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维肯的人生笔记(序篇)
文/一风
这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一阵暴雨过后,天空突然放晴。火红的霞光从西边的云彩里投射下来,整个天空呈现出一片金色的光芒。我刚到家里,就接到艾维肯护理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说:“先生,你快过来吧,艾维肯恐怕不行了。”我挂断电话,又赶紧奔回医院。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暴雨耽搁的话,我离开艾维肯还不到一个小时。也就在一个小时之前,我在医院时艾维肯的气色已经很不好,就连说话都开始费劲了,说一句几个字的话都要停顿一会儿,好象使尽全身力气一样,才能把那句话说完。他用消瘦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吃力地对我说:“一风,我恐怕……快不行了……”听着艾维肯的话,我的泪水顺着午后的阳光滴落在他的被单上。艾维肯的身体已每况愈下,在我看来,他应该可以撑到中秋节的。
艾维肯今年57岁,我们相识已整整二十年。前些天,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有笑的力气,以一如既往的语气对我说:“你还记得吧,我们第一次在‘天醇’葡萄酒节会上相遇,那天是11月11日。这个日子好记。那天,那位法国酒庄的老板从法国飞到上海来,专门为他们家的葡萄酒节庆祝年会。”我当然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那样的酒会,是上海“天醇”葡萄酒代销部张经理约请我过去的。那个张经理高高的个头,三十几岁的样子,满脸赚钱的笑容。那天晚上,张经理还特地跟我分享关于他的葡萄酒高脚杯的标准拿法。他一边说是“三指拿捏”法,一边示范给我看。他说,这样拿法的好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手碰不到杯壁,不影响与别人碰杯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来;二是手上的温度不会传给杯中的酒;三是不影响酒杯迎着灯光投射酒色的光线。那个张经理说这句话时,艾维肯就站在我的身旁。

张经理把我介绍给艾维肯,说我们应当有共同语言。听到“艾维肯”这个名字时,我觉得有点奇怪,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怎么会起成这个样子?不过,后来艾维肯跟我提起这件事,他说迟早会让我知道有关他的名字的由来。他还补充强调,他的这个姓名是他的一位英国好朋友给起的,朋友给他起的名字叫“厄·卫肯特”,他说还是叫“艾维肯”比较好,一是比较顺口,符合中国人的语感。二是让他与认识的所有人有区别。朋友尊重他的选择。
我和艾维肯虽初次谋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观念接近,年龄相仿。那晚参加酒会的一些朋友们见我和艾维肯聊得很投机的样子,都向我传来惊异的眼神。后来我才知道,艾维肯日常待人的思维和做法被很多人排斥。对于这一点,我不觉得艾维肯有什么不对,倒认为他拥有别人缺少的那股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别人拥有而他却拒绝的那种虚荣和虚伪。艾维肯反对个人崇拜,只提倡向优秀的人学习。不过,在他看来,即使优秀的人也只是指某个方面,人无完人,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却被别人不认可的生活内容。他对我说过,他无法和其他人混为一谈,其他人热爱生活的内容和他的热爱生活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极力反对一切为了利益而理由充分实质内心非常虚伪的人。从这点看,艾维肯在我的心里是位敢于直视自己的人,敢于拒绝自己的人,也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也由此得出,他是个真实的人。
那晚,他和我握别时,手掌还用力地握了两下,说我们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不过,艾维肯也曾向我叹过苦经,为什么人都乐于虚荣呢?为什么人为了某种利益都乐于虚伪呢?为什么人很难拒绝贪婪呢?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跟风或攀比呢?

