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担当”问题,总书记有一系列完整重要的论述。新形势下,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要从学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知担当、想担当、敢担当、会担当,以共产党人的担当情怀,以检察官的职业操守,自觉对标“四个铁一般”,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洛检铁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学党史,深化对担当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探索、奋斗与发展,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瑰宝,更是一部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担当史。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加深对担当精神重要性的理解,不断强化以史为鉴、走向未来的历史思维,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
一是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我们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党100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作为、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这样的百年大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担当中奋力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家国天下,舍我其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党史可以深刻认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二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时代担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树立了光辉榜样。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革命先驱开辟的精神航道砥砺前行,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旺时刻放在心上,从细节、从小事、从实处为人民服务,率先实现脱贫目标,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奋斗不息。
三是建设“洛阳都市圈”需要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在建设“洛阳都市圈”中担当作为。作为检察机关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主动服务“六稳”“六保”,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力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整治顽瘴痼疾、倡树新风正气,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学讲话,深刻理解担当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
在学习研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担当”这篇大文章学好做好。我们要自觉循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两条脉络,深刻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党员干警担当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一是要准确把握担当之源。从古至今,担当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华民族历尽劫难屹立世界东方的精神根脉,更是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豪迈情怀。中国历来不乏舍生取义、受尽磨难担当国家责任的典范。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率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并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少年时便感慨“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壮山河。中国的近代史可谓灾难深重、战火频繁、动荡不安。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爱国仁人志士,秉持各自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激情,担负起了应有责任,对推动民族觉醒和国家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要准确把握担当之义。何谓“担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升华的忧患意识。据史料记载,“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概况来讲,担当就是一种勇于面对大事、难事的责任意识,是一股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拼劲,是一股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韧劲,更是一种“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担当折射出的是党性修养。一个人的修养要靠砺炼,只有经过长期的砺炼才会有良好的修养,才能成就大事、担当大的责任。读过《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都知道,总书记在延安经历了基层农村长期的磨练。翻开总书记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经历了丰富而长期的砺炼,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担当。我们常说,“彩虹出在风雨后”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没有工作和事业的长期砺炼,就没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和责任担当。担当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经100年的辉煌岁月,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无私无畏、砥柱中流、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我们在看历史题材电影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两个画面,一个是共产党军队的指挥官,在指挥士兵冲锋陷阵时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在同样情况下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一“跟”一“给”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这一“跟”一“给”也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同样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像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沈浩等模范人物,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他们的名字已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建党95周年的公益广告词“我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这些正是新时期千千万万身处平凡岗位、尽心尽责、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担当需要的是定力和能力。担当就要有定力是党对干部政治上的要求,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具体来说,党员干部要有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做思想上的“糊涂虫”,不做政治上的“墙头草”,不做行动上的“两面人”。担当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机时候冲上去,而且还要善于主动积极的担当,善于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推诿不扯皮,会超前谋划,能主动担当,敢干事能成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84岁高龄毅然逆行,敢医敢言,生命至上;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谢军,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带领团队仅用1年零14天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所以,我感到一个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同时也在担当中体现这种能力、担当起最重要的责任。
三是要准确把握担当之论。纵观2012年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至今,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阐述的思想观点和推出的重大举措,大气磅薄地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担当气度、风范和形象。要把握学习重点。有人总结总书记治国“八种品格”: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直面难题的勇敢担当、纲举目张的大势把控、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历数这八种品格,“直面难题的勇敢担当”更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把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有关这方面的实践和论述,概括为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坚定不移的改革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好干部的为官担当;敢抓敢管的治党担当;强军兴军的治军担当;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等“八大担当”。这是总书记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点。领悟担当核心。2019年2月7日,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强调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担当”在总书记心目中、在本届中央领导集体谋划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放的位置都非常之高,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无论是回顾历史、纪念伟人,还是谈及改革、出外访问,总书记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践行担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带头示范、以上率下。 “担当”这篇大文章必须学好,也必须做好。被称为“黑面检察长”的王书田3次大病,两次抢救,查办案件从不留情,他说“我最怕得罪法律、得罪老百姓”,用生命书写了忠诚;洗白13年冤案的蒋汉生,对执着的回答是:“我是一名人民检察官,我的追求是维护公平正义”。在我们的身边,有在检察战线奉献30个春秋、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丽霞;有4度病危仍坚守办案一线的“全国模范检察官”程建宇等全国先进典型。这些洛检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的内涵。两级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带头学习、做出表率,把职责履行好,把工作做到位,把该担负的责任担当好,确保教育整顿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重践行,做一名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检察官
怎样落实责任担当?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概括了8个字:“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落实好总书记要求,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担“责”不推。市院机关每一位同志都应当是敢于担当的责任主体,都需要破除精神状态上的暮气、工作推动上的惰性、开拓创新上的阻力,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中,领导同志要注重给思路、教方法、做示范,敢于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中层干部要发挥好组织推动、靠前指挥、树立标杆的作用,干字当头,抓实抓细,不当甩手掌柜,确保党组的决策和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不仅开花还要结果;一线干警要具备较强的执行力,立足岗位,高度负责,务实重干,创造性地完成好、执行好工作职责,努力把工作做到卓越、追求极致,使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撰写的每一份材料、经手的每一项事务都成为“精品”。我想,只要大家能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市院这块牌子一定会擦得更亮,形象一定会立得更好。
二要担“事”不躲。领导干部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谋事、干事、成事”上,聚焦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上。我们选人用人要坚持干事导向,对敢担当、求实效、成绩大的干部,要爱护和重用,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撑腰鼓劲,正确认识和看待担当中的失误和挫折。要让我们的干部不为敢于担当而担心,不为坚持正气而受气,使敢于担当成为机关干部的自觉追求。要认真解决好“为官不为”问题。对一些不能任事、不思进取、不愿作为的干部要理所当然让他们去坐“冷板凳”,防止和避免简单地论资排辈、只看年头提拔任职的情况,让担当精神蔚然成风。
三要担“难”不怯。大事难事要有担当,担当的前提是要有魄力。市院是领导机关,市院部门是对口条线的领导部门,市院每一位同志对基层院来讲,都是无声的旗帜、是标杆楷模。这种职责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具备破解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挑头办理大案要案的水平和担当大事难事的魄力。市院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办案,要实实在在办理重大复杂敏感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在办案中发现问题,在办案中把监督管理责任落实。机关各部门要一线指导、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要加强对口指导调研,为基层院解决难题。要求市院机关带头担责任、解难题,既有示范带动的考虑,更深层次上,也是要提升和彰显市院勇于担当的魄力,这既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更是倒逼市院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
四要担“学”不辍。我们从事的工作,不论是公诉、侦查,还是诉讼监督、检察技术,专业性都很强,不少领域甚至要求达到专家水平。因此,干好检察工作,仅凭激情热情的担当还不够,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克服吃老本思想,不断的适应新任务、胜任新职责。要特别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在向书本学、向有经验同志学习的同时,还要坚持在办案、办事的实践中锻炼磨砺自己,掌握实战技能,娴熟业务技巧,干中学、学中干,增长才干、增强本领。领导要注重有意识地向有潜质的同志“加压”和“交任务”,倒逼水平提升。市院各部门要加强各个条线人才库建设,通过培训、练兵和竞赛选拔,锤炼队伍、发现人才、储备尖子,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专业型检察骨干人才,为洛阳检察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做好人才保障。(洛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 检察长 吴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