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旅游,不如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发掘他们真正感兴趣、想做的事情。
前两天,闺蜜带孩子出去玩,报了个三亚5日团。看闺蜜每天晒的朋友圈,实在让人羡慕。日落、海滩、海景房、美食、美景,简直美不胜收。点赞一波后,闺蜜却给我发来微信“千万不要带孩子去旅行!”我很疑惑,闺蜜解释道:舟车劳顿不说,天天早出晚归,一天打卡N个景点,只能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景点,孩子啥也没欣赏到,见识到。关键还又晒又累,你想坐着享受一下,孩子一溜烟就跑没了,好不容易等孩子兴奋劲过去,他又喊累喊热,趴地上耍赖,发脾气不肯走。第二天孩子就说啥也不愿出去逛了,非要在酒店的沙滩上玩沙子,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
“孩子平时待教室里读万卷书,放假了,不就是要行万里路吗?”
“不趁着暑假出去走走,孩子拿什么素材去写作文?”
“开学后大家都在讨论去哪里玩了,孩子总得有谈资吧!”
“去年,我家孩子就因为没坐过飞机,被嘲笑没见过世面。”
人们在看戏时,有人为了观看的清楚而站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清,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焦虑的氛围会迫使整个剧场的人都站着观看。
在宝妈圈看过一位妈妈的真实经历。为了让女儿多见见世面,她带女儿去参观了岭南特色的文化村,可是女儿却对古物文化,古代建筑,民俗风情毫无兴趣。反而是缠着她坐了一趟又一趟古代迎娶新娘的花轿,简直不要太开心。
后来她总结经验,在参观博物馆时请了个解说员,想着女儿能好理解点,女儿却依旧兴趣寥寥,十分钟就浏览完了她看起来长得一样的石头、刺绣、瓦罐。然后就一直闹着要找好玩的,好吃的。无奈之下,她给女儿讲起了洗衣服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心想这总在女儿生活认知内的吧。就在她苦口婆心讲了几分钟,想激励女儿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时,女儿却认真地总结道:
“妈妈,我们回去也买一根这样的棍子吧!我觉得在河边用木棒打衣服应该很好玩。”
“厚重的历史”熏陶失败,宝妈只能改向润物细无声的自然熏陶。结果呢,好不容易进了景点,女儿却在一个秋千上停下来不肯走了,风景美不美她不知道,只想找好玩的。有一次,女儿无意看到水渠里有个小漩涡,便摘来野草,看着它们被漩涡裹挟着急速旋转,然后倏地被吸进水底不见,就这么一个小漩涡,女儿楞是撅着小屁股玩了一个小时……她只能仰天长叹:说好的长见识,见世面呢?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和父母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在大人看来,是技艺精湛的古典书法绘画,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雕梁画栋,是秀色可餐的美景,可落在孩子眼里,却不一定能感受到美和震撼。所以,见到了和见识了完全是两回事。父母若执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旅行,全然不顾孩子的喜好和兴趣,注定只能败兴而归。其实,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享受,有自己的乐趣,何尝不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呢?
有句话说的好:“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记住’,所见、所感即是所得。”既然我们选择带孩子出去旅行,就不要走马观花的流连于景点,而是要有真正的体验。幼儿阶段的小孩,其实并不懂什么历史古迹、人文内涵,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地方,是一个有水、有树、有小动物的地方。
在孩子小的时候,主要以玩为主。
带孩子出门的旅行,我都不会把行程排得很满。我希望这趟旅程是可以给孩子时间去消化、吸收旅行中的每一个过程,包括行程安排,整理行李箱、观察景点、互相协调时间的过程,让他参与生活、感知生活。我希望孩子不仅仅只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更能从中沉淀心灵,在旅途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场旅行对孩子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暑假去旅行,愿父母能用包容的心去接纳,让孩子能用好奇的心去发现,我们随心而动,随意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