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
——电视专题片《三线学兵连》观后文/董邦耀
作为当年的一名学兵,我是泪雨伴着心雨看完这部片子的。两年多来,《三线学兵连》摄制组采访了一百五十余个连队的五千多名当年的学兵,十易其稿摄制了《三线学兵连》电视专题片,为广大观众,尤其是当年的学兵奉献出了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感谢西安电视台慧眼识珠,在片源多、版面紧的情况下,为作品提供了重播的机会,使它终于同西安观众再次见面了。播放前,战友、本片文学编辑李涛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一消息,听后十分高兴。据战友们说,播放的当天,当年的学兵们便奔走相告,见面第一句话是:“你看《三线学兵连》没有?”市内的学兵给外县工作的战友打电话,让对方能收到的话一定要看西安电视台近期播放的《三线学兵连》。当年学兵的父母、妻子、儿女也都先睹为快,而且给没能及时看到片子的学兵亲属及时录下。
《三线学兵连》所反映的是近三十年前的“三线学兵精神”,抒写了许多学兵多年想写的那段陕西特有的历史,它所容纳的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它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无疑对当年学兵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是一种告慰和肯定。对今天和明天也是一种启示。比起那些“英雄救美人”、“武打加爱情”之类的电视片意义要深远得多。其制作精良、大气,它不是靠花哨的特技,而是靠崇高、悲壮的阳刚之美来打动人、震撼人,将青春、苦难、死亡、牺牲,这些人生最根本的命题构成这部片子的内在哲理的主题词。把这些严肃命题一下子推到当代青年面前,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可以看出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有了重大题材,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部片子难度很大,题材重大但面窄,政治尺度不好把握。该剧的作者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准确地切入生活,精心谋篇,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历史与现实、悲与壮、背景与人、疏与密的关系处理得很到位,透过多重的层次,去抒写学兵的大无畏精神,把人们带入时空的隧道,笑对苦难、升华人生,它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年代里,而是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地结合——学兵精神不灭,并将激励人们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整个电视片都是我们当年学兵生活的真实写照,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政治鼓动性,是一部思想内容深厚、艺术品位颇高的力作,是近几年我省不多见的优秀电视专题片。
解说词以诗化、抒情化为基础,融入了哲理、议论,长于思辨,更为客观冷静。比我原来见到的修改稿更加完美,为专题片的艺术性和可视性增色不少。资深播音员张家声的解说也很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渲染。音乐富有时代感,它选用学兵最熟悉的歌曲作主旋律,并用口琴演奏它的变奏,尤其是片尾的主题词,童声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当年学兵生活的万千镜头闪现于脑海,给人专题片以外的诸多回忆和联想。
让“三线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