的崇高而伟大!舅舅告诉我,你的妈妈本来身体就不好,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因伤心过度,病情加重,几次想自杀,都被好心的邻居救下了。你的爸爸,也整日以泪洗面,人也变得憔悴不堪。玲玲啊,这些你能知道吗?如果真有在天之灵,请你给父母一些安慰吧!玲玲啊,我真后悔,那天如果不去你舅舅家,将不会知道你的不幸遭遇,我会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你可能出差了,外出学习了,一时回不来。这样,我也不会有如此的难过和痛苦。
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玲玲,你在天之灵安息吧!
~~~~~~~~~~~~~~~~~~~~~~~~~·~·~
许老师您在哪里(随笔)
文/张淑兰
让腕上的时针再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事情让我们从初二班要来一位新的班主任老师说起。早饭后,“叮呤呤”悦耳动听的呤声响过,同学们“叽叽喳喳”地陆续迈进教室,但并没有发现新老师的到来。同学们趴在窗户上,向外张望。不一会,一个高大魁梧,戴着眼镜的男子,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办公室走来。“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吗?”同学们边猜测着边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向教室走过来,当走到门口时,只听“呯”的一声,接着“啊”了一声。同学们被吓了一跳,目光一下投掷过去……
原来,由于门框低矮,老师个子又高,再加没注意,脑袋碰在了门楣上。老师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捂着前额,不住地抚摸着。走到讲台上,放下书,抬起头,用眼睛观望着同学们,然后嘴角漾着微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简洁地写道:我叫许岩,家住石臼,年方二十八岁。许老师的介绍简洁明了。许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也是全校的体育老师。
他寄住在学校。他性格直爽,豁达,人亦勤快。因当过兵的缘故,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极早起床,跑步,直跑得大汗淋漓,然后再回校打扫卫生,无论办公室,教室,院子都打扫的干净清爽,厕所都要重新冲刷一遍。他对我们很严厉,我们都很尊敬他,也惧怕他。说到惧怕,有一堂课,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在听讲,有一男生却在低头看小画册,许老师发现后,不动声色地掰开手中的粉笔,慢慢地走到这位同学课桌旁,把粉笔头甩过去,不偏不斜,正好砸到他的课本上,“醒”过来的那位同学显得很尴尬,脸上泛起了绯红的颜色。以后再没有看画册的事情发生。
课堂上,许老师对我们很严厉,可在课后,又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和蔼可亲。经常帮我们修课桌,修凳子,一边修,还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讲他在部队的生活,受到的意志磨练。讲因为部队生活艰苦,战士们要轮流给伙房供水,水都是从几十米的井下拔上来,然后要走五六百米的路程,两手提着水桶,为了加强体能锻炼,不准用肩挑。一趟一趟,直到把水缸灌得满满的。老师所讲,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学习要刻苦,要有毅力,恒心,不懈地努力攀登,才能有好的成绩。
许老师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本领。那天他走进教室,手中除拿着课本之外,还拿着说山东快书的鸳鸯板。“干什么?要教我们快板吗?”我们都在心里嘀咕。嘿,果真是。他“叮叮当当”在右手击打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一边伴着美妙的音乐,有板有眼地说了一段快板书,是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自编的。他说的极富节奏,抑扬顿挫,很有情趣,我们都非常爱听,课程也格外爱学,较轻松地就掌握了知识。同学们都盼望着有许老师的课程!
有一堂课,是新课程,是杨朔的《花城》。许老师站在台中央,手里拿着课本,其他班的老师围坐旁边,听他讲课。许老师有声有色地开始朗读:“我的故乡蓬莱,是个依山傍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别有一番风味……”读到这里,他突然停下来,抬起头,注视着大家,“同学们,风味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请举手”。同学们面面相觑,皆不解其意。课堂上鸦雀无声,气氛显得异常紧张。见没人举手,采取提名回答的方法。我趴在课桌上,更是显得紧张,在心里祈求:可别让我起来回答!突然听到老师点了我名字,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慌张地站起来,心“砰砰”乱跳,脸都涨红了。老师鼓励我,“不要害怕,细细品读,慢慢领会。”我拿着课本静下心,细心地慢慢地把句子前后连贯起来,反复读了几遍,回答道:“老师,风味,在这里意思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色彩和趣味。”待我回答完,许老师率先鼓起掌来,随之掌声此起彼伏。
许老师就是这样,做事认真,出其不意。这是一堂体育课,我们排成两队来到操场上沙坑边,准备进行沙坑跳远比赛。乍始,轮流往下跳,老师在边上用尺子丈量着,然后在小本子上记录着,看谁跳得远。一些男同学站在后面看不到,干脆都跑到沙坑边缘,把沙坑围了一个圈。接下来,轮到一男生往下跳,可就在这时,沙坑边一围观的男同学不小心,一脚踩空,眼看就要仰面朝天掉入沙坑,在这关键时刻,许老师眼疾手快,一个箭步上前,拦腰将那学生抱住,与此同时,那待跳的男生,也正好跳下去,跳下去的位置亦正是那男生要倒下去的地方,真危险!多夸许老师训练有素,机智才幸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我们学校地处小镇外,四面环绕田野,河沟。有条小河,是同学们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河面常年水流不断,河面上没有搭桥,小河不算深,但很宽。一条用小石头铺成的小路,算是我们的“桥”。
快放暑假了,天下起了大雨。放学后雨才停,同学们走出教室,仨一帮,俩一群陆续来到小河边,见河水已涨满,不知水深几许,河水很汹涌很澎湃。有些大胆的男同学急于回家,卷起裤子,想过河,可又被湍急的河水,吓得缩了回来。大家只好愣愣地站在那里,就在这时,许老师来了,同学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蹦了起来。许老师一边往这边跑,一边喊:“大家先不要过,水流急,危险!” 他气喘吁吁跑过来,随即挽起裤管,蹲下身说:“来,我背你们!”就这样,一趟又一趟背着我们过河,老师累得满头大汗,裤子全部湿了,他背我们走得很慢,小心翼翼,怕我们害怕,还不停地安慰着:“有老师在,不要害怕!”老师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终于把我们安全地送到了河对岸。
许老师就是这样的“神”,只要有他在,无论遇到什么意想不的事情,都会“化险为夷”。光阴的步履又蹒跚至一个新的学期,同学们走进教室,就听说许老师调走了。“真的吗?”一些同学还不相信。上课后,来了一位新老师,而且是位女老师。有位同学悄悄问道:“许老师调走了吗?”女老师朝我们点点头。下课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跑到许老师的宿舍,想送他一程,可并没有他的影子。大家都无精打采地缓缓走回教室,皆有了一种失落感!同学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许老师,并且建立了很深的师生情!有同学说:“也许是许老师家里有事,暂时离开!”“但愿!”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自此之后,我们始终没有见到许老师。许老师,您在哪里,您过得好么?您的身体还好么?

国风社(总社)
终身荣誉总社长、总编辑:尹玉峰
名誉顾问: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方胜
总社长、总编辑:杨凡
副总社长、副总编辑:杨福春 高树业
执行总社长、总编辑:红太阳
…………………
国风社(总社)日照分社机构
日照分社名誉社长:张天元
日照分社社长、总编辑:邢海峰
日照分社副社长:张成莲 佘建珍 刘默 李悦岭
日照分社主编: 邢海峰 李悦岭 李凤云 徐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