看他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痛苦的样子,我也是爱莫能助。有一阶段,艾维肯感觉自己很孤独。我问他,孤独是不是很难过?他向我露出一脸苦笑来,说,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事。孤独对他来说,是一种安逸和清净,没有人来打扰他的思考,也没有人来影响他仰望星空的那份宁静。所以,他不怕孤独,怕的是找不到能交心的人。当他问我对尼采的看法时,我完全理解了他的苦衷。
艾维肯由于身体原因提早离开了工作岗位。有一次,他约我去一个寺院里,说让我感受一下僧人们的生活境况,这对我的写作有可能会打开一扇窗户。那天在去寺院的路上,他却跟我说起他少年时代走进基督教堂的事。艾维肯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他经历了生活中的很多风雨和苦难,有人骂他是个脑子出毛病的人,也有人笑话他是个神经质的人,更有人说他是个顽固不化、固执己见的人。后来,有人不再骂他,而是对他心生怜悯,说他可能是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无论别人向他投来什么的枪弹炮弹或者匕首,他总是不屑一顾。他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我这个知心朋友,是他的福气。他还对我耳语,说他把自己的经历都记在了一个笔记簿上,那是他的心声。他还强调,说别人可能不理解,我一定能看得懂。我问他,那些故事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他说,从他7岁那年,一直记到现在。
想着这些事,我一路担心着艾维肯的身体,希望他这次能挺过来。艾维肯的身边没有家人,我知道他有家族性肺癌遗传疾病史。曾听艾维肯说过,他的大伯和二伯因为生病吃了好多药,花了好多钱,最终他的大伯38岁去世,二伯43岁去世。他35岁那年,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拗不过强大的基因,但他不想吃那倒霉的药,也不想花那冤枉的钱。在他看来,放松身心,稳住情绪,适宜饮食,保证睡眠,比吃任何药都管用。于是,他果断放弃仕途而调整为维护身体。我还跟他开了句玩笑,说他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写作方面,他灵气,深刻,敢言,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思考,我称他为“后尼采”。

夏天的雷阵雨,下一阵就过去了。当我再次赶到医院时,阳光又烈烈地照得人头顶直冒汗。医院里的走廊上,一阵凉凉的风迎面吹来,我疾步走向艾维肯的病房。
病房内,艾维肯的病床是空的,两位护士正在换床单。艾维肯的护工看到我,把我拉到一旁,轻声地对我说:“16床走了……”我的心,一下子自由落体般地掉在了地板上,麻木僵硬的身体立在原处摇晃了起来。护工让我等一下,说艾维肯有东西留给我。说着,她转身出门。过了一会儿,她拿来一个黑色的已经旧了的一个大包,送到我面前说:“这是16床几天前存放在我这儿的,说哪一天他要是不在了,让我把这个包转交给你。”那个包没有拉链,我看到里面装着一本本笔记簿。我提着包,脚步沉重地离开了医院。
回到家里,我拿出那一本本笔记簿,有的封面已褪色,有的已卷边。一本本笔记簿封面的右上角已编了号。我坐在窗前,打开窗户,让风吹进来。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第一本,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时候,大家都叫我大毛。长大后,村里的人好像都忘记了我的真实的姓名。这些笔记簿,请一本一本地看,看到最后一本的最后一页时,你就知道我的真实的姓名了。”从纸条上留言的时间看,是在两个星期之前。看来,艾维肯已感觉到他将不久于人世。

笔记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童年、少年阶段,二是闯社会阶段,三是醒悟阶段。每个阶段的篇幅,我概算了一下在20篇左右。故事从他7岁那年开始,一直写到57岁,整整记录了50年。为了便于阅读,我给每篇笔记都拟了一个标题。艾维肯并没有说明他的人生笔记能否公开发表。阅读之后,我发现他的很多故事对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怎样面对生活都有一定的启示。由此,我想把他的故事分享给读者,相信艾维肯在天之灵,也不会怪我的。
建议读者耐着性子把“艾维肯的人生笔记”看下去,他所遭遇的经历,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联想和思考。笔记记录着艾维肯在不同年龄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心理状态和他特立独行给人带来的不同想法,也许这正是他的人生笔记的价值所在。看别人的行为,察自己的内心。用一个全新的视界来审视自己,我们可能都不一样,但很多想法也可能我们都一样。

一风,原名李业峰,江苏淮安人,退役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