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之“闲”,起因于友人相约在珠江左岸的鱼珠码头外吃了一次由南半球“捎”来的海鲜,加上饮酒,醺醺中也就有了次与伟苠兄网聊的“长篇大论”。也是由于应邀担任伟苠新作《周末闲话》特约编审的缘故,又产生了在这个周末也来闲话一番的冲动。
伟苠兄是散文名家,他的文亦如他的人,总是透着江南水乡那般清秀飘逸的味道,字里行间既有太湖畔的梅香四溢,也有苏帮菜的清雅滋味,细细读来,似与周君对坐,慢赏眼前飘动的绿汤茗叶,慢品悠悠茶韵,慢嚼齿间流香。
散文之道,味在一个“散”字,无论西东,漫天侃去,经史子集,生活百味,均可纳入笔下,可囫囵吞枣,亦可细嚼慢咽,字出,意得甘醇,句行,意会琴音。伟苠兄行笔,似亦深得个中真谛,文出篇篇,多有精彩。记得十余年前曾与君同行江西,他言似有所悟,回到姑苏,一篇《婺源归来》赢得多少眼球,后被收入高考题库,让我等对他了得文笔愈发敬佩不已。
“散”字有道,伟苠散文的“散”,似已“散”出了周氏散文的个中味道,“散”中有韵致,“散”中有气度,“散”中有格局,“散”中有“天骄”。无论是谈文化还是谈生活,在伟苠的笔下,总是让这个“散”字充满活力和张力,闲适典雅,潇潇洒洒,魅力四射。
伟苠兄的散文,骨子里总有禅香的播散,这从那篇《国清寺参禅》更能读得明白。一方天台山,一座国清寺,一个参禅人。隋塔古庙,老树清溪,此间参禅听禅悟道,确是放飞心神的好去处。中国哲学,总是离不开儒释道的心境和影子,禅宗一脉之“顿悟”,一夜间惊醒过多少骚客文人。伟苠散文之文脉,似乎恰又囊括了儒释道之三宗,那方儒雅,那种气定神闲,那种清静飘逸,让这个自恋成风、痞文遍地的尘世多了些许晨中清凉。
那次北京之行,乃为参加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的五届八次主席团会议,作为作协诗歌委与散文委的两位当家人,我与伟苠兄除了与主席团其他成员会议交流外,两人之语,也多是诗歌与散文,况且,作协设立于浙江天台山的“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也以诗歌散文为专项设奖类别,那么,推新人出精品之宗旨,也应该是我们这两位副主席需要身体力行的。于是,在主席团会议通过第五届“宝石文学奖”终评结果时,获奖的主席们倡议退出所获奖项,并以主席团决议形式形成主席团成员永不参评本会所设文学奖项的文件。是啊,作家之初心,本就不应该单单是为评奖而来。
这本《周末闲话》,多是伟苠兄发在《苏州杂志》《散文百家》以及《大地文学》等刊物上的系列文章。除了“周末闲话”,还有“零零碎碎”与“人文行走”,三辑文田,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品读《周末闲话》,于我来说,如同品一壶茶,无论红白,无论青绿,无论普洱、单枞,均可从茶香中品出文香来。但文之路还真长,正如伟苠在《也来壶说八道》一文中所说,“艺术永无止境”,品茶品文,也如品有点“阳春白雪的‘壶说八道’”,得真,而闻天下,闲话不闲,个中滋味,道,心笔自有大写。
