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调查:天镇迁万全记实
文坛元章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原因,再加上农村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十分贫苦,尤其是北方农村,缺吃少穿是普遍现象。每年到春夏之交,许多人家锅里就没有了米面,无奈之下只能走亲戚求朋友,向家境略好一点的人家讨借粮食,挖野菜、吃榆树皮和杨树叶是普遍的事情。
我的老家在河北万全县,这里属于河北北部,与内蒙古高原南部和山西东北部接壤。这里自然条件不好,土地脊薄且多沙石,十年九旱,农业严重缺水。尽管整日喇叭革命化的口号漫天响,但生产队里打下的粮食产量其实并不高。玉米一般都是亩产400斤左右,谷子、黍子200斤就是不错年景。当时农村生产达标叫“上纲要”,也就是达到基本要求。再往上要求就是“过黄河”亩产800斤,“跨长江”亩产1000斤,最好是达到吨粮田。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除了个别自然条件好和有意培养的典型村以外,大部分生产队很难达到亩产过千斤。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不落实,医疗卫生条件差,采取节育措施的家庭不多,每个家庭几乎都是五、六个孩子,人口多,更增加了吃穿困难,农民家庭生活困难状况可想而知。
河北困难,山西同样。距离我们万全县西面100多公里外的山西天镇县,许多地方都是黄沙地。虽然自然条件与我们相当或者不如,但左倾思想和革命口号却喊得比我们响。当时河北许多地方秋季瞒产私分粮食现象严重。据东迁来的老任讲,第一年分玉米时他们一次分得140斤,回家自己称重则实际得到200斤,这样多出来60斤。我也在生产队场里随父母分到过粮食,看到的情况是:一布口袋玉米装满一般为120斤,但实际称重时都按100斤或者90几斤记账。那些分到多得粮食的农民,当时真的是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的样子。这样的瞒产私分现象,使农民可以多分到一些粮食,勉强可以度过饥荒,而山西农村受左倾思想束缚严重,干部谁也不敢负责和这样做,场院分配时斤是斤两是两,农民们的生活和吃饭问题难上加难。为了摆脱困境,当地人穷尽了办法,但仍然年复一年吃不饱。为了离开那个曾经生养自己但难以为生的家乡,有部分头脑比较灵活的人开始想出来外迁的办法,欲逃离故乡走出去,他们信奉“人挪活,树挪死”。

当时农村口粮政策是:按农村所在地实有户口、人口分粮,没有户口挪不动,更不要说去外面寻食物找口粮。由于天镇与万全几乎是隔着怀安县的近邻县,天镇曾经有人来过我们万全县,这里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东面紧邻张家口市,距北京也不是很远。后来据说来考察时正值夏季,他们正好看到的是上游水库放浇地水。通过刚刚修通的东西的百里“四清大渠”“洋河大渠”及其支渠,向我们村及邻村农田灌溉。渠水滚滚,奔腾不息,农田墨绿,景色喜人。这情景对长期缺水的远客来说简直称奇,一下子吸引住了这些来客,于是评估道:这里距家乡不远,自然条件也不错,是他们理想的迁徙地。
下一步是如何迁移?按照正常申请流程,跨省迁移农村户口是根本行不通。打听来问询去,只有一个政策口子:父母及兄弟姐妹可以随出嫁的女儿迁移过来,即“随迁”政策。于是这些父母动起了远嫁成年女儿的主意。
其实,我们村及前面介绍的万全的大部分村镇,都不是很好的自然条件,只不过由于他们是外地考察,走马观花又正好巧遇渠道放水的夏季,给他们第一印象很好罢了。在当地,村子里许多年轻人已经30多岁都娶不得媳妇,正愁得父母没有办法之际,突然来了这样的天大好事,真的是喜出望外如天降瑞气。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巧合,父母兄弟们一拍即合,认为即将鲤鱼跳龙门,双方大人心底愿意成亲,又可以通过迁入地男方家庭亲戚等资源,稍费点力气找公社干部、熟人或者领导批个条子随迁全家户口,何乐而不为!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于万全和天镇之间掀起了一阵嫁女儿随迁户口的阵风。这股风一直刮到七十年代末期才算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村8个生产队400余户,1800余人,在十多年时间里,先后有6户天镇嫁女到村,随迁者40余口。另外,嫁过来的人还先后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女孩来这里寻婆家,一个村就达到11名之多,平均每个生产小队解决了2名单身汉。这些女孩子基本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甚至更小,嫁给了30岁左右的大男子。应该讲很不般配,但现实里为了生活,一方面解决了当地男子娶媳妇的困难,另一方面又打开了随迁户口的门。有些父母,他们不顾自己家姑娘年龄太小嫁大男人的不情愿甚至哭哭啼啼,许多还不足16虚岁的姑娘,为了达到迁户目的,父母竟然主动要求当地婆家给找关系改大年龄,以达到结婚年龄之目的,这样“改户口年龄”又成为当地有权人一项可利用的重要权力资源。迁过来的每家每户,都是父母兄弟姐妹六七人。这些人开始举目无亲,他们在当地亲家的倾全力帮助下,重新盖房子建设新家,努力艰苦创业和生活,逐渐融入了我们万全县邹家庄这个不大的农村田地。

万全县在张家口13个县里面属于小县,记得当时总人口16万不到,那时候许多村都经常发生这样的娶媳妇、办迁户、改户口的事。我无法统计清楚究竟全县迁过来多少人,但按照我村迁户口比例计算达百分之三点五七多,全县可达 5700多人。此外有旁证:1972年我到县属孔家庄高中读书,当时我们100名同学中就出现了3名天镇的随迁同学,也证明可达百分之三以上。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活力,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可以在自己土地上当家做主。由于不习惯外地生活,更由于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等原因,那些随迁过来的人有一部分又返归故里。他们在外面走了一圈,更加珍惜现在的政策与机遇,一部分吃苦耐劳田园里耕作,另一部分还做起了生意,更有人通过几年奋斗发了大财,成为暴发户或者亿元以上私营企业家,仅仅我村三户返迁回故乡者,其中有任姓老三者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煤炭贩运企业家。而他们的父母,由于年迈力衰,再经不起来回折腾,便仍然扎住在万全这块土地上,与他们留下来的那些兄弟姐妹们一起,辛勤劳动,耕耘农田,繁衍生息,甚至生老病死在异地他乡。
我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走西口的故事,也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些闯关东的辛酸,但多少年来埋藏心底里挥之不去的还是当年这身边山西天镇女孩子及其家人迁徙河北万全的故事。今年夏季,回老家陪老父亲期间,恰好有小时候的邻居即几个当年的天镇迁来熟人一起聊天,我认真调查和讯问了几个晚上,部分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实情,整理敲打成文字,终于完成自己多年的心头未解之迷疑,了却了夙愿。
天镇迁万全现象,归纳其原因:
农村贫困所致,
自然环境原因,
农村极左政策,
家庭地富成分,
希望攀亲傍高,
为儿孙趟新路。
正是:
生活所迫出山西,
东迁万全为食衣。
父母兄弟得所愿,
洞房姑娘暗愁泣。

作者简介:王元章,男,1957.09,笔名文坛元章。原籍河北省万全县,,现居河北涿鹿县,曾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张家口分行。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涿鹿县诗词协会会员,喜好诗词、散文和游记等文学艺术,曾有多部作品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刊物上。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