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母亲严词拒“低保”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在我的公文包里,几十年一贯地存放着一张没有上报的为父亲申办“低保”的申报单,尽管更换了多少只公文包,这张申报单一直放在包中,与我形影不离。
提起这张“低保”申报单,回想起母亲曾经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说实话,与母亲的觉悟相比,我总感到自惭形秽。
大概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在镇里工作。一次,我在镇民政部门调研工作,交谈中得知近期他们正在对全镇伤残人员和贫困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准备为符合条件人员向上级申办“低保”手续。民政部门负责同志说,你父亲是伤残军人,又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其实早就应该享受“低保”待遇了。于是,他给了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后尽快交给所在的村委会汇总上报。
晚上回到家中,我将为父亲申办“低保”的事告诉了母亲,谁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一向和蔼可亲的母亲突然“晴转多云”,她阴沉着脸向我发问:吃“低保”需要什么条件,全镇有多少人能享受?我硬着头皮告诉她申办“低保”所需的条件,并解释说因为父亲是伤残军人,尽管享受国家“定补”,但根据情况还可以同时申办“低保”,父亲正好符合条件,我为他争取了一个名额。
本以为这一利好的消息能给母亲带来喜悦,从此能让她二老的晚年生活更加富足一些。谁知她听了我的解释后越发生气,反而责问我:你觉得你父亲还是几十年前的那个贫困户吗,你父亲吃“低保”你觉得脸上光彩吗?你是镇机关干部,如果为你父亲搞特殊,不是让人轻视了吗?再说,比你父母生活更艰苦的人有的是,应该将有限的名额让给别人才是啊!

母亲告诉我,父亲曾经是淮海战场上的一名军医,在一次战斗中大脑被炮弹震伤,丧失了起码智能,所在部队向他发放了“疗养证”,让父亲回乡疗养,不久部队便南下了,父亲因病情不见好转而带病复员还乡;后来,在一次暴雨中,破旧的泥土房屋因长期被雨水浸泡而倒塌,将家中仅有的一只木箱砸碎,放在箱底的父亲的“疗养证”也被雨水冲刷得无影无踪;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民政部门的多方座谈调查,才为父亲落实了“定补”政策,尽管“定补”金额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多大问题,但也能基本缓解家庭的经济重负。
母亲说,尽管家庭遭受如此巨大变故,她都能承受接踵而来的巨大困难,让八口之家从贫困线上挣扎过来,如今国家有好的政策,她的儿女们通过诚实劳动,家庭都步入了小康行列,父亲又落实了政策,衣食无忧,决不能再有非分之想,向国家伸手,给政府增添麻烦。
母亲的一席话,像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我顿时觉得满脸火辣辣的,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向来慈祥的母亲从来没向我发过如此“怒火”,为我上了这堂生动的“仁爱”教育课,非常及时必要,虽然没有半句爱党爱国之类的豪情壮语,但能从心灵深处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和教育。
我悄悄地收起已经填写好的表格,放回公文包中,再也没有拿出来,成为我永久性收藏之物。因为,这张表格寄托着一位农村妇女朴实的爱国情怀和仁爱的大局意识,带着它,就像母亲铿锵有力的教诲,时常萦绕耳际,告诫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廉做人,为民服务;多年来,我总能始终如一沿着母亲指点的航向,砥砺奋进,轻装前行,妥善处理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如今,年近九旬的母亲存折上一直保存着五位数的养老金,无论平时需要安排什么用途,都能随时自由支取支配;她常常笑得合不拢嘴,向儿女们炫耀自己不吃国家“低保”,也能老有所养,衣食无忧,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她说,这样她才心安理得。
真诚祝福母亲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