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家人,头顶着泼下的西湖……
——谨以此诗,献给英勇抗洪救灾的巩义人民
文/杨西京
(农历六月十二,公历七月二十日,是峪沟村马三叔70岁生日,半月前,一家人商定,搞个家庆。儿子说,他们家送喜酒,女儿说:她们家送……惊喜!已经上初一的孙子说,他回来主持……
马三叔自家微信群叫“拉套的马群”。时近正午,老两口站在自家三层小楼的底层,窗外,缸倾瓢泼的暴雨,像亿万条水枪,向大地狂射,老两口焦虑的盯着各自手中的“马群”……)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儿子的手机,
给二老送来第一声安慰:
“俺们已连续三天三夜
逐村逐户排查群众住宅的安危,
这会,正走在浮戏山区的山道,
俺已三十六个小时没有入睡……
用肩,给百姓扛起遮雨的天,
用心,立起乡镇干部的威!
爸、妈……
中午,俺——不能回!”
二老知道,儿子是个普通乡镇干部,
这几天,日夜坚守在抗洪一线岗位!

(老伴从扬声器里听到儿子的话,望一眼窗外吓人的雨势,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儿。马三叔瞪一眼老伴,随即给儿子回复:孩子,你长大了!遂点下三个赞!)
滴滴,群屏上现出数枝红梅,
儿媳的微信回复,满屏溢围:
“今早,俺随单位同志
冒雨赶到赵岭一队,
头上,雷鸣电闪,
脚下,水没大腿。
这会儿,俺正掺扶着一户户群众、
一步步转向安全的村委,
爸、妈,俺是共产党员,
儿媳,中午不能回!”

(一声惊雷,马三叔看见老伴的眼泪落在视屏上,随即回复:媳妇,你是妈最懂事的闺女。遂之,捺下一长串红花)
“快,向我这转移,向我这转移!”
女儿发来惊心动魄的信息:
“抖音”里,女婿驾着“路虎”,
在山洪逛流的坡路上冲击,
“拽住我,拽住我——”
女儿双手伸出车窗,
把一个洪流中手抱线杆的路人
拽向自己的车里。
“爸、妈,从早上到现在,
俺俩的车已把三个路人救起……
俺厂里的车间,
已安排受灾乡亲一大批,
这会儿,婆母去邻县采购衣物食品,
公公去求购抽水机、发电机……
作为新一代民营企业者,
灾难中,俺知道该向谁学习……
爸、妈,对不起,
俺俩中午——不能回去……
(一道长闪,马三叔抹抹眼角,回复:闺女,这是您俩送给爸最大的生日惊喜!!!)
突然,一幅幅图片,如此清晰:
照片主角,一身泥水,晃着手机
一会儿挥手示意路人,一会儿拍照,
啊!——那是二老的孙子!
“爷爷、奶奶,爸妈让我代她俩
给您送生日喜酒……
但,我看到了姨父、姨妈的救灾壮举,
于是,我加入了她俩的救援队伍,
虽然,我只是个初中生,乏气少力,
但,我能用手机,把这暖心画面,
送入万千人的心里——
爷爷、奶奶,对不起,
中午,我——不能回去……”
(马三叔落泪了:孙子,这是爷爷今生今世喝到的最美的生日酒……尔后,统一回复:家安勿念!!!)

(改革开放来,马三叔承包了百亩滩地。富后,在邙山头半山自家祖宅修建了座称心宅院,左洛右黄,前滩后岭。前院三层小楼,后院临山砖圈三孔窑洞:上窑,里碾外磨;中窑,数个木制老仓、储有近万斤麦粟;下窑,外盘老式灶台,内储成捆劈柴,火柴、蜡烛。院上角,一个百年水囤,依然水清可饮,上覆木盖。当年,任儿女规劝,村人讥嘲,老人禀执:宁可百年无用,须防一时天灾!
雨,更猛了,远处大道上,一排线杆在山洪中倾倒……老伴惊呼,电停了,水没了……
“蛤蟆上山,必淹大滩”,“蚂蚁移山,山洪必窜”……马三叔交待老伴,打开各楼屋门,接待全组乡亲。随即,一个箭步,窜出大门……)

“老少爷们,躲灾啦,躲灾啦……
来俺家喝汤哩,来俺这儿吸烟……
雨柱里,全组六十九口老少,
掺扶着走进这座农家小院。
一群妇女,灶火窑里蒸馍,擀面,
一群孩子,围着喷故事的老汉……
这座消闲了几十年的农宅,
在这千年一遇的暴雨中,
升起了一缕久违的乡愁里的炊烟,
一缕缕飘荡着农耕文明之光的炊烟……
作者简介:

杨西京,1951年1月出生。历任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陆军20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副主任、巩义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现为巩义作协顾问。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奔流》、《海外文摘》、美国《侨报》、泰国《联合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